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一定能生巧吗?

2013-04-29 23:52何婷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内角四边形长方体

何婷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教导学生数学要多做、多练才能“熟能生巧”,看到题目就知道怎么做。近日在学生的一次作业中,一个习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一道计算题:25×4÷25×4。正确答案是16,但是有很多同學算出来结果都是1。一问原因,都说先算两头的25×4再除呀!老师平时不是经常说25×4

简便,要先算的嘛!

听了学生的回答,不觉得要反思一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的东西。大量的统一模式的练习可能使学生得到熟练的技能,但是同时可能就养成了学生的一种思维的惰性和惯性。形成了消极的条件反射,数学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就相对削减了。这不能不说,熟不一定能生巧,熟也可能生笨。

因此,这个练习出现的这样一个结果,说明学生的思维还很局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够。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我的看法。

一、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1.多让学生尝试、体验

尝试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尝试是创新的前提,不经过尝试,何来创造?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人们敢于尝试。“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作为教师就放手让他们去做,让他们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教学:“有一载重汽车自身的重量是2吨,最多能装8吨货物,现已装5吨,还能装几吨?”题目一出示,教师先是让学生自己试做,结果出现了如下4种解答方法: ①8-5-2=1(吨)②2×8-5=11(吨)③8-5=3(吨)④2+8-5=5(吨)。4种方法哪一个答案对?学生在经过讨论、审理后,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答案③的正确,只有极少数学生还不理解,这时教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你的体重(自重)82斤,最多可以提起50斤的东西,现在右手已经提起了30斤的东西,你最多还能提多少斤的东西?” 使极少数者恍然大悟,明白了”多余条件”在应用题中的负面影响。

尝试过程展示了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他们认知上的弱点,这样的例子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确实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2.充分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探究、广泛交流讨论,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前提,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通过计算三角尺上三个内角的度数发现是180度。这时老师提出疑问: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会是180度吗?学生猜测说有的是180度有的不是的。这时我让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来进行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找到了多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事实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摆脱了老师和课本所限定的思维圈子,灵活多变的思维应运而生,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该操作时就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摸一摸……把朦胧模糊的各种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活动性这些特征时,只凭老师的一句话学生不易理解,我就让学生用学具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自动固定三个顶点),拉动任意两个顶点,三角形纹丝不动;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自动固定四个顶点),拉动相对的两个顶点,原四边形在不断地变形。有效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这种简便而又形象的操作,把抽象知识变为一种生机有趣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科学的支配,智能发展获得了最佳效果。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陶行知先生也说过:“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历程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不唯书至上,唯师独尊,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时,学生已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与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在这一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问题,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要求圆柱的体积,能不能利用割拼的方法将圆柱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根据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即使有时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纠正其错误的观点。

三、多给学生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师应该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解决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的教学,可以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给一个长方体食品盒,设计商标纸需要多大的面积?6盒同样规格的录像带有几种包装可能?出于什么需要考虑,每一种包装的包装纸面积有多大?像这样的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机械地照搬公式解决,需要灵活运用,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激发了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导引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麦田守望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内角四边形长方体
有几个长方体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三角形分割问题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