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3-10-20 07:29:40樊艳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热点政治

樊艳丽

(1.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2.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24)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出现了不少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网络等传媒平台紧紧撩拨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神经。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还有一定距离,还不能清晰、深入、全面地认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界定及传播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界定

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其界定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官方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有学者从传播学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界定。如王亮认为:“社会热点是特定时期内备受人们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通过不同途径广泛传播后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现象。”[1]李贵奇认为:“社会热点,是指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等问题。”[2]有学者从一般意义上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概括。如张萌认为:“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领域内,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某一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3]张居永认为:“所谓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人们所普遍瞩目和重点关注的带有政策性、时代感、历史感及教育性较强的国内外社会现象。”[4]

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概括,认为社会热点是大众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社会的最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5]还有学者从社会学方向进行概括,认为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应具有四个条件:“一是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重大影响;二是全社会普遍关注;三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四是有官方(政府)的直接参与。”[6]

上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概念进行界定,反映了社会热点问题的一些特征和方面,然而这些界定流于表面化,没有揭示出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层本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社会热点问题是以利益为焦点的一定时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的,短期内难以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社会问题。无论是民生问题、教育问题还是反腐问题甚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都与人民普遍关心的群体或个人利益有关;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之间又相互影响,彼此交织,短期内难以解决;然而,由这些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绝非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新媒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传播的加速器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格局和模式,具有超文本、超时空、互动性、开放性、多终端连接的特点。低准入门槛、平等交流和深入互动,使任何具有基本技术水平和硬件条件的人都可以自由进入传播世界,通过个人通信工具随时随地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掌握的各种信息,因此信息源不是单个主体所能控制的。

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任务的叠加造成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叠加。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出现的社会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表现形态复杂。而由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功能,不仅加速了社会问题的传播,而且大大强化甚至放大了这些问题,使之显得更加突出。最近发生的一些群体事件证明,微博等新媒体不仅成为人们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而且成为社会动员的工具。如2012年7月,群众因担心引进项目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发生了四川什邡事件。网民在现场直接将事件信息连同图片发到微博上去,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最终以地方政府宣布停止项目建设而告终。另外,微博得益于其快速、直接、简单、有效的特性,成为有效的反腐工具,带来极其强烈的影响效应和震撼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不仅利用新媒体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而且积极传播、发布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者。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

2011年由太原科技大学具体负责,山西省教育厅曾对山西15所高校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987份,回收7971份,有效问卷7911份。问卷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看法的分析显示,25.31%的学生“不清楚世界末日,等过了2012年就知道了”;21.35%的学生认为“有可能是真的”;还有3.65%的学生认为“是真的”;只有49.42%的学生认为“只是一种传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见,近50%的大学生的世界观存在或唯心或二元不确定的状况。

这种错误的或者说“非科学”的世界观无疑为社会发展蒙上了一个巨大的阴影,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重大而严峻的挑战。

(二)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2011年山西省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对待知识与命运的问题上,只有44.98%的学生确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37.86%的学生有时怀疑知识可以改变命运;12.12%的学生说不清楚;4.42%的学生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谈到对涉官、涉富、特权、腐败、官二代、富二代话题的社会热点的看法时,大学生们普遍一边倒地给予抨击。但是,当谈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是收入的多少,把向所谓的‘官’‘富’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7]

然而由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却在大学生中泛滥,扭曲了大学生传统的价值取向。据《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超过总数的一半;另外,近半女大学生有意嫁给铁饭碗。”[8]

(四)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大学生因受自身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限制,政治素质尚不太成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和感情层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如“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一些大学生对事故发生原因及善后处理工作发表质疑的评论:“只关注怎么抢修,不关注人民生命安全”,“不是说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么”,“我们的国家究竟是怎么了,现在我只想知道怎么去追究责任”。

再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房价物价高涨、贫富悬殊拉大等社会热点问题,使得大学生对前途担忧。同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又让其对现实政治感到困惑和失望,从而引发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导致理想迷失、信仰缺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产生动摇,这就需要高校及时进行正面引导与帮助。

(五)社会热点问题易引发大规模学生群体性事件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并通过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网络传媒等各种渠道汇集高校。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造成利益分配严重不公,而如果这些问题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叠加在一起出现的时候,就会给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

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加剧,你是否可能会参加群体性事件的回答中,近41%的学生表示可能会,50%表示不会,而有9%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另外,23.32%的研究生会因为社会矛盾的激化,诸如政府执政失当,包括教育的机会分配的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加剧等而参加群体性事件。”[9]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高校除了从管理上及时进行预警预案外,还应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避免突发大规模学生群体性事件。

三、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择机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

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焦点性、挑战性、发展性,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能够在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时间进行引导,会起到良好的效果。高校要避免等靠思想,以免贻误最佳时机。当然,选择社会热点搞教育也不全是越快越好。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强的问题,必须在党和国家定性、定论并给出处理原则后,才能进行相关教育。防止偏离党和国家的“方向”,走出政策的“界限”。

(二)引导社会热点问题要端正态度,科学运用传播策略

高校比较重视且乐于向学生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群众拥护的社会热点事件,对那些负面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或问题,要么进行校园网隔离,千方百计地阻止学生接触到事件真相;要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大学生探究欲望较强,捂堵的办法,只会使其越想了解事实真相,尤其在互联网发达的背景下,靠简单的捂堵既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而加深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厌倦。还有部分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放松或忽视,“没能及时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或疏导,直到出现问题才重视,事倍功半的去解决问题。轻者,只是浪费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后果可控;重者,则给学校或学生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并且损害到高校教育的社会形象。”[10]因此,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高校要端正态度,不能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此外,端正强化和褒扬正面社会热点问题时,也要注意负面社会热点的疏通和引导,科学利用“两面提示”的传播策略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现代媒介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

在信息化较为发达的时代,传统的以报纸、杂志、书籍为载体的信息资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人们想要及时了解信息的需要。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介。而网络对时事新闻的不断更新,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时效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加强学生参与校园媒体建设,以学生视角反映真实的校园生活、评价社会热点问题、分享媒体资讯,增强学生辨别能力,使之免除或少受媒介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QQ、博客/微博、论坛等现代传播媒介,根据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开发形式和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新媒体平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结合学生使用频次高、影响大的网站进行信息融入,让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占据宣传的主阵地,对负面的、消极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四)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应急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突然、变化多端、难以预见,所以高校要做好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应急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备。以往高校的应急教育大都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但是如果社会热点问题解决不好也很可能演化成突发事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教育已为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应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和经验,社会热点问题为应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动态的环境。“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与协调功能,寻找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利益关系及矛盾根源,瞄准矛盾焦点及时进行疏导分流,强化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将社会热点问题的潜在危机化解在萌芽阶段。”[11]

(五)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形成社会热点问题教育的合力

课堂是社会热点问题教育的主要场域,教师把社会热点问题融进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社会热点问题解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从课程教育教学的安排来看,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可以按照“形势与政策”课为主、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辅的方式来组织和设计。将各种社会热点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把学生关注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应结合国际国内甚至地方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形成社会热点问题教育的合力。

(六)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多方面的成长需求。依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育是指根据现实工作的重点和学生的关注点,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阐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严重性程度的排序为:“腐败现象”“失业问题”“贫困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环境污染严重”。调查还显示,“在未来的近五年内,高校学生最关注的改革,首先是在劳动就业领域。这样的认识与他们对实现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障碍(失业问题)的清醒了解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受访者中有68.7%的人表示最关注劳动就业体制改革。”[12]《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近期社会热点关注调查》也显示:约78%的学生愿意去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国内的新闻;然而将近80%的学生明确表示,他们只关注一些涉及自身需求和利益诉求的社会热点[13]。刘苇在《关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中指出,不同专业的同学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经济类的同学对经济热点的关注程度更高一些。《2011年山西省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问卷》也显示,学生上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占到38.8%;其次是全球经济发展问题,占到19.7%(如下图)。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同,因此根据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及专业、年级特点对其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山西省15所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状况

[1]王 亮.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6).

[2]李贵奇.关于社会热点报道的思考[J].记者摇篮,2007(8).

[3]张 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4]张居永.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原则、方法与问题指向[J].党史文苑,2009(12).

[5]邵道生.中国社会的困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301.

[6]赵子祥,曹晓峰.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的历史使命[M]//中国社会学学会1996年年度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122-123.

[7]闻襄鸿,张 巍,邓 丹,等.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9).

[8]6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穷二代”被判无妻[EB/OL].2010-04 -27.http://www.sznews.com/education/content/2010-04/27/content_4561910_2.htm,[2013 -03-16].

[9]张秀荣,王碌璐.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可能性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2(Z1).

[10]颜 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11]李蔚然.基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高校应急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

[12]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EB/OL].2012 -05 -16.http://www.xsc.snnu.edu.cn/xljk/concern_inside.asp?id=4&bh=270,[2013 -03 -19].

[13]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近期社会热点关注调查[EB/OL].2012 -07 -25.http://www.doc88.com/p - 341513943685.html,[2013 -03 -19].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热点政治
热点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热点
车迷(2019年10期)2019-06-24 05:43:28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结合热点做演讲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2:00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常见热点问题及应对
热点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