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教育的历史观照

2013-04-29 00:44:03秦海霞
文学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

秦海霞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教育的发展,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发达国家不仅通过发达的教育培养适应大工业和高科技生产的劳动者,而且还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高素质公民。本文对中外文学教育进行历史的观照,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现实,改革弊端。

关键词:文学教育 中外 历史观照

以史为鉴,借鉴传统,对中外文学教育进行历史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现实,改革弊端。

一.我国传统文学教育回顾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无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包含的内容广泛,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语文教育不单指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还包括有广泛意义的文章和文学的教育,乃至与一般文化有关的教育。综合来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包含了内容丰富的文学教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教育财富。

首先对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前人早就有所认识。先秦的思想家就很注意文学的教化作用。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把诗的教育作用归为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七个方面,涉及到思想政治、情绪美感、社会生活和知识修养。可见,孔子是很重视文学教育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子在这里阐明了文学对人具有“琢磨”的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理论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人们对文学有更全面的认识。在文学理论方面,曹丕将文学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的文章,主要是指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曹丕以太子的身份,将文学看作不朽之业绩,可见重视文学已成为时代风尚。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文学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当时偏重以诗赋取士,人们称进士科为“词科”、“文科”。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学派”官吏力主考试一定以诗赋为重要内容。可见比背诵经义更能表现个人才华的文学创作在士人心中的地位。虽然应试的诗赋作品极少流传千古的佳作,但是重视文学的社会氛围,确实推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其次古代语文教材的编写比较突出文学性。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是历代语文教育选用的典型教材,它是文学的渊源,作为一种传播教育的手段,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历史。“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而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其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这样问:有什么教材,比神话传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奋斗精神呢?即使从语言文字方面说,其教育影响也不在其他种种文体之下。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提到的“诗”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教材《诗经》。《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教材,选文以文学作品为主,经、子、史的文章一般不选。以后启蒙读物和普及性读物的编写,始终保持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例如广为流传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或为韵文读物,或为诗歌选集,都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后来的《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也都是文学精品教材。

最后,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注重朗读、感知、领悟,契合文学作品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形成了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适合体会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和韵律美。古人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主张读书要“妙悟”,“顿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书贵在自得”,要整体感知,“不可寻枝摘叶”等。

二.近代以来文学教育概况

近代各个时期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都有文学教育的内容。1904年1月13日《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实施,标志着语文独立设科。中学设“中国文学”科,包含“习字、习章、文学”等内容。辛亥革命以后,语文综合设科,中小学一律改称“国文”,1912年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说:“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北洋政府时期,改“国文”为“国语”,初中国语要“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高中国语要“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其初中国文的目标(三)是使学生“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兴趣”;其高中国文的目标(三)是“继续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设六年制中学,其国文目标(三)是“培养欣赏文艺之兴趣,及陶冶文学上创作之能力”。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家对于文学教育的论述和看法存在一些分歧,首都师范大学的饶杰腾先生对此作了总结:(1)主“实用”说;(2)重“实用”说;(3)“实用”“文学”兼重说;(4)重“文学”说。在我们今天看来,对于文学教育的定位,恐怕还存在超不出以上范围的分歧。

三.1949年以后文学教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小学“国语”“国文”统而一之,称为“语文”,语文教学的目的几经变易,文学教育的发展也历经曲折。1956—1958年,语文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这就是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次分科教学,分别制定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文学教育有了科学的内涵,有了现代课程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次改革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建立了完善的文学教育体系,确立了宏大广泛的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其中许多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反映了文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对后来以至今天的文学教育都有借鉴作用。其次是文学教材的编写为后来的教材编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现在有的学校进行教改即以当年的文学教材为基础,加以补充调整进行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1963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是“工具论”产生并占统治地位的标志。大纲写到:“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到文学教育的目标。“工具论”对当时和后来的影响非常深远。受大纲指导思想的影响,教材编写回避或掩盖了文学性、文学色彩,虽然其中不乏“文学”的内容,但教材并不引导教师把课上成文学课,只是把课文当作学习语言文字的凭借和依据。总之,这一时期语文教学的“转向”,是以牺牲文学教育为代价的。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学教育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禁区。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引起重视。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套中学语文课本,其中初中每册除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外,还附录了一些古代诗词,供学生课外选读,以适当增加一点文学素养。高中二年级阅读课本编为《文学读本》。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提出“把文学课上成文学鉴赏课”。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能力项目中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能力项目中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技巧”。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

四.西方几个重要国家文学教育比较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各国人文主义兴起,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工业革命开创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现实生活的先河。语文教学改革开始转向重视语文的实际运用。但是教学实践也表明,单纯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语文教学同样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且从长远来看,知识和智力“完全可以为邪恶的目的服务”,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加强课程与教学的人文——文化教育色彩,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文学熏陶并重已成为各国语文教学的普遍要求。文学教育经过短暂的沉寂后又重新受到了青睐。

文学教育在英国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丰富经验的来源,而且是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矛盾、剖析人生的重要手段。“英语”一词在英国有两种含义,一是仅指英国语言,一是兼指英国语言与文学。英国中小学开设的英语课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在1985年颁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国家标准·英语》中指出:“英语可视为一门学科,也可以看作英语和英国文学两门课程。”英国中学的文学教育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美育为主要任务之一。他们认为:文学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唤醒思想,而且也要唤醒情感。英语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主要指导学生阅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从作品主题、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并且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个人反应”。

美国的语文教育是最重实用的,但它并没有放弃文学教育。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文字表达,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和一种文化借以自我传播的基本方法。阅读与研究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土地。美国的一份题为《英语的要素》的文件认为:“学习英语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即学习作为基本的交际手段的语言运用,以及在对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的欣赏。”美国许多学校的语文教科书分“英语”和“文学”两种。可见文学教育是美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许多学校将语言课程称为“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课程包括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指导学生逐步熟悉古今文学代表作,能够欣赏语言艺术,评论文学作品,并且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美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由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开始,逐步走上加强基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道路。

自19世纪中叶,俄国完善了文学教育体系,有专门的课程与教材,系统学习本民族优秀作家的作品,此后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保持了这一传统。原苏联学者认为:“文艺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的能力。”前苏联,从40年代到90年代初解体实行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语文教科书分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两套,平分秋色。文学教材的内容包括俄罗斯文学、苏维埃文学和一部分外国文学,讲授文学理论、文学史知识,培养鉴赏、评论作家作品的能力。学生通过文学课全面了解自己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认识了本国丰富文学财富的巨大价值,同时还广泛接触了世界文学,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修养。近年来,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并未受到明显破坏,这与公民接受了良好的文学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日本的文学教育是另一种典型。日本没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单列文学课程,但文学教育一直是日本国语教育高悬的目标。广大教师和一些专家普遍认为,“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在语言教学之下”。由于二战后急于恢复经济,日本国语课实用文比重增大,引起了教育界议论纷纷。因此日本近年来开始重视文学教育,从中学开始进行启蒙的文学教育,高中的文学教育更为突出。在处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它一方面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内容上安排了许多有定评的文章,如日本高中的“现代国语”课,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以及有定评的评论文章,反映出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文学熏陶并重的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教育的发展,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发达国家不仅通过发达的教育培养适应大工业和高科技生产的劳动者,而且还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高素质公民。我国正在为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达社会而奋斗,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有更高的标准。这其中文学教育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
《人间词话》文学教育思想探微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 17:50:36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 10:51:14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东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0:40:34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谈借助文学教育培养中专生人文素养的思路
北极光(2016年2期)2016-04-29 22:16:15
追求文学教育的真善美?积极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返本开新:论民国大学文学教育对《诗经》的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