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导入,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

2013-04-29 23:52朱焕萍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朱焕萍

摘 要:课堂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引起学习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梳理知识关系,这一教学活动方式意图指向明显,新授抑或复习,都被广泛地应用于上课之始。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时间不长,空间不大,但它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坚持实践,不断创新,我们的化学教学就会充满灵性,我们的化学课堂就会灵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探究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会比较直接地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效果产生影响。一节课开始之时需要导入,一个新内容、新问题或一个活动开始也需要导入,科学、得体的导入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做好学习准备,自然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从学习开始就没有注意到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去要求其集中注意力就不大容易;如果教师采用不适当或者有歧义的导入,学生注意力会被分散,也不会注意到要求他们学习的课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启方式,尽一切可能,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升值。

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方法很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加以运用。

一、利用知识的互联,以旧拓新

不管呈现方式如何,新旧知识往往具有互联性,因此,以舊拓新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学习新知识前,首先要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对旧知识中的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加以概括,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合乎逻辑的提出即将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先通过复习氧气的获得有哪几种方法?学生会比较自然的回答自然界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双氧水和二氧化锰获得氧气,再让学生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哪些变化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学生讨论回答:干冰升华、碳酸分解、碳酸氢铵分解、铜氯的分解、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原理中能否得到启发,以上的变化能否作为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的反应原理呢?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药品该怎样选择?制取的装置该怎样选择?

这种以回忆、提问来复习旧教学内容的手段,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连接点上水到渠成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二、利用悬念的诱导,立疑激趣

教师在前一节课的讲课中有意留下悬念问题,以作下一节课讲述新课的“引子”,或是在前节布置作业时,留下待下节要讲述的思考题,作为新课的导入。这要求教师的备课工作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充分掌握住教材的前后联系,呼应自如。对学生而言,他们对老师设下的悬念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急待知道结论和结果,于是,教师的立疑初衷与学生的释疑渴望之间就形成了互动前提和基础。

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学生认识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大小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而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失去电子或者得到电子,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后的原子是否带电?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学习离子的概念的一个悬念。

在离子的教学内容中,在分析了钠原子、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结构,得出离子的形成,并扩展到镁原子、氧原子的得失情况,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下面学习化合价做好准备。

说到底,悬念导入就是用立疑来激趣,但要适度、务实。一眼看穿,会无念可想;一筹莫展,会无趣可激。

三、利用媒体的直观,物化感知

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利的情景。投影、幻灯、视频等媒体手段直观性明显,比形象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媒体的直观,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而且也可使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化学课堂教学尤其需要直观教学。

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时,可以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石林中五颜六色的石柱、石笋、钟乳石投影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以一句“是哪位能工巧匠给我们雕砌成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呢?”它就是碳酸钙。

讲授《生石灰的烧制》时,可以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修建圆明园时使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材,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侵略者在园内大肆抢掠、破环,到处放火。熊熊大火烧毁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变成了碎块。为什么那么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焚烧就碎了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也会渐趋凸现其功效和价值。恰到好处的多媒体直观可以让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四、利用新奇的演示,引发考辨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多方面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通过实验巧疑布阵、引发考辨。

以演示魔术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开始《燃烧与灭火》的学习,将一块棉布手绢进入已配好的酒精溶液中(最好课前准备好湿手绢),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可以看到手绢上有熊熊燃烧的火焰,待火焰熄灭,手绢完好无损,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引出课题。

又如,学习了酸与碱的知识后,教师演示在烧杯中加入1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再慢慢滴入稀盐酸,不断搅拌溶液,溶液的颜色渐渐变浅,是什么原因?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吗?然后取几滴这种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以此引出盐的概念和中和反应的概念。

化学实验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用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其思考,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五、利用生动的事实,开发心智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同样要避免繁琐的、枯燥的讲解,而适当的选讲一些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有说服力的故事,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而且有利于他们培养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事实中接受知识信息、培养探究精神、诱发创新潜能。

《维生素C的发现》即是一个值得引用生动故事: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受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甚至皮肤淤血和渗血,最后痛苦的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原因,奇怪的是,只要船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了。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的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使这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桔,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治愈了。那么,柑桔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后来从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出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并证实坏血病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

科学故事引用得好,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增进都会起到作用,人类的化学探究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让人常读常新的人和事。

教无定法,这里所浅述的几种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方法仅是冰山一角。贵在坚持实践,贵在不断创新,惟其如此,我们的化学教学才会充满灵性,我们的化学课堂才会灵动起来。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