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塑造“精神智能”的语文美感教育

2013-04-29 00:44丁淑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9期
关键词:美感精神智能

丁淑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核心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汲取古往今来之识,运筹现世之机变,而且还以母语的地位肩负着学生美感教育和幸福教育的现实功能,它总是以诗词之美、文章之秀丽以及遣词造句间所流淌出的文化精神滋养一代代的神州学子。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良好的审美体验,应当传我中华文化,扬我中华精神,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独立精神。

而语文阅读美感教育的施行,不得不涉及精神智能的存在和培养,它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1983年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理论的现实研究成果,认为人的智力内涵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因子自由组合而成。2012年浙江大学教授刘华研究认为“人的智能之任何一方面可代表或转化为智能系统之全体”,从而提出了“全息智能发展理论”。全息智能发展理论认为智能是无限的,可以分为身体智能、心理智能、社会智能和精神智能四个层次。精神智能作为人智力的一种外显形式,同时我们又将其视为情商的最高“感觉中枢”和组成内核。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精神智能:它是一种脱离现实定式,追求全面发展和感性张扬的文化精神意识觉醒,它不局限于表象和宏观那鲜美的姿态,其追索的是人生境界的营造,知识的终极关怀,美学传感的通透以及对客观存在的诗意的精神诉求。因此,学生精神智能的唤醒和养成,能够帮助学生以一种高昂的审美姿态来体味语文那字里行间所潜藏的美感,让学生以自由、快乐的心境在精神智能和语文审美间获取幸福体验。

一、场景预设生发语文美感

精神智能所焕发出来的是一种对灵魂归属质问的芳香,是一种对情感思索和内化于身的“宗教式”美学崇拜。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文章,诗词都是灵动的,是一种富含情感的对人、对事、对景、对物、对情感的描述和表达。这种表达,通过灵活精准的文字应用,不仅能把内容准确展示,更能带有一种感染人的美感。所以,阅读时的场景预设,就是将描述的东西完全地还原出来,以一种立体的全面的方式展现给所有的学生。这样做,更能吸引学生,让那些认为阅读时枯燥乏味的学生直接体会到文章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插入历史文化等等。但是在课堂上对文章的场景进行还原是最为直接的方法,也就是将富有情感的文字还原成现实的场景人物。例如,我们在讲授鲁迅的《祝福》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历史文学人物长廊里,我们看到一位与众不同的乞讨者,她衣服破旧、目光呆滞、精神萎靡。她,就是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一个备受不幸折磨和旁人冷眼的农村妇女。本节课让我们通过鲁迅的《祝福》一起来了解这位惨遭封建社会毒害的农村妇女。”

这简短的导入就让祥林嫂活灵活现地站在学生的面前。营造了凄惨、悲凉的氛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课堂上讲解祥林嫂悲惨的身世和经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文美感促进精神智能的创建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 “精神智能”的创建过程。是端正人生态度,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适应高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是一种相对于物质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和塑造。可以说,“精神智能”是对语文教学最终目的的简单扼要的总结。“精神智能”主要由以下几方面能力形成和创造的:自我思维和外物思维、审美体验和美感把握、道德感受和自我约束、自然感觉和自然领悟、真理敏感和行为规律、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这七大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高效可行的语文学科教学密不可分。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清晰的对错判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准确地把握好方法,不仅仅要因材施教,更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笔者提出了三种途径:(1)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场景设置。(2)让学生的阅读美感体验产生独特的发展趋势。(3)让阅读后的感受和领悟顺利及时转化成一种美学教育。

语文学科教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层次赏析文本为手段,以对学生的理解过程进行引导为方式,其目的,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在细腻丰富的情感中,受到精神的熏陶。进而对“真、善、美”有良好的认识。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文本阅读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同时,更以一种如花芬芳般的美感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个性化的美感体验提升学生参与度

精神智能的核心是通透意识和能力的风发,智力多元理论解释了个性存在的心理机能,而精神智能所聚焦的也是对学生个性张扬的鼓舞,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激励。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是抽象思维,对数字公式等能良好把握;有的学生就是具体思维,只对那些可知可感的场景和事物才有准确的认知。同样,有的学生是感性思维。但另一部分学生却是理性思维,对逻辑定律、公式定理能牢牢掌握。因此,在阅读教学时,不能对学生提出同一要求。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场景的美感体验达到同样的层次。可引导个性化的美感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感受。

如讲授《荷塘月色》时,我们要从多层面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也可以选择文字的审美作为个性化教学的起点。例如荷花在月光中婀娜多姿,不同文化修养的同学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大脑里会形成不同的场景,比如有学生只会想到一朵荷花在月光中。但有的学生就会联想丰富:池塘中的荷花随着微风浮动,清澈的月光照在荷叶上,皎洁如水。清风阵阵,香气拂来。映着天上的星星,场景是那么美丽安宁。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词丽。这就是个性化的独特美感体验。

四、阅读的美感体验深化为美感教育

人才,就是先成人后成才,中学教育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高尚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教学,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但是其目的和其他实践不同,它的目的不是创造生活资料,而是进行人类自己的精神完善和传递。因此,将在阅读中感受的美进行深化,才是达到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完善学生人格的必经途径。而这些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也正是诗词歌赋所体现出来的。

苏轼在《赤壁赋》中就体现出了“物随心性,人生无常”的人生态度和独特人格。又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生命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阐述,展现了自己不为世俗羁绊的情怀和生命意识。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对祖国山川大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感慨。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总之,语文学科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精神智能”的塑造,通过对高中语文文本的阅读指导,来培养完善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以及塑造其高尚、独立的品质。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

刘桥中学)

猜你喜欢
美感精神智能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拿出精神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