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持华
摘 要: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首位目标。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体验;音乐教学;审美;学生;培养;目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首位目标。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音乐教育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以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并用心去歌唱或欣赏的目的。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要让学生唱会、唱好一首歌或者会欣赏一首作品,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了解歌曲意境让学生多去聆听,引发内心的共鸣
一首歌曲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不是自然就明白的,它必须依赖于我们对它的领悟、体验。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乐曲,也体现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因此,在学唱或欣赏歌曲之前,必须先研究它的歌词、乐曲及创作背景、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深入领悟其思想内容和感情特点。只有在思想上深刻体会了,歌唱起来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听”。所谓“听”,其实就是一个感知的过程,音乐欣赏和学唱歌曲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在聆听过程中还要求老师的指导,借助老师的讲解,来理解歌曲(乐曲)。譬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时,在了解了作者冼星海的生平后,应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在黄河岸边抒发情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特征,如果说听觉感受是进入音乐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情感的抒发便是音乐审美的中心了。
二、教师自身的情绪与激情是激发学生情感的直接因素
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调动的。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甚至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好情感的“二传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要有生活的热情与激情。我们除了要努力钻研教材之外,还要自己先对作品动情,把音乐中蕴涵着的情感予以揭示,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首歌曲,只有以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赋予它生命的活力。而这传情的声音又只有在歌唱者动情的前提下,情牵声,声传情,声情交融,只有当教师把真实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倾注到歌曲的意境中时,才能激起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到歌声中,如学习《友谊地久天长》,教师随着轻柔的伴奏音乐,带着依依不舍的神情,十分投入地为学生演唱,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的演唱技巧、情感的投入、形体动作的表现一览无余。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學歌曲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熏陶。作为音乐教师,更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用最富有表现力的歌声、最生动的表情、最贴切的动作来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这节课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把《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唱得多好,而是要通过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音乐课,让学生感受体验一种特殊的情感。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着眼点,制订情感目标,关注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正因为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不应该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东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