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进英
摘 要:教育心理学对于人的相关交际活动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在交往时,听就占了45%左右。因此,可以说,人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听的,听也是人们获得新的知识以及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对于“听、说、读、写”等方面,“听”居于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是多么的重要。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力训练;习惯培养
一、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听力现状来分析得出相应结果。较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有时候上课时间短造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爱接话茬、坐立不安有小动作、突然站起来举手、大声喊“老师,我怎么
样……”,虽然很积极但是回答问题时却没有想清楚就回答。高年级学生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对其他学生的回答漠不关心,好像与自己无关似的,在听讲时不会主动地去找关键的信息,答非所问。还有就是个人的爱好不在英语上面,对老师教的知识内容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就会越来不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样形成的听力就会很差。培养好的听力习惯主要在以下几方面:高度集中,了解对方在说该内容时的态度及环境,在做好充分的思考后,再
来回答问题和发言。这就意味着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来达到这种互动。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还能体现出师生关系的融洽,更能体现出精神氛围的融合。
二、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堂设计,学生提前预习所学内容
作为学生该准备的是听课前必须准备好的一些知识储备。在师生互动时,学生的发言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展开思路,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谈自己的看法。不要别人发言自己不思考,不与自己所想作对比、参照,漠视不管,也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学生的发言也同样有要求。小学生爱表现,有时没思考过老师的问题就举手回答,答案又错误百出。为防止类似现象发生,我不主张马上举手,建议思考一会儿再作回答。
三、听力氛围的营造
1.在课堂上尽量多用英语来教学
在课堂上尽量多用英语来教学,可以使学生有听力的氛围,熟悉
英语教学的环境,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去细心听老师的意思,同时又可以使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更贴切地让学生融入英语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学生都用自己学的英语来相互问候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使用的程度,同时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
乐趣。
2.每天要坚持使用free talk
每天坚持使用free talk,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由。将学生分为小组的方式进行,如此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会话、角色表演以及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互换等。
3.进行多样性的听力练习,创设更加精彩的听力氛围
由于小学生的好动性,其注意力很难集中较长时间,也易被外界所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听力时,不能够一直以单一的方式进行,并且每次持续的时间也不可过长,另外,让听力的内容与形式更加的有趣,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课外听力训练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英语学习状况普遍为班级较大、学生人数较多以及英语课程相对较少等特征。如果只是单纯依赖于课堂时间进行相关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的英语老师一定要在课外为学生加强听力训练的强度,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发展,从
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等能力。
1.让学生养成背诵的良好习惯
学生通过背诵有了一定的英语语感,之后再慢慢地熟悉老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发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在对于小组的英语朗读以及背诵等任务进行相关检查时,可以由小组长进行负责,之后再由老师进行统一性的评比。如此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之后再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记忆以及练习等,以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2.与家长共同听英语磁带,练习做英语听力题目
无论家长是不是会英语,都必须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听磁带、做习题,如此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定的快乐,从而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如果孩子做错了,家长做对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家长很聪明,而当家长做错,孩子做对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地喜爱学习。长此以往,不但孩子的英语听力能力会有着明显的提高,而且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气氛也会更加的亲密。
3.互联网以及多媒体的作用
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地采用国外原版动画片以及电影等方式,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英语知识以及练习英语听力。教师可以先详细地向学生叙述国外的风土人情以及相关概况,之后再大概地向学生讲述该动画片或者是电影主要叙述的是什么,最后学生观看完之后试着自己来配音。
对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相关培训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其过程也相当的漫长与复杂,除了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养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合理的训练,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摸索,如此才能实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