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走向本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2013-03-27 17:35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教育者本质师生关系

● 王 璐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今,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在此期间,教育工作者总结出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并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反思这些改革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部分战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大多浮于表面现象的改进与提升,热衷于从教学现象入手来进行课堂教学的革新。一直以来,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者们都坚持认为课堂教学应回归其事实本身,即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集中在课堂教学现象上,他们将课堂教学现象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停留在对课堂教学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忽视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深入探索,导致了课堂教学改革一如课程改革一样的结局——穿新鞋走老路,求助于方法的翻新,却忽视了课堂教学本质的东西,结果导致了教师越来越忙,课堂教学效率却越来越低的局面。课堂教学本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蕴藏于“教”与“学”的过程之中,隐藏于课堂教学现象之后,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我们就需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与描述来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表面之下的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善于深入探索现象的成因,透过诸多课堂教学现象去找寻课堂教学的本质,并从中获取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灵感,将课堂教学改革从表象转移到内质,这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佳路径选择。

一、重构课堂教学观念,使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相符合

由课程、教学、德育三个要素组成的学校育人模式系统中,课堂教学处于学校教学的主体地位[1]。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育人模式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化学生,即传业、授道、解惑,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目标。但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升学率的严重渴求,课堂教学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这一核心理念。众多学校(尤其是教育资源配备较差的学校)衍生出一种“分数至上”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习惯于以“分数至上”的标准来判定学生的优劣。在课堂教学中,施教者主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各科目考试成绩来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变为单纯的“考什么、讲什么”,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针对目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有失偏颇的现象进行思考,找准课堂教学的内核,重构课堂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教”与“学”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以教学成绩作为最终结果的,更重要的在于一种生命的参与或者对生命的一种教育。如果我们仅仅将课堂教学的结果停留于分数、成绩,也就忽略了教师或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从关注课堂教学结果的实用性、工具性价值过渡到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性与价值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而非一味的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体味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享受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而自愿自发地去进行相关科目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在发展素质的同时获得成绩的提高。同时,教育者通过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和研究,获得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规律,并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使授课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规律,有节奏地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课堂学习的美妙过程,进而爱上课堂。除此之外,教育者应摒弃“以成绩定成败”的错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各项素质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过程等方面来综合考量课堂教学的成败,进而重新构建课堂教学观念,揭示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特色,尽最大可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把握教学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法,使“教”与“学”的过程能够有效地结合和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境: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忙乱地记录。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授方法过于单一,这种“一言堂”或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指挥者,而学生只能处于服从、被动的状态,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在于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完全将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割裂开来,并没有抓住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扭曲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教”与“学”的综合过程,其本质强调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即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他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教学中教与学彼此依存,相辅相成,既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分离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透过这一现象挖掘出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真正关系,从而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是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辩证统一的实质性关系,为此,应运用这一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扭转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机械接受知识的枯燥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使之从“教”与“学”分化的课堂教学表象回归到“教”与“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本质中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注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导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获取教学经验,并及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修改,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应明确“教”与“学”并非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效地结合与统一。把握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真正关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使“教”与“学”的过程能够有效地结合和统一,从已有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现象中获取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重建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各个层面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大多以知识传授为主,他们为学生选择的教材、课上教授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布置的作业等无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关注,教育者在无形中履行了与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大部分的经历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其思想品德形成等诸多方面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制约,良好的思想品德难以成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到位,但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寥寥无几,他们的道德情感十分薄弱,面对他人的有违道德规范的行为不能及时劝阻,面对金钱或权利的利诱不能坚决抵制,缺乏一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错位,他们的身心已经产生扭曲。这种发展失衡的课堂教学现象是由“知识为尊”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掌控者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造者,应针对学生发展失衡的现象,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 “以知识教学为主,德育培养为辅”的教学现象及其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分析研究,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重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教育者要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反思教学活动结构化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局限,但不是否定教学模式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构,对教学模式的内在教育哲学主题进行深入阐述[3]。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积极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科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作业布置、教育思想、师生活动等方面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发展,扭转学生“以知识为尊”的学习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只有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采取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型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予学生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是学生的管理者,具有管理教育学生的责任以及惩罚学生的权利,他们是绝对的、权威的、不可动摇的。这种师生关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在这种强势的教师管理教育下,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性会大大下降,就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在下面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从不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也从不去主动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被局限在课堂之中。而现代的师生关系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这种师生关系虽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忽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应该发挥的主导作用,在这种师生关系下,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性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却缺乏目的性,就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为学生留有充足的学习空间及时间,却并没有给学生以学习目标,导致学生在下面一片茫然,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有限资源。以上所述的两种课堂教学现象均是因为忽略了师生关系的“双主体性”,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首先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确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既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4]。

针对一系列“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和“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教育者要抓住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一本质特征,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协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使之从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表象回归到课堂教学的本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流程中来,为学生设定课堂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及时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教师则及时给予点拨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主导者角色,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交与学生手中,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相融合,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调动两者的积极性,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凸显课堂教学的教学特色,扭转不良课堂教学现象,彰显课堂教学本质。

[1]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J].课程·教材·教法,2012,2(32):3.

[2][4]课堂教学本质[OL].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3797552.htm,2011.

[3]叶晶.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26.

猜你喜欢
教育者本质师生关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