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岚
摘 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下,如何培养好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问题已成为许多老师面对的一大问题。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两个观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2.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笔习惯。
关键词:语文;习惯;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实施新课程,教师要从主宰课堂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学生“唱主角”。但从现在运用了新理念的公开课上,我产生了不少疑惑,课文内容与音乐动画有多少关系?漂亮的PPT展示真的可以代替板书吗?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后文本的诵读真的就不那么重要了吗?我觉得不是。新课程标准是让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但并不是在教学手段上花样翻新,而是将过去填鸭式教学以应付考试的课堂模式,转变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模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要学好语文有哪些良好习惯要养成,又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本虽然以语体文为主,但也应重视朗读,特别是初中阶段,要把朗读能力作为一种基本功来训练。在鄂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专门给我们介绍了如何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的感受是有很大的区别。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朗读篇目,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那么,朗读会有哪些优势呢?
现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非常广泛,但我个人认为,在朗读课文这方面不能用多媒体取代。我曾经上过一节《安塞腰鼓》的多媒体课,在课程安排上,第一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观看安塞腰鼓的视频表演,同时听课文朗读。本来,我认为学生在这种安排下会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可我发现,学生完全没有关注课文朗读和内容,而是一味看着腰鼓的表演嘻嘻哈哈。这完全脱离了课文原先所要求的体味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也脱离了朗读应让学生体会作品语言的优美,形成自己生活体验的初衷。
同时,我也发现,课堂朗读教学大多是放录音,或者是教师范读。用准确的朗读、圆润的语音、情感的把握去感染学生,然后学生再去模仿。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很多能力,包括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在我看来,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读得很符合文本的要求,但不如把朗读提前到上课前就进行。可以在上新课前先要求学生在家预读。
预读包括查字典,读准字音;大声诵读,反复读熟两步。查字典,读准字音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就应该让学生大声诵读,反复读熟了。为什么要让学生在没有教师范读的情况先自己读呢?朱熹说:“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诵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反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会。古人学习,老师讲得不多,主要靠自己诵读,边读边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汉语的语言节律性比较强,书面语言的组合往往带有一定的音韵要求,诗词、文言文乃至一般性的文章都会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学习语文时,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把汉语的这种节律性表达出来,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这样反复朗读的过程,使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听从于老师创设的意境去品味文章。
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此之后,老师再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听读,相信这样就能让学生品析课文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恰当地引导学生在读中分析文本,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丽,在读中收获人生未曾经历的体验。在朗读各种文体名篇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背诵是建立在有效朗读基础上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古诗词、文言文自不用说,在现代文中包括郭枫的散文《空山鸟语》、冰心的现代诗《纸船——寄母亲》等这样一些语言文字优美,值得细细品味的文章。对于这样一些词汇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畅读的基础上背诵其中的片段或篇目,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古人不是说过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就应该利用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养成主动背诵一些名篇佳句的习惯。
二、培養学生良好的动笔习惯
在鄂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专门花了两页的篇目为学生讲解了如何圈点勾画与批注,并且告诉学生“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在读书时,总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有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课本上为我们举了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例子。马克思、列宁也是如此,他们的读书笔记刊行世界各地。有很多学生觉得在读书的时候圈点勾画与批注很麻烦,占的时间也多,不如就那么读一遍来得快,而且读一遍好像也理解了文章,并没有什么不妥。尤其是现在初中还为学生安排了阅读课,我常常看见我的学生拿着一本厚书,一节课看很多页,一本杂志不到二十分钟就草草翻完了。我想这样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收获甚少吧。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时没有养成圈点勾画与批注的习惯。所以,在读文章时就马马虎虎,没有思考,所以在考试时很吃亏。无论是对应说明文的选择题,还是对记叙文或散文的问答题,他们往往不是漏掉关键信息,就是在回答问题时理解不到位。于是他们的分数往往不尽如人意,当老师讲答案进行分析时,他们又懊悔为什么这没有看见,那没有理解,这与他们平时没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愿多花点时间去圈点勾画与批注,加深对文章的思考与理解不无关系。其实,如果想真的学到东西,就不能怕麻烦。“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你读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大多没有了什么印象,那都是因为你在读的时候没有随读随记,读完之后就丢开了。只有养成随读随记,在有领悟、有感触的地方圈点勾画并加以批注的好习惯,才能真正将书本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领悟。而且,若养成了习惯,也就不会觉得占用了很多时间,很麻烦了。
我认为,圈点勾画与批注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的方法,不需要准备笔记本,直接在书中标记或评论,这样方便省事,节省时间,也不易分散精力,较为适合中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多花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运用这种方式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进入课文,对完成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把这种好的读书方式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总而言之,读书动笔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只要持之以恒,都会收到良好的成效,极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正像叶圣陶在《中学生》杂志《复刊词》中写的那样:“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学习不能仅凭兴趣,语文教师必须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要格外看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