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昆,任蓓蓓,林 军
(1.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00023;2.南京审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基本导向,主要是培养专业的和专门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与之相应的导师队伍建设缺乏系统完善的建设和管理机制,校外导师从遴选到培训到考核等等方面也不规范,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发展。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其教育模式的重要方面。
校外导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社会经验、工作技能、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
校外导师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力量,也是其科研、实践学习的指导者。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是通过导师来组织传授的,是通过实践和教学过程来实施的。在这个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变化。校外导师的能力和水平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业务熟练、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只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和精力,一定能实现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目的。校外实践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监督、指导主要依靠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各项培养措施、规章制度是否得到遵守和落实,也要依靠校外导师的监督。所以,校外导师的态度和执行力度,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实践能力的有效到位的监督不可或缺。同时,校外导师还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校外导师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接触社会层面复杂,其本人的工作作风、个人品质、研究习惯,以及治学态度等具有象牙塔外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在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校外导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比较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于社会需求量大,专业发展快,很多高校原有的专业教师明显短缺,师生比例快速失衡。很多高校依据培养方向和专业一般会从本单位或别的高校行政人员中,或从企事业单位聘用部分具有专业知识、丰富管理和技术经验的人担任校外导师,补充本校导师不足,解决师生比例失衡问题。校外导师与社会接触范围更广、层面更深,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具有所在单位的学术风格,尤其是从事企业管理和技术的人,具有很强的市场观念和市场前瞻性,是导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从办学效益角度来看,引进校外导师,高校可为社会提供更适应市场,更了解市场,有扎实的理论,有实践技能,适合企事业经营管理、生产创新需要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这样不仅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减轻企业负担,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而且,开设的专业要面向市场,但市场变化太快,创新成本高,因此,引进熟悉市场的校外导师远比调整专业课程成本低、见效快,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全日制专业硕士是目前与市场关联度最高、对社会影响最直接的高等教育类型。建立校外导师队伍,是高校面向市场办学、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需要。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单位,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一线紧缺的高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所以要时刻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相关行业保持联系,要时刻与社会保持联系。一方面,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经常开展市场需求的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行业聘请专业管理、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导师就是了解高校开设的专业和相应研究领域发展动态,了解市场的需求,使教学与岗位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正式招生,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能适应培养需求的情况。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一般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在教学与研究生日常管理方面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主要对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项目参与、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指导。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导师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发展速度。教育部有关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中,专业学位占硕士生招收规模的30%,比2010年增加33.3%。而由于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校的相关制度、人才库,以及与相关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设尚在初创中;致使大部分高校的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数量很少,层次不齐,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需求。
首先,政府部门缺乏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进行制度上的引导,更没有相关实施细则对其鼓励、支持。其次,高校亟待完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很多高校只是对校外导师的选拔招聘条件进行了简单的规定,而对于选拔的标准却很少有详细、可操作性的要求,更缺乏对校外导师的考核、监督、管理、培训等相关机制,对校外导师管理松弛。还有一些高校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对校外导师的聘任,考核评价,很少有硬性规定。再次,许多企业因为担心泄露商业秘密、增加成本开支、影响员工正常工作、花费额外的精力等,不鼓励员工担任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校外导师因自身的本职工作,其主要精力在企事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如果当自身工作与指导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往往会选择推掉指导学生的任务而应对工作,所以导致了校外导师队伍的不稳定。
校外导师一般从事管理、技术、技能工作,对于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在经验方面较缺乏,特别是校外导师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无法通过职业资格培训,获取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同时,由于校外导师聘任时间不固定,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一些人难免存在“临时”观点,自我要求不严格,责任心不强,甚至敷衍了事,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目前,很多高校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存的“双导师制”。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实施效果并不好。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但在实践环节有的校内导师基本不参与,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指导。同时,不少校外导师仅仅把提供实践场所作为自己的主要义务,而很少在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中给予指导。另外,在研究生的实际指导过程中,校内外导师之间的交流联系不多,工作上的交流更少,很难指导好学生。
第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上,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尽快建立起责权利相一致的制度。教育部门可以设立专项的基金鼓励大中型企业参与专业学位教育过程,加强对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的监管与指导。第二,国资委等管理机构应指导企业制定鼓励管理、技术专家担任校外导师的政策,保证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在保证原有待遇不变的情况下给予适度奖励。高校可将业务素质好、成绩突出的导师,聘为长期兼职导师,同时建立相应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增强校外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三,产学研结合,尽快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做到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解决技术或管理问题,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这样企事业单位就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也愿意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同时高校也能拓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路径,提高培养质量。第四,以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为纽带,积极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到导师所在企业的科研工作中,让企业获益;同时,校外导师给高校带去产业、行业和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意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符合社会实际的需求。第五,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各种途径,扩大产学研结合的规模。增加校企合作的单位基数,以及科研合作项目的数量,使产学研合作平台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常规化平台,让更多企事业单位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让更多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专家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
首先,严把遴选关。要建立选拔和流动机制,吸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或技能专家充实导师队伍,尤其是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筛选素质高、有经验、有责任感的高素质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主体。为此,可建立校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人才信息库”,以避免导师聘用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既可以控制导师的质量,又能更好地稳定导师队伍。同时,把遴选制与任期制相结合,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校外导师的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其次,严格考核制度。考核制度要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挂钩,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科研作为考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依据,将校外导师传授的内容是否是专业前沿、研究方法是否新颖,作为对校外导师考核的内容。同时,由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各学院和研究生三级主体对校外导师在教育理念、辅导时间、学生技能以及教学态度等方面也应进行考核。再次,强化激励机制。通过各项激励措施提高校外导师的积极性。如科研奖励、教学奖励以及考核优胜奖励等等。
首先,校外导师要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如何重视学科、专业的渗透和交叉,如何跨专业、跨学院选课,需要得到校外导师的指导。其次,校外导师要根据需要,努力为研究生创造学习与实践条件。校外导师应通过平常对学生的管理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实践上的薄弱环节,及时提醒学生纠正学习中的误区,发挥“指导”“培养”的作用。最后,要强化校内、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与配合。通过加强校内外导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研究生量身定做培训菜单,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充分结合,共同提高。此外,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应保持相对稳定,对于那些工作繁忙、长期在外的校外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最好能指定一名校内的副导师进行指导。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在把好“入口”关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明确其工作职责,为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打好基础。通过培训,使其熟知相关政策和规定,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同时,高校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既要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共性问题的知识普及,更要注重提升其能力,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打造成一支思想、业务均过硬的队伍,真正提升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24-29.
[2]胡 莹,赵 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以上海法律硕士等类别评价体系研制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2):76-79.
[3]石 琳.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0(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