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建构艺术类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的观点,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愿望,提出建构艺术类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体系的具体教学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英语 衔接过渡英语课程 课程设置
一、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从大学英语教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学习与专业英语学习出现严重的脱钩现象,许多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论证。宋丹丹指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数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来进行的,很少考虑如何能让学生利用英语学习更好地服务或促进专业学习,这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对书本上的词汇语法倒背如流,可一旦到了高年级或工作以后接触到专业性词汇和文献时却仍不知所云,仍旧不能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成功的语言交际。(宋丹丹,2012:173)王先军,魏黎提到,基础英语教学环节与专业英语教学环节脱节,是目前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在教学内容上缺乏过渡,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初感到吃力,从而失去学习专业英语的原动力和积极性。最终使得本科专业英语的学习流于形式。(王先军,魏黎:2010:22)因此,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不但影响着基础英语的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效果。
从教学对象,也就是艺术类学生的角度看,我们目前的基础英语教学只是围绕着单纯的语言学习,不能在其专业的拓展方面提供有力的帮助,这种状况造成了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同时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对于专业技巧的学习远远多过对于时尚、文化和历史的探讨,这种情况造成艺术类学生眼光狭窄,缺乏文化底蕴,这不但影响了个人素养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创作。
面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专业英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有效完成语言学习与艺术类专业英语学习的过渡,同时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带动英语学习,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目前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只有做到基础英语学习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才能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其具有足够的学习动力。
二、建构艺术类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必要性的探讨
1.满足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建构艺术类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
《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是这样描述的:“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王守仁教授在“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一文中对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出了更加细化的分类,他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应具有工具性、专业性以及人文性,分别落实到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目前我们大学中的英语教学设有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因此在工具性和专业性方面,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已经完成了相关的任务。在英语这三个特性中,唯一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好实现的就是人文性。我们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普及通识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把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有效衔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王守仁2012:3)
我们通过普通英语的学习打好语言基础满足语言工具性的要求,然后通过衔接过渡性课程的学习对于语言的人文性加以发扬,最后过渡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满足语言学习的专业性。这个一脉相承的课程设计不但全面满足了对于语言学习各方面特性的把握,也对于之前课程体系建设中缺失的人文性因素予以补充,可以逐步形成一个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居于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的中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我们在多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感觉到学生基础英语学习缺乏动力,专业英语学习吃力且不见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缺少这样一座桥梁,可以让学生认清基础英语学习对于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入相关专业英语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专业英语学习时不觉得突兀,能够很快得心应手地进行学习。
2. 满足学生需求,建构艺术类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
为了进一步验证开设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这个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笔者自行设计问卷针对艺术类英语学习的内容、课程设置、教师配置等方面的问题大量的调研,了解艺术类学生的想法和愿望。调查对象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47人以及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44人,年龄在20-22岁。
通过调查发现,在被问及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高达52%的学生提出上大学的目的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修养,比例超过了学习一技之长顺利就业(33%),可见通识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被要求对于当前英语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时,52.7%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不够实用,37.4%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材未能有效联系学生专业,纯粹的语言学习让学生感觉没有太大的意义。由此我们得知学生对于与其专业挂钩,具有衔接作用的英语教材有很大的需求。
而在被问及你是否认为有必要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开设过渡性课程时,更是有7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因此过渡性衔接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通过初步调研得出结论,无论是依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要求还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开设过渡性衔接课程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教学举措。
三、关于艺术类大学英语衔接过渡性课程设置建议
1.过渡衔接课程教材内容设置
在被问及希望过渡性衔接课程教材选取何种教学内容时,有59.3%的学生希望教材要从时尚、艺术、文化全方位的让学生了解时尚历史及前沿资讯;79.1%的学生希望学习内容与其专业相关,能够培养其专业英语阅读技巧,在未来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够读懂相关文献资料;67%学生希望教材中具有一定的专业词汇量,为真正的专业英语阅读打好基础;54.9%希望了解本专业相关英语材料的语言共性、表达手段和题材特点,为未来的专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因此在艺术类过渡性课程的教材编写中一定要注重与时尚、艺术相关的通识类资料,同时又要照顾到学生阅读专业资料所需要掌握的词汇与阅读技巧,只有从教材内容和技巧训练两方面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才能同时完成通识教育以及为专业英语打基础的教学目标。
2.过渡衔接课程的学习方式
在针对过渡衔接课讲授方式的调研中,22%学生希望以网络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68.1%的学生希望以教师讲授正式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24.2%希望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讲授;16.5%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录像的形式进行学习;33%的学生希望以讨论的形式,师生交流分享;38.5%的学生希望以阅读、资料查找、学生自主建构、自己讲课的形式进行学习;还有31.9%的学生希望以小组任务的形式,分主题完成,锻炼自主学习及相互配合的能力。综合学生对过渡衔接课讲授方式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考虑建立立体化、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尽最大可能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选修课、网络、学生自修等多种学习手段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学习模式,同时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这样既不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过重的压力又增加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3.艺术类衔接过渡性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
在衔接过渡性课程授课教师的选择方面,有85.7%的学生希望最好是具有艺术类学科背景的英语教师教授;16.5%希望专业课教师教授;14.3%认为普通英语教师就可以胜任;2.2%的学生认为不用教师,学生自主学习就行。大部分学生希望具有艺术类学科背景的英语教师教授衔接过渡性课程,这就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一定的培养与投入。大学英语教学常年作为公共课没有与学生的专业进行挂钩,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只是在英语领域里面能够胜任就可以。但是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它是用来为学生的专业课服务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英语的授课过程中渗透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内容,不但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就给各个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各个院校在英语教师队伍培养方面要尽量做到与学院的专业挂钩,让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与学校的专业领域相吻合,不但对教师个人发展有益,对于教学和学校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4.艺术类学生对于衔接过渡性英语课程学习的期望
在问卷调查中,有74.7%的学生希望通过衔接过渡性课程提前接触与专业相关内容,使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会太吃力;51.6%的学生希望通过衔接过渡性课程的学习对于大众文化、时尚历史流变有了解,让艺术专业的学习变成文化学习,而不只是设计技巧的学习。61.5%希望通过衔接过渡性课程的学习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的资料阅读有所帮助;33%的学生希望把衔接过渡性课程的学习当作一种轻松的形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44%的学生希望通过衔接过渡性课程的学习扩大视野,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也有22%的学生希望衔接过渡性课程作为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期望的总结,我们发现学生的愿望与我们课程设置的初衷不谋而合,都是通过衔接过渡性课程的学习达成通识教育的初衷并且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我们要在教材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课程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通过立体化、多样性的学习手段,尽最大努力完成从大学英语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过渡。
衔接过渡性课程作为专业英语学习的先期准备,把英语教学与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的培养,使得英语不但能够作为工具达到交流的目的,还能作为专业英语学习的工具完成与专业英语学习的过渡与对接,同时还帮助学生拓展眼界,完成“全人”教育,保证我国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个人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丹丹. 同课异构:专业差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J]. 华章,2012,34期:173
[2]王守仁. 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第四期:3
[3] 王先军,魏黎, 改进本科“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No.31:22
作者简介:张丽帆,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艺术类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