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絮语

2013-04-29 00:44姜舟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9期
关键词:听课者涵泳公开课

姜舟

什么叫公开课?那就是公开出来的课。上个世纪80年代初,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公开课《海燕》,电视台进行直播,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风采。有人评价说:“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据不完全统计,她执教了近2000堂公开课,有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影响深远。

公开课不只是公开给专家评点,还供普通老师们商讨;它不只是给同科目老师看,其他科目老师也有看头;它不只是公开给同行看,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有所受益。公开课不是要“好看”“好听”,而是以富有意义、值得学习、能够引发思考为评价标准。

既然听课是一种学习,具备可学性就应该是公开课的第一要义。但我们发现公开课往往好看,却难学,更别说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了。这样的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是以“好看”为第一追求的。这堂课,他从钻研教材到收集资料,从设计教案到制作课件,甚至每一个预设与生成,都是花了苦功,费尽心思的;这堂课甚至要凝聚许多老师的智慧,反复修改教案,在多个不同的班级进行“预演”;有时甚至讲究到老师的着装,上课时的举手投足、语言神态;有时要精选学生,从别的班借来优秀学生,而回避自己班的差生;有时连谁回答什么问题,回答些什么都特意安排好了。这也难怪,往往公开课之所以变味,在于它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一堂课上好了,各种溢美之词、荣誉称号、比赛机会接踵而至;相反,上砸了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公开课的功能是什么?它在于突破教学难题,启迪教学思路,提升教学理念;在于探索与试验。语文教学颇受诟病,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语文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立足课堂,大胆尝试。

公开课必须在常态下进行,是真实的课。既然真实,那就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刻意去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它应当是原汁原味的课,可以素面朝天,返璞归真;无须花里胡哨,矫揉造作;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墨。语文教学,就是母语学习。语文课,就是带领学生涵泳咀嚼,感受语言文字之妙。语文课堂,老师范读入情入境,学生齐读书声琅琅;老师板书工整规范,学生写字一丝不苟;老师讲解妙语连珠,学生发言争先恐后……

公开课允许失败。失败的公开课于执教者和听课者而言都有进步。我们见多了“白璧无瑕”的课,叫好声一片;但只能让人望而止步,望课兴叹。唯有失败的课,让我们更多去进行反思,改进教学;让我们碰撞思维,受益匪浅。公开课可以是留有遗憾的课,是直面缺点的课。这样的课更能让大家去反思分析,让大家去吸取借鉴。目前,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正视问题,这样也就不可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

公开课要体现教师个性。公开课一方面可以锻炼人,另一方面却可能因为投听课者之所好而消磨执教者的个性特色和个人风格。上公开课是个扬长避短的过程,而不是千篇一律追求统一的办法。公开课鼓励执教者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立足学情,上出自我风格特色。有的老师擅长朗读,声情并茂;有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龙飞凤舞;有的老师文笔出众,妙笔生花;有的老师口才超群,激情澎湃;有的老师见多识广,厚积薄发……这些特长充分发挥于课堂之上,就必然逐渐成为自己或睿智、或温婉,或激昂、或沉稳,或幽默、或含蓄的课堂教学风格。

公开课是不唯热闹的。它不是以课堂上有多少人发言,分多少小组讨论,甚至响起多少次掌声去评判的;它不排斥冷场、安静和空白。语文学习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件慢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的事情。“慢”是语文学习的特征之一,语文老师要带着学生或诵读涵泳,或讨论探究,或体味感悟,或圈点勾画,藉此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绝不是点击“声光电”组合的课件、拆分小组的讨论、矫揉造作的师问生答就能立竿见影奏效的。

(作者单位:余江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听课者涵泳公开课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第一次公开课
听课者也需“备课”
怎样去听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