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鹏 王秋芳
进入新世纪以来,开放教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将有力提升大学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公平。而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学习到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从移动学习(M-learning)到泛在学习(U-learning),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动。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2005年2月,开放课件联盟(OCWC)首次会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行,其使命是促进全球共享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教育资源,以及利用自有、开放、高品质的教育材料组成课程。2007年9月,《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中说:“这个正在兴起的开放教育运动,把教师同仁之间分享好想法的既成传统与互联网交互式的协作文化融合起来。”2010年11月1日,网易公司率先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这些公开课视频来自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2011年11月9日,由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2012年5月,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在全球迅速兴起,如一场海啸,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震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了非营利在线教育平台——edX,麻省理工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博士指出:“edX是提升校园质量的一项挑战,利用网络实现教育,将为全球数百万希望得到学习机会的人们提供崭新的教育途径”。2012年6月20日-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2012年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大会(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发布了《2012巴黎开放教育资源宣言》,呼吁各国政府支持OER的发展并推动OER的广泛使用,助推其传播和壮大。
一直以来,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由于其教育方式的居高不下,使其在占据知识塔顶端的同时,也与广大的社会学习者相分隔。并且一直到大学随着现代性的传播扩散到全世界,并已经成为所有现代社会主要教育和知识生产的体制结晶之后,这种情况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然而,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硬实力的比拼,同时也是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在内的软实力的较量,后者的影响往往更深更持久。在这样的竞争中,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正在发生变化。开放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大学围墙,重塑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对教与学的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深刻反思。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卢姆说,视频公开课是耶鲁建立“世界学术霸权”的大计!“卸下大学的门锁,推倒知识的围墙”,这是教学史上继远程函授之后又一次学习的革命。自麻省理工学院拉开网络课程的序幕以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他已经从单个世界名校的引领走向校际间乃至国家间优质教育资源联盟;从单纯的开放课程资源走向共建共享完整课程资源和视频;从初步的资源建设走向广域的资源应用。
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 (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截止2011年5月底,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设3835门。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又出台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对现有精品课程体系进行了升级改造。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截止2012年底,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建成和在建课程总数为469门。2013年2月6日,教育部高教司发布 《关于开展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3号),将继续组织建设350门左右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类和就业指导类精品视频公开课。
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开讲给大众带来了知识的盛宴,有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和知识侵略。但在赞许之余,质疑之声也此起彼伏。对比国外名校公开课,部分网友认为当前国内的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教学形式单一、艺术性表现力不够、学习支持系统薄弱、评价反馈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作为开放教育的重要内容——视频公开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质疑与反思是提高课程质量、满足广大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目前,视频公开课基本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药等6大门类。课程整体上门类较齐全、覆盖面较广、课程资源较丰富,但建设力度和关注程度有所差异。有调查显示,网友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基础科学类课程评论最多,关注程度较高。[1]与国外名校公开课相比,学科分类还不够细化,不同专业类课程数量之间相差较大,同类选题课程部分重复。整体看来,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较高,农林科学类课程比例最小,学术大家和教学名师的参与度不高,名师名课资源开发不充分。
目前,大部分精品视频公开课授课内容能将知识的丰富性和实用性统一起来,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大众接受性较强。但是,受讲课时数等因素制约,部分课程知识内容的全面性有所欠缺,跳跃性较强,知识前后衔接关系不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有待加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另外,从现有的视频公开课教学方法的选用来看,多采用传统式的讲授法为主,忽视受众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设计单一,教学形式单调,容易让听众产生疲劳和厌倦。
教师人格魅力是使教学充满激情、课堂充满吸引、艺术充分展现的必要条件。从现有国外视频公开课中主讲教师的临场状态可以看出,很多教师的现场教学充满激情,走下讲台,打破课件,充分运用肢体、表情、声音等多种要素,提高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们的教学姿态会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环境的改变而调整,他们的教学更为开放、自由和轻松,使听众有一种置身现场的感觉,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比之下,国内现有视频公开课的课堂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传统有余而创新不足,讲授有余而互动不足。
为了保证视频公开课的画面质量和观看效果,教育部在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就特别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该标准对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作出了详细说明和明确规范。但是,在实际课程制作中,由于技术团队的专业性不强,对技术标准具体要求理解不够、执行不准,导致录制过程课堂全景呈现不够,教学细节捕捉不及时,关键行为抓拍不全。在后期制作中,由于技术人员对教学内容了解和把握不准确,在剪辑过程中对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处理不到位,最终导致视频公开课程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学习支持服务是指远程教育机构(院校)为指导和帮助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服务的总和。包括以师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目前,已经上网的视频公开课学习支持服务还比较薄弱,学习者除了看到授课视频外,与课程相关的讲义、电子课件、参考文献、网上答疑等基本没有涉及,使本就受时空限制而分离的师生距离更加遥远。即使部分课程设有网友留言平台,也是“热闹”大于“门道”,加之管理引导不足,平台的交流和沟通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从现有视频公开课评价体系可以看出,专家评价分量较重,大众评价分量弱化。即主要为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学校课程申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初审—专家评审—结果公示—授予 ‘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而针对学习者的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受众的期待、感受和需要没有机会充分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对课程的专业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作出较合理判断,但是对课程的接受性、大众性和服务性缺少真实的反映,从而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也不利于课程的自我激励和持续改进。
近年来,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发展迅速,上网课程学科门类和课程集数增长较快,对增强高校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传播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建设与使用好视频公开课,提高课程质量与水平任重而道远。在传承原有精品课程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和升级完善,成为我国开放教育的发展策略。
随着开放教育的发展,参与高校的增加,学科门类的扩展,未来的视频公开课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态。优化选题成为建设视频公开课程的首要内容。选题要体现普适性、广泛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即选题要面向广大受众,使大家“听得进、看得懂、学得会、记得深”;选题的覆盖面应尽量扩大,给予边缘学科足够重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需要;选题要立足于向世界公民传播中华民族先进的精神文化成果;选题既要传承文明,又要与时俱进。建议采取课程指南招标的方式征集课程,主要建设三类课程,即科学文化普及类课程、学科基础导论类课程和热门专业引领类课程。
精品视频公开课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本身的先进性和普适性,也要关注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受众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受众普遍接受,有利于大众文化素质提升,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课堂环境。主讲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本着面向大众的视角,突出学科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设计。合理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模拟情景式教学、互动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授课方法,尽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激发受众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教师个人品质的吸引力,根本在于一种使学生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性格品质,这是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内在属性——人格魅力。长期以来,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师道尊严是我们从小秉承的规则,但是,这也使得师生关系的平等和民主性表现不够,导致课堂的单向灌输大于师生的平等互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自身渊博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语言表达、言之有物,对问题见解深刻,反应敏捷,应答自如,情感的表达准确等都成为其气质和风度的重要体现。所以,教师应该持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自己的教学广受喜欢。
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我国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普及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视频公开课程业务部门,部门由课程设计人员、课程主讲教师、课程技术人员、课程管理人员等组成,鼓励多方参与、群策群力、通力合作,下设设计部、制作部、发行部、培训部等机构,使课程制作专业化、团队化、系统化,严格执行《国家视频公开课程制作技术标准》。同时,尤其要注重吸纳课程设计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媒体制作专家、学习心理专家等加入课程团队,提升课程品质,推动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
开放教育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丰富便捷的平台,但如何通过这个平台真正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支持需要,让学习者在其中参与社会性互动,就会形成开放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2]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完善线上互动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及时回复。同时,应该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与视频课程资源配套的教学大纲、参考书目、课程讲义、教学课件等资源公开发布,在版权范围内提供相应的下载服务,给予学习者更加全面的课程内容,也更容易让学习者全面把握。
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保证课程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的必要保障。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全程化、多元化和多主体化。即课程评价要建立全程跟踪系统,从批准立项到后期建设、从首次上网到更新升级,给予课程持续关注,及时反馈。课程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既要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要关注课程设计和后期制作等方面。课程评价主体要体现多主体化,即除了专家评价体系外,应建立大众评估服务体系,广泛征求同行教师、社会公众、在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评价机制相结合,以期在不断的改进与更新中提高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
[1]王朋娇等.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
[2]李小刚等.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