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山区助学志愿服务特殊作用分析

2013-04-29 00:44李培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校大学生,研究志愿服务相关概念及其作用,发现当今高校的“两课”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近30%的大学生缺失信仰;并论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走出课堂,志愿服务是其有效载体。文章认为大学生参与山区助学的志愿服务的特殊作用就是在高校能够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大学生思想信仰中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05-03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大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是否缺失,已经成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高校“90后”大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与时俱进,现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俗称“两课”)的开设是否令学生满意,如何使长期以来所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地落实在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及社会实践上,这些都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为此,本文从某高校2.3万名在校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取1100名学生进行调查,针对“大学生参与山区助学志愿服务特殊作用”这项课题展开研究,获得一手数据,整理分析后形成本文,试图能在对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调查方法

研究对象:某高校在读本科大学生。

研究目的:大学生参与山区助学志愿服务的特殊作用。

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为期三个月,经过文献搜集、专家访谈、题目的筛选,形成初测问卷,按照问卷发放的统计学要求,向各个年级下发100份调查问卷进行项目筛选测试。综合考虑独立样本t检验、题总相关和校正后的题总相关三个指标,并参考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决定项目取舍,最终确定为62道题目。初测问卷中的反向问题均已在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时进行处理,运用内容效度和重测法分别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经检验,问卷被认定有效率达到98%,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14,P<0.05,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按照学科、性别比例和年级划分随机下发1100份最终问卷,回收到1050份,其中被认定有效问卷为1012份,有效率达到96.4%。最后,对问卷答案按严格程序进行录入,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

二、前人关于“志愿者”的相关概念及作用的研究

“志愿者”的相关概念在国外已经渊源已久,早在二战结束时期,日本已经有“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美国的志愿者早已经成为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时候,其中一个考核指标就是学生在中学期间是否有足够的社会服务时间。早期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更多冠名为“学雷锋”活动,正名为“志愿服务”则相对国外较晚,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国内学者关于“志愿”的相关概念有很多种解释,如: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定义为“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利用业余时间无偿地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2]在国内最大的搜索网站百度网的百科名片中,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以上的定义并没有包含活动开展是否有组织,但国外有学者认为“志愿者行为(volunteerism)是一种长期的,有计划的,由个人意志决定的亲社会行为,它使陌生人受益,并且在组织的情境中发生。”[3]由此,我们认为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才称之为是志愿服务。本文针对大学生参与山区助学这种较为艰苦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研究。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及意义,前人的研究数不胜数,总结起来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全方面提高;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课余生活;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4]经过本次调查,结合前人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及意义”的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很多作用,都需要高校和社会的重视,但其特殊作用应该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

三、现今高校的“两课”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发现现今高校的“两课”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在问题“大学的‘两课课堂教育很成功”中,选择“符合”的学生只占有效答卷总数的12.55%,选择“不符合”的学生竟然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49.61%,还有37.8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这个数据说明:近50%的学生都不满意学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只有极少部分人认同这些课程开设的很成功。那么,学生是否认同在高校开设“两课”课程呢?在问题“大学的‘两课课程非常有必要”中,我们发现选择“符合”的学生占有效答卷总数的56.42%,选择“不符合”的学生竟然只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16.11%,另外,有27.4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这个问题得出的数据说明超过50%的学生认为应该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认为应该开课。两个问题的调查明显说明了“两课”课程仍然有必要开设,但授课水平不能满足听众的要求。为此,课题组对“两课”的课程授课现状进行了深度调查,经过访谈大学生后发现,学生对于“两课”授课的意见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授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据被调查学生反映,“两课”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在教室中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课程内容不能超越大纲要求,空讲理论,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该类课程的兴趣,听不进去课堂内容,宁可选择在课堂上看其他课程书籍、睡觉甚至是逃课。

(二)考试严格,对于所考内容,学生摸不着头脑

许多高校都严格考查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情况,除《形势政策》课程以外,其他“两课”课程都是闭卷考试。根据学校要求,考试不得向学生划范围和重点,面对背诵整本书,大学生普遍难以接受,一些大学生投机取巧,希望通过作弊过关。多年来“两课”在全校各类课程的补考率和清考率中名列前茅,在学期末的考试中,“两课”考试被抓到的作弊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近年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考核需要撰写假期论文,占总分的20%,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上交,并未真正参与实践,七拼八凑一篇实践论文上交,当然也不会有老师跟踪检查。这种考试现状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对于“两课”的厌学情绪。

(三)课程繁重,所占学分比例过大

以理工科学生为例,一二年级的“两课”安排平均每周3个学时,共17个学分,则能够占四年总学分数的11%。刚进大学的理工科学生本来抱着满腔的热情,希望能学好本专业知识,却发现进校就要学习两年的思想政治类文科课程,又要应付不划范围、整本书需要全背式的闭卷考试,非常不适应,许多理工科学生对“两课”学习怨声载道。

(四)师生矛盾日益增大

长期以来“两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积压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如:经常发现有班级学生“两课”课程的期末考试不及格率高达两成以上;有的“两课”教师在改卷时,形成不成文的规定,要严抓一部分学生补考,这样才能引起下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甚至有出现过一个班里有多名学生的期末成绩都在55~59分之间的奇怪现象。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中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但现实告诉我们,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授课情况并不理想,不能很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高校又有什么方法改变这种现状呢?

四、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载体

(一)现今有近三成的大学生缺失信仰

在此次调查中,有个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跌眼镜:在问题“现在自己没有信仰”中,选择“符合”的学生竟然占有效答卷总数的30.34%,选择“不符合”的学生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39.32%,还有30.3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这说明现今有近三成的大学生缺失信仰,有信仰的学生比例只是刚刚超过三成。这个调查结果令调查组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2%的学生是中国党员,有88.34%的比例是团员。也就是说,96.54%的被调查大学生本应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才对,这与调查结果有过大的出入。这个调查进一步说明“两课”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成功。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尊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首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纯粹的理论,面对当今被称为集自我、叛逆、喜欢张扬性格又极具创造力于一身的“90后”大学生,面对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国外敌对势力的各种诱因,如何更好的让当代的“90后”大学生接受我党的教育思想?现实证明,单纯靠课堂教学灌输和期末的闭卷考试,效果不但不理想,甚至因为授课水平和内容原因出现反效果。

古人云:“言知之易,行之难”。从教育科学规律来看,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寓教于学,教育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来自于实践,但又反作用于实践,但理论运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践。”[6]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两课”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尊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如果把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看作是理论的话,那么志愿服务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好的实践。

(三)大学生参与山区助学志愿服务具有特殊作用

在所调查问题“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方式是社会实践,不是课堂讲授中,选择“符合”的学生占有效答卷总数的74.41%,选择“不符合”的学生只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5.83%,还有19.7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与课堂教学相比较,社会实践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有优势,而且是最好的方式。由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不只是像前人所研究的,全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更好地改进高校的“两课”现状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的方式和载体。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其基本内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内容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的内容,也是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给大学生志愿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提供了目标和方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提供了服务信念和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了新时代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是一支充满活力而又年轻的队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力军。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中国边远山区困难的和最需要人才的地区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科学发展观。这才是顺应新形势下的志愿者工作,符合时代诉求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理论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去,再从实践中进一步加深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这个过程要比单纯在课堂上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在大学生思想信仰中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实践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笔者认为无偿且又有组织性的社会实践才属于志愿者服务。对于山区贫困地区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大学生能够给予的帮助并不多,这跟大学生这类未踏入社会、未进入职场工作的特殊群体的性质有关系。大学生能够给予山区贫困地区的帮助更多的是助学、支教、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工作。所以,虽然大学生参与山区助学志愿服务有很多作用,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作用就是在高校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大学生思想信仰中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建立制度保障在志愿服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现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依旧以“两课”授课为主,校园文化活动为辅。要改进“两课”授课水平现状,就应该重新认识、尊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走出教室,把课堂的理论知识教育重心转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改革需要有配套的制度作为其顺利实施的保障,对此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一)上级教育部门及高校应设计全新的“两课”教学大纲

教学改革首先需要上级教育领导部门及高校负责“两课”教学部门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应该把“两课”的教学形式由教室扩散到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去。试卷的分数只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试卷的分数只能证明学生的背诵水平,甚至是作弊水平,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的“两课”考试分数再高,却不能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种考试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应该尽早的设计全新的“两课”教学大纲。比如:可以把“两课”的理论知识放在学生参与山区助学志愿服务活动中进行教育,考核可以按照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和后期的论文来进行综合打分。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大学生不但能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到我国山区贫困地区的现状,也能从集体活动和生活中完善个人全方面的素质。这种教学设计是把高校的第一、二、三课堂有效的整合起来,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能激发大学生对于“两课”学习的热情。

(二)各级政府部门应为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两课”的教学提供可靠条件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是高校的任务,应该涉及到整个社会。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局和团委,应该重视大学生志愿活动,并给予扶持和大力支持,为“两课”到基层开设课程提供有力的条件。大学生参与山区助学,在基层开展“两课”教学和学习,一方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山区的教育建设。专业性较强的高校还可以运用高校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科技知识在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旅游开发、法律咨询、税收宣传等各个方面给予有效地帮助,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建设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上级教育部门及高校负责“两课”的教学部门按照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具体制度,并把这种制度作为一种长效机制来不断完善和改进。各级教育部门应定期对各高校开设的“两课”课程和志愿服务的结合情况进行检查,把考核志愿服务工作作为高校“两课”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检查项目。对于不按照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开课、应付走过场的高校进行各类评估的降级和经费拨款的处罚。

通过上级监管、政府保障、高校设计、大学生参与多管齐下,全新改革“两课”,相信大学生志愿服务,尤其是参与山区助学志愿服务的特殊作用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两课”也自然会变为大学生喜爱的科目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为正,刘佳,蔡迎春.大学生志愿者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118-120.

[2]刘颖.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62-65.

[3]Penner,L.A.and M.A.Finkelstein.Dispositional and Sturctural Determinants of Volunteeris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525-537.

[4]张婧嫄,吕浣葳.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扶贫支教”活动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62-63.

[5]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56.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东商学院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研究项目资助(11JY88054)

作者简介:李培亮(1981-),男,河南开封人,广东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