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2013-03-29 03:02刘亚韬
成才之路 2013年1期
关键词:范读语文能力朗读

刘亚韬

摘 要:朗读应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应成为根本,它的重要性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学生的朗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极大的动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朗读;范读;综合素质;语文能力

朗读,在我国可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不少古今学者和教育家都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做过充分肯定。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朗读应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应成为根本,朗读也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热度”,它的重要性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这是因为朗读要求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是心、眼、口、耳的和谐活动。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味文章的咀嚼、消化和吸收,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又能熟悉而牢固地记忆这些已经理解的内容,可以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只要一直坚持朗读,就能使心理品质的量与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自己的文学修养与表达、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朗读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功能。

那么,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应做好指导性范读

每一篇文章,特别是叙事文、诗歌和散文,都有各自的韵味和“主旋律”,就像是一道味道十足的特色菜,自有酸甜苦辣咸,不同于其他菜肴,让人品尝后难以忘记,回味无穷。如果文章是一道特色菜的话,那么它在书本上就好比是这道菜摆放在桌子上一样,你只能看在眼中,心里去想象它是什么味道。而朗读时,特别是准确把握文章的“灵魂”,去声情并茂地朗读时,那就像把这道菜放入了口中,在舌尖上去品味文章,这种效果,是其他方式无法取代的。故此,朗读不仅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而且要求达到因声求气,因声求意,因声得情,因声入境,读出文中韵味,表达出文中喜怒哀乐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范读。

范读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示范朗读,它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范读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讲读课文前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时的范读,要求平稳,速度略微缓一些。如果这时速度过快,学生听起来跟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范读效果。二是讲读课文时的范读。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要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三是讲读课文后的范读。可以是全课或片断的范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备“范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的课文还可以进行配乐,效果更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向学生传达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实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三者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会有较深刻透彻的理解。

二、组织学生进行朗读

在教师精心范读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必要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是一个互动式的教学,有了学生的共同参与,使他们“人人有责”,从而集中精神,能认真解读课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妙文,青年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悟性极佳,因而朗读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领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百个人对一篇文章会有一百种理解,所以每个学生的思路不一定相同,音质和性格也各异。在朗读中,允许他们个性化、多角度地体验朗读课文,切忌一字一句强调“必快必慢”“必轻必重”,不要使他们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当然好的可以借鉴吸纳,缺点可以纠正,但重点是每个学生只要对课文有了真情实感的认识,能把握它的“灵魂”,那么就会和作者有了心的交流,达到了“朗读有益”的目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多采用学生表演性朗读、分组竞赛性朗读、接力朗读等形式。在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或对朗读效果进行评价,或对停顿起伏发表看法,或对感情语调提出建议。朗读的同学也可以对自己处理朗读的方式加以说明,最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的朗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考察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为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层次结构打下了基础。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

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懂所云,只能感到枯燥无味,又何有兴趣所言?所以“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有对文章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作者的思路,课文的主题,通篇的线索,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手法等,通过在泛读、范读中品味及老师的讲析,才能使学生对课文有充分认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就能达到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的良好效果。有感就有悟,有悟就有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独立思考:我朗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如果我写又能怎么写?会不会写得更好?或者是有不一样的效果?通过思考,一定会悟,再把“悟”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就会是朗读的“最佳效果”了。例如《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我带学生讨论了课文内容。本文是以“攻城”之例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守城”之例来证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题,最后得出君子取胜的原因是“得道”,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在“守城”和“攻城”的事例中,语言贯串了因果关系。“得天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而“委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通过这样的分析讨论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有了通篇的把握,然后再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朗读时会再现课文每段的内容,遵循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强化理论记忆,达到表情达意、当堂成诵的目的。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千姿百态,又有规律可循。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无论哪种能力,要到达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可见,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是以养成习惯为最终目的的,学生的朗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极大的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庆玲.培养语篇分析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益[J].基础教育,2003(2).

(河南省平顶山市工业学校)

猜你喜欢
范读语文能力朗读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