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

2013-04-29 00:39邱爽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舞蹈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高校

邱爽

摘要: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和舞蹈教育的分析,通过对传统文化和舞蹈事业面临的形势的分析,指出舞蹈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的主张,并对此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舞蹈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03-04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书画篆刻、民间艺术、园林建筑、陶瓷雕塑、以及音乐、诗词、戏曲、传说,包括中医、武术、围棋、饮食、茶道……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

舞蹈教育承担着培养舞蹈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舞蹈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舞蹈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舞蹈事业要发展要繁荣,必须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必须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精华。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育之中,很有必要!它对于培养合格的舞蹈人才,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走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之路,进而促进舞蹈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舞蹈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需要传统文化作根基

中国的舞蹈事业要发展要繁荣,要想在世界舞坛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品质,必须要靠伟大的文化创造,这种伟大的文化创造、这种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品质,就要从我们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就需要宏大深厚的传统文化作根基,就需要继承和创新,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新中国的舞蹈事业,一直是沿着向传统学习、民间学习的道路走过来的,涌现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作品。

诞生于1979年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通过对敦煌石窑壁画、塑像、经卷、绘画的学习、研究,提炼出敦煌舞特有的“S”形运动规律和造型,特别是剧中人物英娘的“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该剧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演1300多场,并巡演世界各国,受到热烈欢迎。

杨丽萍,这位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民族舞蹈家,凭着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感和执着追求,在舞蹈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雀之灵》、《月光》、《两棵树》都散发着浓浓的民族色彩。2003年由她创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将原创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进行整合,再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年该剧在北京演出时,曾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面对众多的媒体,杨丽萍反复强调的只有一句话:“民族舞蹈千百年流传下来,有厚重的历史沉淀痕迹,所以现在需要有人将它上面的灰尘掸去,让它重新焕发光彩”。到2005年底,《云南映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共上演近700场,创下了5000万元的票房收入,同时,还受到多个国家演出商的邀请,《云南映象》从滇山村寨走向了世界。

林怀民,台湾云门舞集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题材,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元素,舞蹈作品《水月》、《行草》、《狂草》、《哪吒》、《梦蝶》、《九歌》等等,都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意味。《行草》、《狂草》的灵感来自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梦蝶》来自庄子的思想,《水月》以东方太极入舞。林怀民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他也要求他的舞者们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并将之渗透在表演中。林怀民要求“云门”的每个舞者每天要有打坐、研习书法等功课,在舞蹈训练上,他借助了京剧、太极、静坐、武术,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孙颖,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教授,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一生都倾注在创建中国特色的汉唐古典舞事业上。他说要研究古典舞,必须从传统文化入手。古典舞蹈《踏歌》、《谢公屐》、《楚腰》以及古典舞剧《铜雀伎》就是他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史的成果。他通过对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习俗以及古代画像砖石、壁画等考古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舞蹈形象资料,画出了几千张舞蹈动作草图,根据这些资料,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舞蹈形象。孙颖先生总结道:“两脚站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上,几乎是左右逢源”。①由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孙颖先生在舞蹈创作中,从未碰到过有思路却编不出动作的困境,他深深感悟到:“只要在文化上接通我们民族的血流,头脑就会变得格外灵活而聪明”。①

2005年,中国舞剧《风中少林》应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邀请,到美国演出两年800场,这在国内舞台艺术产品的出口方面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在世界各地创造了许多奇迹的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究竟看中了《风中少林》的哪些潜质呢?这部舞剧以被世界不同文化所理解和敬重的中原少林禅武为内核,将中华民族悠久的武术文化与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相结合,看过的人,无不被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所打动。正是《风中少林》的地域文化特质、民族文化品质、世界观赏价值,最终成就了它的市场潜质。

还有一大批舞蹈作品,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时代特点,赋予了舞蹈新的生命,如《红绸舞》、《荷花舞》、《鄂尔多斯舞》、《飞天》、《洗衣歌》、《观灯》、《金山战鼓》、《水》、《黄河魂》、《元宵夜》、《看秧歌》、《木兰归》、《黄土黄》、《醉鼓》、《秦王点兵》、《踏歌》、《千手观音》、《扇舞丹青》、《宝莲灯》、《小刀会》、《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把酸枣》等等。近几年,我们的许多舞蹈节目能够代表国家出访,主要也是它生动地体现了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从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

从舞蹈教育方面来看,也是要讲特色,也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走我们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之路。像我们的古典舞教育、民间舞教育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品格,就是像外国的芭蕾舞教育,传入我国以后,也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教育体系。北京舞蹈学院的芭蕾舞教育工作者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我们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培育这株外来艺术之花,使之生根、发芽,就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来滋润它,使之具有我们中国特点。”②经过十几个春秋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教学于1990年获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从1982年以来,我国的芭蕾舞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中国芭蕾舞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国际上同行们的惊讶!并且这一教学体系已为国际芭蕾舞坛所肯定。“苏联大剧院和莫斯科舞蹈学校的主要教师别佳评论说‘你们已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美国评论界认为,‘整个中国芭蕾中使人看到东方的和中国特色。最早举办国际芭蕾舞比赛的保加利亚的新闻界已将我国列为世界芭蕾舞强国之列”。②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一个真理:传统文化是我们舞蹈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基,是我们用之不竭的宝库。

(二)传统文化和舞蹈事业面临的形势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冲击。“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提出的某些口号就过分激进,如“将线装书和方块字统统扔进茅坑”。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西方文化涌入国门,在文化上,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以为外国的都是时尚的、值得追崇的,传统的都是落后的、应当抛弃的。在这种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下,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包括大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比重太少,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断裂。我们的新一代吃着麦当劳、读着《哈利·波特》长大,其中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国家历史上还有李白、杜甫、花木兰,以及刘胡兰、高玉宝,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道《论语》、《春秋》和《孙子兵法》。国家高中艺术课程标准组在对部分省市高中艺术教育问卷调查时,一个高中生曾提出过这样一个使他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来中国工作和旅游的那么多老外都喜欢京剧、秦腔什么的,有的还能唱上几嗓子,我怎么就对这些不感兴趣呢?是它们本身没有魅力还是我自己缺少点什么呢?近年来,从语言到服饰,从节日到习俗,从文艺到饮食,外来文化都在急剧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80后”、“90后”和“00后”的孩子们,传统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严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孩子们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渐渐谈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轻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就在我们不太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时,世界上有些国家已把目光盯在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上,他们花了很大气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美国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就大量使用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元素,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事实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在俄罗斯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说起他遇到的一件尴尬事。一个俄罗斯人问他:“你练过武术吗?”博士摇头。俄罗斯人再问:“那你对《易经》、《庄子》有研究吗?”博士只好再摇头。俄罗斯人告诉博士,他正在学习汉语、练习中国武术,对中国茶文化、《易经》等也有所研究。俄罗斯人讲得头头是道,博士自叹弗如。上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西方思想家们都因此检讨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人文精神的资源只能到东方、特别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中国先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格言。当今国际社会,日益彰显出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

从舞蹈方面来说,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些院校、文艺团体等单位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部分人对传统文化还不太了解,真正有深厚传统文化知识的人还很少,一些人存在着崇洋媚外的思想,认为外国的月亮圆,认为传统的东西“老土”,已过时,甚至有的人把艺术的现代化和教育的现代化理解为就是“西化”。我们对传统舞蹈的教育比较重视,但对其他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关注不够,而舞蹈与其他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还缺乏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材,比如,至今还没有一套针对舞蹈专业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生用的传统文化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灌输式教育;传统文化方面的师资缺乏,没有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对包括舞蹈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还不够等。

我们虽然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有利条件和长处。首先,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求“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创造了大好环境。

其次,我们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遗产,这笔宝贵财富是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

这部著作中对中国文明的世界价值做出了深刻阐述:“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大文明都已经中断或者衰落,唯有中华文明傲立世界五千载而绵延不绝”。2009年,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网民的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二大文化国家和每一个国家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20个文化符号。在评选当中名列第一的是美国文化,名列第二的就是中国文化。这些都说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伟大,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世界的公认。

第三,近年来,我们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这些文化活动中,舞蹈占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舞蹈,是我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艺术品种之一。比如,2008年在奥运会和残奥会间隙,应美国有关方面邀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国拉斯维加斯演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千手观音》引起轰动。据《人民日报》报道,全美185个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4200多万人收看,收视率超过当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千手观音》以精彩绝伦的舞蹈和浓郁的东方神韵,倾倒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美国观众。演出过程中,观众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想要鼓掌,但又唯恐破坏了演出的意境,双手定格,屏住呼吸,每一个节拍都丝丝入扣地深入到观众的心田。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近几年,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的“荷花奖”艺术团多次出访美国,带去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节目,如《风吟》、《江枫渔火》、《太极》、《六月清荷》等,深受欢迎。还比如,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北京舞蹈学院,近几年也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的力度,各系都加强了田野采风活动,师生们深入各民族民间生活第一线,向民间老艺人、艺术家请教,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还应邀走出国门,受到各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建立了舞蹈博物馆。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产生了一大批研究传统舞蹈文化的学术成果。这些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与精湛的舞蹈艺术,让世界各国人民和海外侨胞进一步欣赏与了解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也坚定了我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中的思考

当前,在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中,虽然有中国舞蹈史、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等方面的教育,这当然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对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比较欠缺,所以,在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还是缺少了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还是缺少了一种文化自信与自觉的教育。同时,面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舞蹈事业面临的形势,我们的舞蹈教育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确立我们舞蹈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空间。

一个国家的舞蹈事业要发展,需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出路和发展空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舞蹈的联系,也就切断了我们舞蹈的“根和脉”。因此,我们应当从战略的高度,从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角度出发,合理设置传统文化学习课程,既要重视舞蹈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正确处理舞蹈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时代性的关系,努力构建科学的课程和教育体系,永葆民族文化根脉的活力。

(一)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沉淀,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在当代,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继承总结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培养合格的舞蹈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沉淀的精神财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以传承、创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舞蹈创作、表演、教育水平。

(二)舞蹈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当今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教育都十分重视。美国1994年制定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学科的合理联系,把艺术生产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印度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各地大大小小的舞蹈学校、培训机构都很重视印度历史悠久的古典舞教育。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出了“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也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指出“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学职能的新发展,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极其重要的新任务,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

(三)舞蹈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1.坚持传统文化中德育为先的教育主张。在对人的培养和教育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的德性品格教育。中国传统教育认为,“为学”的目的,首先是要学会做人。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为学者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中国古代艺术圈内,尤为重视艺术家的人品和人格。《礼记》说:“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在大多数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看来,人品、人格便是艺术创作的“本”。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提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朱长文《续书断》)的观点,被后人奉为金科玉律。清代的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学画者,先贵立品。”诗文也是一样,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总结说:“诗品出于人品”。不仅书法、绘画、诗歌创作是如此,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也是如此。于是,在古代,培养和加强艺术家的人品修养、伦理修养,便是艺术家的头等大事。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伦理的内容十丰富,它包括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崇德尚义、以民为本、和谐统一、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等。这种重伦理的价值取向不仅富含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且建立了一个循序渐进、内外一体、行知结合、伦理与政治合一的完整模式,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为我们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具体模式。

舞蹈教育是培养生产精神产品的人才,作为未来传承传统文化、创造美的世界的舞蹈人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职业责任和历史使命。事实上,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育为先,不仅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舞蹈专业学科建设的总体战略、对整个舞蹈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好的思想、好的做法,与我们当前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德育教育之路。

2.树立传统文化中综合艺术教育的理念。综合艺术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综合艺术被称之为“乐”,这种“乐”并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音乐,而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自然的声音不是“乐”,经过组织和处理过的声音也不是“乐”,只有诗、歌、舞等诸种艺术综合为一体时,才是“乐”,只有综合的艺术才能培养出君子。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优秀人才,差不多都具有综合艺术修养,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在舞蹈教育中,科学安排综合艺术教育课程,广泛利用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资源,激发学生的艺术通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而这一点正是当前舞蹈专业学生所欠缺的,也是目前舞蹈专业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关键是要树立综合艺术教育的思想,这是一种基于观念、结构、技术的整体创新,通过教育因素的重组,使被分割的各个部分形成有机的整体。通过综合式教学,把理论、创造和欣赏结合为一体,把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学科结合为一体,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在互动交流中的欣赏、分析、研究和思考,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表达、制作和表演,使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创造、表现,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造能力。

3.认真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在思想文化方面,还是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着无限丰富的经典,它是历代思想文化和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思想。认真品读这些经典,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格,从经典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对于经典,我们要在认真品读、正确认识它的价值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的基础上,切实从继承中加以弘扬,从发展中实现升华,从实践中进行创新。我们的最终目的还在于要利用经典文化所涵蕴的深刻的社会内容、璀璨的思想光芒、完美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总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是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培养合格舞蹈人才的需要,是促进舞蹈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注释:

①莫非.学者型编导的艺术魅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63.

②曲皓,王家鸿,许定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教学体系 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芭蕾演员[C]//芭蕾舞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8.

猜你喜欢
舞蹈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高校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舞蹈教育对少儿成长的作用与意义
舞蹈在听障儿童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中的运用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育模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