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智障幼儿早期干预的现状

2013-04-11 11:02:54王静静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智障智力障碍

王静静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7)

一、引言

据统计,在2005年,817万残疾儿童当中,智障儿童539万占66%。其中0-6岁的残疾儿童将近300万。这一庞大的数字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智障者的治疗和干预也成为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着眼于这部分人群的长远发展,我们更应该立足于他们的未来生活,期望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里生存,因此早期干预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智力障碍

根据美国AAIDD对智能障碍的最新定义,智障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并应从智力、适应能力、社区参与、身心健康和情境等五个维度诠释。此次定义强调了提供支持以帮助智障者实现个体的功能的重要性,认为智力障碍是一种功能限制,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内部状态,而且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智力障碍是一种来源于自身内部的固有的缺陷,通过持续个别化的强化干预支持,这类人群的各种功能会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发挥。

2.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尽可能地在儿童年龄幼小(从出生到学龄前,一般指0-6、7岁)的时候或可能导致智力残疾的疾病发生的早期,有组织、有目的地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兼顾他们的医疗、保健、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辅导,来满足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需求,促进其发展,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早期干预”一般包括四项内容,以康复人员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同时兼顾他的医疗保健、社会心理咨询、家长与社区教育问题的合理解决来配合康复训练目标的实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早期干预”是针对康复训练来进行展开的。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智障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我们必须将早期干预视为发展智障儿童各方面能力、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受最少限制的干预的必要措施之一,尽早使用,尽早改善。本文在总结目前主要的干预内容下,从干预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对当下几种常见的干预方法进行列举,并进行大致的归类和介绍,总结现有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形成一个较为系统性的早期干预各方面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及总结早期干预相关方面的特点,在强调早期干预重要性的同时为后来的实践者及研究者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研究结果

在众多理论的支撑下,早期干预涵盖了多方面的视角。因此,要想全面的陈述和分析早期干预仅凭少量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对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模式这三方面的陈述来对其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归类,形成一个小的系统框架。

(一)早期干预的内容

1.语言干预

语言的干预包括发音、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这几方面。由于大脑发育迟滞等因素。绝大多数(85%以上)智障儿童存在言语、语言障碍。弱智儿童虽然有构音障碍、语言发展迟缓、语言理解能力差、耳语听解能力差声音异常等方面的障碍,但是多数弱智儿童的构音器官、视觉、听力、感知觉等没有病变,因此在语言的学习上可以通过多感官的刺激,配合语言复健,克服语言障碍的缺陷,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已有研究指出,智障儿童语音发展规律与健全儿童基本一致,因此,在早期是可以通过干预来取得进步的。

2.行为干预

根据智障儿童适应能力受限制的特点,行为干预成为其早期干预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与他人沟通和生活自理两方面。与他人沟通的训练旨在使智障孩子懂得如何正确与人交往,不仅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还有肢体语言的使用,如“与人说再见”就分为礼貌用语“你好”的表达及“摇手”的动作。生活自理是智障儿童的重点训练内容。在这里,生活自理既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自理,如“如厕行为的训练”,也有公共场合的行为训练,如“交通工具的正确使用”。总之,行为干预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训练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使智障儿童可以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

智障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目前在干预的内容上大都是针对语言的发展和行为的改善,在这两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研究发现,早期干预对智障幼儿的语言及行为有良好的作用。但除此此外,干预内容的研究还包括认知、动作(粗大和精细)等领域,但相比语言和行为而言,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情绪这一领域。有研究表明,情绪问题(诸如焦虑、暴躁等)在智障人士上的发生率要远大于普通人群,且与学龄期儿童相比,幼儿的情绪问题要严重得多,因此这些关注度较低的领域也应引起重视。

(二)早期干预的方法

1.基于干预理论上的方法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对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而言,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涉及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派的理论等,而从小的层面来说,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刺激理论等。但这些理论的运用归根结底要借助具体的干预方法实施,如强化理论在游戏治疗中的应用,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可以给他喜欢吃的东西以强化他的行为等。

2.基于干预实施情境上的方法

早期智力障碍的干预可以在自然的情境中对孩子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人为创设的情境(包括虚拟的情境)进行训练。如在孩子每天起床时进行穿衣的训练就属于自然情境中的干预,这种干预教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类似于观看录像带教学的方法则是让孩子观看虚拟情境中的故事等来提升某领域的技能,这需要监护人员的耐心且有技巧的诱导来激发孩子的模仿兴趣。

无论是自然情境还是虚拟情境中的教学,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去引发孩子的兴趣,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此外,在当前的研究中大都将两种情境的教学分开来研究,导致干预效果的成效降低。

3.基于干预内容上的方法

针对干预的内容,干预的方法包括两类,一是针对单一领域的训练,这主要是为特定领域的特别训练而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某一严重受限领域的能力。如专门为语言治疗而设计的舌尖操、有关认知方面的图形认知训练等;二是多领域的统合训练,这种方法没有特别针对某个领域,但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在某个领域有侧重,目的在于提升多个领域的整体能力。如游戏治疗,可以通过游戏“礼貌用语”的使用,训练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游戏“我给小熊穿衣服”培养孩子的穿衣能力等。

4.基于干预计划的程度上的方法

早期训练机构和托养中心或日间训练等干预模式这种大都采用层层递进的计划流程,即以评估、诊断、分析讨论、拟定计划、实施计划这几个步骤进行结构化干预,以保证干预的针对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如对孩子语言的训练,在评估诊断后,可能会有类似口腔训练、声母发音训练、单字发声练习等几个连续的进阶训练。而家庭大都使用半结构化干预,即家人根据主观评估后,确定孩子需要发展的领域,大致计划各阶段的干预内容,如个人卫生的培养就可能会有如何刷牙、如何洗脸等项目,但一般细化度不够。

根据目前的文献来看,早期干预的形式较多,从物理治疗、音乐治疗、到社会故事疗法、亲子疗法、手语疗法等,几乎涵盖了社会中艺术、科学、生活等的各个领域,并且以上针对智障幼儿的早期干预方法经实践证明皆是有效的。但对很多方法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缺乏对不同方法统和干预的实效研究。

5.基于干预借助的工具上的方法

根据不同工具的使用,干预有多种类型,如音乐治疗、运动疗法、自然手语的运用及感统训练等。这种干预较灵活,不仅表现在干预可以针对某一领域,也可面向多个领域,同时干预所使用的工具还可以根据训练的时间、地点、儿童的能力(兴趣等)、目的等灵活变换,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因时制宜。就音乐治疗而言,可以利用节奏性运动训练粗大动作,也可根据唱词提升语言能力等。

(三)早期干预的模式

1.学前托管中心或治疗机构模式

这种模式集中了有经验的老师和有各种技能的专家,在一个精心安排、设备齐全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有集体的学习气氛,有可以模仿的同伴,这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而缺点主要表现在接送难、费用高、责任大等方面。同时也限制了家长直接参与教学和亲子关系的强化。

2.家庭教养模式

密切的亲子关系及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使得父母一旦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就能对孩子进行训练。重要的是,家庭的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智障儿童学会适应自己所处的独特环境。在国外,家庭教养一般有家庭服务计划的支撑,即会有专门的人员上门对孩子和家长进行培训。但家庭干预比较松散,不利于家长互相交流。智力障碍儿童长年仅与家庭成员接触,没有参照对比,不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并且家长的育儿的态度不同会对干预效果产生影响。

3.家庭与机构相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下家长直接介入了中心干预的过程。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家长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紧密联系,可以提高两者干预的一致性,有利于学习速度的提高。但如果家庭不能坚持家庭教育或不很好地执行个别化教育计划,就会影响干预效果。

4.日间时段训练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治疗,时间短、频率低,因此不影响儿童的家庭、学校生活,且因材施教有利于儿童发展。但如果和家庭与学校达不成目标、态度等的一致性,将对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早期干预这三种模式在干预特点上各有长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使用时因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作用。

总之,根据各种资料的总结分析,目前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和实践,并且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具有一定的成效。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当下进行早期干预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和瓶颈,这也就需要我们更好地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现有状态,将早期干预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总之,关于智力障碍的各种早期干预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多年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了早期干预对于提高智力障碍儿童不同领域适应能力发展的显著成效,尤其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上。这些早期干预的有效性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告知我们对智障幼儿的干预应及早进行,年龄越小,干预的收到的成效越大;此外,干预应以最小团体人数进行,确保个别化训练,因材施教;同时父母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早期干预必须在结构化的训练方案下,坚持长期持续与强化的训练。

然而,目前的早期干预并不是全面且完善的,依然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这就包括:1.早期干预的内容不够全面,研究面比较狭窄;2.早期干预的很多方法大都是单一进行的,缺少有效方法的整合干预研究;3.早期干预很少考虑到家庭及其他干预者之间干预一致性的研究,干预者之间往往处于分离状态;4.早期干预往往只关注效果好的方面,而对负面效应则很少涉及,未能给其他后来干预者提供借鉴;5.早期干预往往只针对所干预领域的某一行为或限制进行训练评估,缺乏干预后该训练效果的泛化调查等。因此,我们在获得成果的基础上也应关注成果背后的事实,在问题中反思,在总结分析中提升完善。

(二)未来的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对智障幼儿早期干预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结果留给了今后研究者很大的思考和发展空间,未来人们对该领域的研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干预内容的丰富性,加强多关注的较低领域的研究和干预;2.干预方法的统合性,连接各个单项训练方法,形成有效地干预方法链,更好地提升干预效果;3.实施干预结果的跟踪调查,评估干预效果的泛化作用,更好地衡量干预的效度;4强化对干预负面性效果研究,为未来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更好地经验借鉴,减少做无用功、犯同样错误等。总之,未来关于早期智障幼儿的干预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后来者进行更多的实践和反思,不断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1]Robert L.Schalock,Ruth A.Luckasson.The Renaming of Mental Retardation:Understanding the Change to the Term Intellectual Disabil ity[J].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07,45(2):116-124.

[2]Sarah E.Shea.Intellectual Disability(Mental Retardation)[DB].Pediatrics in Review,2012,33(3).

[3]朱迪斯.班杜拉.特殊需要婴幼儿评估的实践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明洋,郭慧瑜.学前重度智障孩童如厕行为训练成效之研究.身心障碍研究[J],2011(1):30-44.

[5]李静,蔡传明.早期运动干预对改善智障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10(6):49-52.

[6]刘颂华.弱智儿童家庭早期干预的实践与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5(3):113-115.

[7]金瑞玲.对智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思考[J].现代特殊育,2008(4):37-38.

[8]林季桦.运用绘本教学提升智能障碍幼儿社会能力之行动研究[DB].文章来自http://ndltd.ncl.edu.tw/,2008.

[9]范佳露,刘巧云.智障儿童和健全儿童连续语音重复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2011(6):64-68.

[10]孙静.用个别程序化训练方法对弱智婴幼儿早期干预与矫治的研究[DB].台南大学学报,民95(1).

[11]崔秀霞.家庭早期干预对弱智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及智力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4):277-278.

猜你喜欢
智障智力障碍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0:40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4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30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跨越障碍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