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恒明
摘 要:课堂上常会产生一些临时生成的资源,怎样甄别这些资源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利用呢?重视学生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生成的资源;开发;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生成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在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两个句子加了着重号,分别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我正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句子为什么加上着重号,并让学生从着重号的作用方面去思考,不想一个女生很不满意地站起来说:“老师,资料显示这两个句子曾被国民党检察官删掉了,显然不是你说的作者是为了让读者特别注意的意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开了,我就利用了这一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有学生谈到:“这两个句子下面加了着重号是事实,显然是为了让读者注意。”“可是,可是为什么加呢?是作者加的,还是编者加的?如果是编者加的,为什么没有注释?”在新问题出现了,我因势利导:“从掌握的资料来看,原文是没有着重号的,编者加了着重号又没有明确注释的确是一个失误,不过我们可以想想,国民党检察官删掉这两个句子的原因。”“害怕,心虚。”“触到了他们的痛处,害怕自欺欺人的丑态暴露。”“鲁迅很无畏,了不起。”学生显得情绪高涨。
我进一步总结:着重号的确引起了我们的特别注意,让我们想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政客及其御用文人为了掩盖政府投降卖国的实质,故弄玄虚自欺欺人的丑态,也让我们领略了鲁迅一针见血的“匕首”“投枪”式语言的战斗力。同时让我们感知到那时斗争的复杂性和鲁迅为国为民奔走呼号、无私无畏的精神的可贵。
这次实践,让我深深地感知到捕捉到课堂上的临时资源是多么有效。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到学生生成资源的机会多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善于利用。
是不是所有的学生生成性资源都要抓住呢?我们先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敬业与乐业》时,文中引用了曾文正的一句话:“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用此证明敬业。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认为曾文正这句话说得不对,他这是停滞不前的观点,你不是常教导我们要有更高更远的目標吗?如果我们永远坐在这山,不望那山,怎能前进呢?”老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随口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观点才有说服力呀。”然后,老师就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解课文。显然这个老师没有重视学生生成资源,而是敷衍了事。学生生成性资源很多,怎样甄别这些资源的价值,创造性地利用呢?
首先,谈谈甄别这些资源价值的方法。(1)要对学生发展有利。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学生获得发展。(2)要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帮助。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也可变通利用。(3)要对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4)要对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学习的激情有帮助等等。如何甄别呢?当然关键是教师根据以上几点迅速作出判断了。
其次,谈谈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资源的方法。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这全凭教师的智慧。就拿上文提到的那个教师讲《敬业与乐业》的事举个例。我们可以先设几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激情:
(1)曾文正“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观点真的错了吗?他的这个观点的重心在哪里?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他这句话呢?
(3)如何评判一个观点的正误才是科学的呢?
当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好好总结一下,就让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和许多议论文的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 四川省通江县铁溪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