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宇
在外界眼中,而今已经72岁的杨乐“年轻得不可想象”。
他成名太早了。他的一生似乎被传奇与幸运之神所笼罩。
初中立志一定要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二十多年后,他和同事张广厚的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高中时,他在书皮上写下“中科”二字,而今与中国科学院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他曾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年龄最小的学部委员(院士),出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掌门。
然而,杨乐更愿意将此解读为理想与坚持的历程——“我把我的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业。”杨乐有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会不负此生。”在这背后,很多场合,杨乐则会和年轻人分享和强调华罗庚的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一、中学阶段做了上万道数学题
杨乐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学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记忆中,那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独立设置的理化实验室,这样的条件当时即使在大城市也不多见。
网络上广泛流传着杨乐的一段传奇——中学阶段做了两三万道数学题,杨乐坦承,自己没有专门统计过,“但肯定过万了。”
勤奋的学习精神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本领,是长年勤学苦练的结果。要想靠小聪明侥幸获得成功,那只能从钢丝上摔下来。”
高一时,发了新的教科书,杨乐用漂亮的画报纸包上书皮,悄悄地在书皮上写下了“中科”两个字,憧憬今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数学研究。
多年后回顾这段往事,杨乐笑言,之所以当时没有直接写上“中科院”,是怕同学看到后笑话,其含义成了隐藏在那个14岁少年心中的秘密。
杨乐高中的后期,“向科学进军”风靡全国,在中学校园里,“课外小组”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杨乐选择了数学小组,并很快成了小组里的“小先生”。每周一次,这个班上年纪最小的中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四十多名同学,连续开讲十多次,内容还都是课堂的延伸。
半个世纪后回眸,杨乐笑言当年是“强出头”,但更充满回味,“讲出来让别人听懂比单会做要求高得多,而这也让自己受益终生。”
二、兴趣的培养,关键看中学
数学之外,乐趣不少。
杨乐初中时常常打乒乓球、高中踢足球,也曾因年少激情,和同学一夜急行军走上十多里路。春假和秋假的远足,在少年杨乐的心中看得很重。南方多雨,出发前一两天早晨起床就赶紧看天气,有了变天的征兆,不由平添几分惆怅。每两周左右,杨乐还会跟着家人去听一次京剧,至今说起蒋干盗书、刘备招亲等三国戏的脸谱、服饰、唱腔,杨乐依然记忆犹新。
“兴趣是不是天生的?”与青年人接触时,杨乐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他的回答总是十分肯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在杨乐看来,专业上要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兴趣,而培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下点工夫,经常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接触”。原本不懂的地方,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就了解了,弄懂了,兴趣也会随之一点点地增加。
杨乐说,兴趣的培养,关键看中学。他现身说法,“我对数学的兴趣也不是天生的,小学时也不是很好。”至于家学,杨乐的父亲曾师从过当地一位名家——之江大学教授徐昂,不过研修的是文学。
三、改变从杨乐上初二开始
当时新添了代数与平面几何两门课程。代数课里,用英文字母可以表示数,数字与英文字母构成了代数式,并且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这让杨乐感到十分新鲜——只要设未知数便可以列成代数方程,小学算术中需要绕来绕去的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变得简单而规范,杨乐一下感受到了“代数的威力”。
平面几何课上极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有趣的几何图形,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杨乐。
正是从那年秋天开始,杨乐在这些过程中感悟、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真正开始了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四、学习成才要像跑马拉松
除了兴趣,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想与后辈们谈谈理想与坚持。“今天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理想,想考名牌大学、找份好工作,整个社会过分谈钱。”杨乐说。
杨乐把目光投向今天的中学生。他曾算过一笔账:博士毕业到成为一名专门人才,大约要经过8年~10年的努力,如果从中学毕业算起,4年的本科,6年左右的硕士博士,加起来差不多20年时间。“努力几个月半年,很多年轻人可以做到,但是20年的奋斗,期间面临身体、家庭、婚姻等重重考验,没有一个理想的支撑,没有雄心壮志是很难实现的。”
“陈景润并不是数学天才!他是在对数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最终攀上世界数学研究的高峰的。” 杨乐拿自己昔日的同事陈景润举例,陈景润当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仅演算草稿就装了几麻袋。
上个世纪50年代,杨乐进入北大。记忆中,每天早晨饭厅刚一开门,同学们买上简单的早餐,就是一碗粥,一分钱咸菜,一个馒头或者窝窝头,边吃边走,到了阅览室找到一张空位置。如果稍微晚几分钟就没有空位置,星期天也不例外。
社会上都认为华罗庚是天才,杨乐则记起了钱伟长曾讲过的华老的一段轶事。钱伟长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了,曾被认为是当时清华最用功的学生,后来他发现华罗庚比他每天起床时间还要早,更用功。
杨乐勉励当代学生,“学习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只奋斗一段时期,而要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不懈,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