构建服务于实践的中国教育理论体系

2013-04-29 00:44:03冉亚辉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理论界理论工作者检验

冉亚辉

【摘 要】教育理论的目标不是自我标榜为科学,而应该是被教育实践证明为科学。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教育理论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中国教育理论的建构必须强调服务于中国的教育实践,实践化是教育理论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也应当服务于教育实践。在当前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对脱节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反思理论自身构建的目的和意义,思考教育实践在检验理论真伪中的基础作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状既不合理,同时也不利于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科学性。

一、理论自身的自负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总是基于该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相关实践,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不只是出现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还存在贬低教育实践经验的倾向,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理论自身的相对超脱性外,或许理论自身的自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历来理论界都有着追求形而上的倾向,认为理论的目的就是追求事物现象背后的终极真理,在潜意识中总认为理论高于实践并应当指导实践,这种思维惯性在人类历史上屡屡上演,事实上这是理论致命的自负。理论自身具有客观存在的独特的逻辑体系,理论的构建和理论自身发展总倾向于自身特定的需要,理论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发展推动力。一旦理论形成,其发展往往不是经由实践的推动,很多时候恰恰是理论自身逻辑推进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在创立“地心说”的时候,也绝对想不到会成为在后代被宗教裁判所判决布鲁诺死刑的依据。究其原因,就是理论自身的巨大的反作用力和保守性而导致的教条主义。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理论自身逻辑推断力的影响,理论工作者往往会走入死胡同,构建一个逻辑严密、内容丰富、论证清晰的错误理论体系,进而去指导实践,从而犯教条主义或者唯理论主义的严重错误。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根所说的“镜像的知识”,如同万花筒一样,看上去精彩之至,实则空洞无物。“教育实践是教育活动者的生活实践,是教育活动者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是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的精神生活实践的统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性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方式的局限性表现为用狭隘的专业实践代替教育生活实践,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用重复性实践代替生成性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并不仅仅是要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或指导实践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实现教育活动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开始,同时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和共同发展。”[1]

在现实社会中,理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错误理论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巨大,当年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展开的大论战就是其明证。在今天的教育理论界,必须以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强调教育理论必须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教育理论应当为教育实践服务。离开了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构建,无异于在沙滩上构建高楼大厦,是注定要失败的。

二、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理论的自负不可取,而轻视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则更不理性。教育理论构建的核心目的就是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并有力推动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如果教育理论建构的目的仅仅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新颖的教育理论体系,那么这是典型的唯理论主义。历史上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如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无不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经历。“教育理论恰当、贴切地表达实践并不是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上改善了教育实践。可以说,贴切、恰当地表达教育实践只是改善教育实践的前提和手段,而衡量教育理论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最终标准是解决(不仅是解答)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2]

教育学是一门关系国运民生的重要学科,是决定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性学科,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实践推行必须慎重。教育学者应该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教育理论感到敬畏。理论好则惠于国家,坏则贻害无穷。特别是关系到教育政策、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变革,学者必须深入实践,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必须自己参与一线教育实践,去亲身经历和检验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理论的健康发展。教育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自我标榜为科学,而应该是被教育实践证明为科学,社会科学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口头论证和书面论辩而证明的。

教育学不能在形而上的领域里兜圈子,如果仅仅满足于在形而上的层面作研究,教育学必将脱离中国的教育实践,走向已经证明失败了的纯哲学化道路,最终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将抛弃这种虚空的教育学。如果仅仅满足于复制国外的教育理论,其与中国国情的矛盾,必然导致一线教育实践的反感与抵制。教育学的发展和地位不是逻辑推理和思辨讨论的结果,其命运最终必然由中国的教育实践所检验和决定。“面对复杂的、具体的、不确定的实践,理论工作者最需要的是对实践逻辑和实践工作者的尊重,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实践逻辑和实践工作者。这并不是出于什么个人的礼貌或理论的德性,而是由于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根本性的实践的无知。因此,就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扮演的实践角色来说,我们最多只能是教育实践的提议者,而非指导者;最好是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伙伴,而非他们的导师。”[3]

教育理论的构建除追求教育的普遍规律以外,必须有自身的现实意义。对本国教育实践的关注应当是教育理论界的工作重点。毛泽东曾经强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对于教育实践的关注和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这既是教育理论科学性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理论界的历史任务和自身存在的重要理由。试想,一个连自身民族的教育实践都不关注和服务的教育理论界如何可能做出世界级的教育理论成果?

服务于教育实践,这既是教育理论科学发展的目的,也是教育理论界科学发展的前提。单向的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基于此命题,教育研究中一直盛行着大量上帝句式的实践指令,即要如何如何。这类实践指令酿就了一种学究谬误,即把研究者为解释实践所建构的理论模型倒置为实践的真正根由。“较之于实践,理论总是灰色的,它不能指导、审判抑或决定实践,而只能对其进行既不充分又无结果的抒情的解述,使之暴露疑点。学究谬误的矫治,需要教育研究者谨慎标定理论的调门,并牢记研究中的自我反思。”[4]

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教育实践,总结教育实践的经验,同时科学地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教育理论的科学与否必须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同时从教育实践中追寻自身的科学性和发展方向。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终极真理的追求正是通过对现实中真理的探索而实现的。对现实中的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对教育实践规律的探寻,正是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刻下了历史发展的印记和确保了教育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离开了丰富的、充满活力的一线教育实践的支撑,教育理论的建构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和发展的根基,从而走入了空泛的形而上学之路。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外教育理论的发展都是基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上的。罗素到美国访问,对于美国高等学校的研究深感惊讶,认为美国的大学研究太俗,农民地里的红薯出了问题,大学竟然派一名教授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事实上正是这种强调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思想,给予了美国学术界巨大的帮助,进而推动了美国学术的发展。“美国的学术研究一直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5] 我们教育理论的研究也应该如此,我们必须把中国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教育的自身发展作为我们最大的课题来研究。迷信理论一定高于实践,是十足的幼稚,而忽视实践在理论建构中的作用,则是典型的唯书不唯实的短见。邓小平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理论必须勇敢地在教育实践中检验以确保自身的科学性。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教育界的前辈都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从而大大推进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如叶澜教授一直坚持到田野考察,裴娣娜教授实施的主体教育实践研究,等等。但我们注意到,当前的中国教育理论界为一线教育实践服务的意识仍有待提高,当前特别表现在原创理论偏少,而喜欢一味从国外复制理论,不加检验就强加于我国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必须强调自身的中国特色,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价值观,要适合我国的特殊教育实际情况,才能科学地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外国的和尚能念经、理论一定高于实践的谬论必须坚决抵制。

三、构建服务于实践的中国教育理论体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 构建服务于中国教育实践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教育理论界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倡教育学的理论的实践化容易引起教育理论工具化的担忧和误解,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理论的构建本身不是教育研究的目的,教育研究的终极目的正是为教育发展服务,也就是服务于教育实践。“从本源‘理论的实践特性看,教育理论不是对教育实践的‘镜式反映,由此得出独立于教育实践的客观殊异的科学之知;教育实践也不是教育理论构造的对象和应用的环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先行的参与关系,教育理论总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在参与教育实践、参与人之为人的活动中成就自身。教育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这种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参与意识或者批判意识,即扎根于教育实践。”[8]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创造性和科学性的源泉和动力。首先,教育理论界必须认识到丰富的教育实践是理论建构的源泉和终极目的,必须深入一线教育实践,成为熟悉、理解、热心于中国教育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构建教育理论时必须以实践的需要为重要支撑点,并主动接受教育实践检验,虽然部分教育理论与一线教育实践相距较远,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终极目的上,不管是在实践意义上或者是理论意义上,都应当有利于满足推动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不能陷入为理论而理论的死胡同。在教育理论界与教育实践界之间必须加强平等交流,以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对话,从而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其次,在对国外理论的学习上,要注意批判接受,不能用简单的拿来主义,对国外的教育理论的盲目崇拜和盲目推广是典型的理论教条主义。中国教育理论不但要有中国教育自身的特点,还要有中国教育的志气,要勇于自我剖析,同时也能够勇于学习,还要敢于质疑。国外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中的真伪,不能仅仅满足于逻辑检验和主观判断,必须接受中国教育实践的检验,这是唯一的检验标准。再次,教育理论界必须强调教育理论的实践化,也即教育理论必须转化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能够看懂、能够实践的形式。满足于学术圈内的成就是一种自闭,是一种对本国教育不负责任的行为。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化的形式,才能够检验理论自身的真伪,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才能够证明教育理论自身存在的价值。教育理论的实践化趋势,是中国教育理论科学建构的一条必然道路。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参考文献:

[1]康丽颖.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6(1).

[2]李润洲.教育理论如何表达教育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3]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

[4]程天君.“理论指导实践”论的终结——基于反思社会学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重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5]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德]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李长伟.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观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猜你喜欢
理论界理论工作者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跳频序列的时频二维汉明相关理论界
理论工作务虚会与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红广角(2022年4期)2022-11-11 06:15:47
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意识形态责任的思考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理论大众化视域下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旨趣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跳频序列研究综述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大江南北(2016年8期)2016-02-27 08: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