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综述

2013-03-27 16:15陈正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奥斯汀连贯外语教学

陈正红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在《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1962)中提出的。言语行为语用学的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本文主要综述我国近十年以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 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断言类(asser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宣告类(declarations)。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二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它的应用价值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和学者也着力于开发其应用价值。言语行为理论被应用在多种文化和语言当中,应用研究的成果相当显著。本文中主要选取我国近十年来,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多种文化和不同领域中取得的应用成果进行简单的综述。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语篇语言学的研究焦点。对于语篇分析,胡壮麟认为:“语篇分析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5]黄国文认为:“语篇分析是指对比句子或语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其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6]不难看出,语篇分析的内容主要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境和体裁。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是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话语所实施的单个的行为。语篇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揭示语言运用的规律和语言的意义。

苗兴伟在《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一文中很好地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分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言语行为和语篇分析的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语篇分析又进一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7]。刘森林运用语篇语用学的方法探讨了“语篇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之间密切的关系”[8]。这两篇文章都总结性地陈述了语篇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同时由于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境和体裁,故而之后讨论关于语篇和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文章都呈现具体化的趋势。即语篇分析内容具体化,不仅是指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而且还意味着语篇体裁的具体化。

陈海庆和张绍杰从语篇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不同层面探讨语篇连贯的问题,提出了“语篇在言语行为不同层面上连贯的有形性、隐形性和无形性的理论模式”[9],用言语行为理论解释语篇连贯就可以从语篇的内外关系、说话人的意图、受话人的认知和反应等方面完整地把握语篇连贯,更好地抓住语篇的实质。而卞凤莲和裴文斌则从语篇翻译的连贯性角度考察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连贯之间密切的联系,认为“连贯的关键不是其语法成分的线性组合,而是对其中交际意图的揣摩和考量”[10],因此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篇的连贯性,能注重作者意图、隐喻等分析,从而有助于语篇的整体连贯的实现。

至于语篇体裁的具体化是指不总结性地分析语篇与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而是细化要分析的语篇体裁,比较常见的语篇体裁有广告体裁、商务信函、合同体裁等等。如:栾吉斌、单军娜从“语篇的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的三个层面讨论了广告语篇的连贯”[11],并结合实例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广告语篇连贯的解释力;蒲琴、李莹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商务语篇结合起来,“剖析言语行为在国际贸易英语函电中的表现和作用,论证作为言语行为的国际贸易英语函电是如何以言行事的”[12],为商务函电类语篇体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从上述中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的结合越来越具体化,研究也逐渐细化,应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研究

翻译学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翻译研究也从研究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等逐渐转向为翻译和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研究。翻译学和语言学的联系历来就很紧密,很多语言学中的理论都对翻译研究有指导作用。Basil Hatim&Ian Mason在其著作《语篇与译者》中就系统地分析了各种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示意义,其中言语行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对翻译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我国近些年对翻译和言语行为结合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中有概述性讨论翻译与言语行为理论的,也有具体的翻译文本、各种学科翻译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分析。

翻译在实践过程中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的,有来自于源语文本方面,也有目标文本方面的,还有文本之外的因素,同时也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制约。而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在目标文本更准确反应源语文本的目的和意图。因为翻译要看源语文本在语境中的含义,翻译中根据语境辨认原文的言外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字面意义往往不是原作者的真正用意。

作为译者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标准,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源语语言中的各种含义恰当地传递给目标读者,而“采用语用翻译视角,争取源语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用等效”[13],可以帮助译者在给定的语境中翻译出源语语言文化方面的含义,当然“为完成这个任务译者不仅需要运用句法、语义、文体等知识,也需要运用语用知识对文本的言外功能进行细致、深人的分析,然后在处理源语文本时才能确保翻译的最佳等效性”[13]。很多时候,原文和译文的绝对等值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不得不舍弃一些层面的等值,因为“译者的使命就是要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保持最大程度的等值,即表意、行事和取效三种行为的等值”[14],所以在三种言语行为无法同时取得等值的时候,应该舍弃言内行为意义而追求译文与原文在言外行为意义和言后行为意义上的和谐统一。总的来说,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研究翻译,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图,达到翻译的语用或功能对等,顺利地实现语言交际。

言语行为理论和翻译应用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成果,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司显柱根据“言语行为框架中形式、功能、情景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据此得出的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15],并且根据这一标准分析了同一原文本的三个汉译本的得失之处。两年后,司显柱结合文学翻译实例论述了文学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神韵、精神和意旨,而不是拘泥于对原文字眼的亦步亦趋”[16]。对于翻译界的难题——英汉双关翻译,艾琳“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提出英汉双关最理想的翻译就是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言内、言外、言后行为意义层面的完全对等”,并强调“最可行的翻译在于追求两者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最大限度的接近”[17]。皮维以英语谚语为例论证了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模型,这个模型“综合了言语行为分析模块和语境分析模块,并通过指令性和非指令性两类谚语的实证分析论证了该模型对于谚语翻译过程的有效性”[18]。从以上的应用研究看出,言语行为理论和翻译的应用研究结合越来越深,对翻译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对翻译实践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言语中掌握语言现象;在言语中提高理解话语的能力;在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语言。而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冲击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外语教学中心的转变。

在我国英语是第二语言,因此本文中所指的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孙桂英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联理论视角,认为教师的话语如何能使学生在文化背景、情感及认知过程方面获得最大的关联性是至关重要的,并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结论:“言语行为理论使诸多研究从以语言知识研究为中心转向以交际功能为中心;也使外语教学从以语言形式和教学方法为中心转向以语言功能和教学内容为中心。这样,使学习者不但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知道了正确的句子结构,而且还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语言以避免出现语用错误。”[19]

同样也有从文章理解的构建层面上分析两者的关系,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把对文章的理解建立在词、句子层面上,侧重于逐词逐句的分析,因此对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语言和形式;而高桂珍、时真妹探讨了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外语教学应该将“逐词逐句的句子层次的教学变为篇章层次教学”[20],这样才能走出句子的界限,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和视野上对语言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会高效地学习掌握语言、学会使用语言以避免语用错误。在这之后,也有不少人对言语行为理论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有讨论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也有直接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外语教学的关系。这些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论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 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其应用价值自诞生之日就得到了广泛地关注。本文粗略综述了近十年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其中详细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篇分析、翻译研究、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这些成果反映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价值,也反应出其应用范围和领域越趋宽广,研究深度逐渐加强。同时也注意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继续加强对言语行为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应用研究,促使言语行为理论取得新的发展和应用价值。

[1]郭贵春,贺天平.现代西方语用哲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朱慧敏.继承与发展:从言语行为到交往行为理论[J].同济大学学报,2010(4).

[4]朱慧敏.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9(3).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黄国文,王宗炎.语篇与语言的功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1999(1).

[8]刘森林.语篇语用分析方法论研究[J].外语教学,2001(6).

[9]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10]卞凤莲,裴文斌.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翻译的连贯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9(3).

[11]栾吉斌,单军娜.广告语篇连贯的言语行为理论解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7(1).

[12]蒲 琴,李 莹.作为言语行为的国际贸易英语函电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2).

[13]付鸿军,刘 敏.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运用的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2003(4).

[14]汪克慧.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2).

[15]司显柱.言语行为框架理论与译文质量评估[J].外语研究,2005(5).

[16]司显柱.言语行为框架·翻译过程·文学翻译[J].外语教学,2007(4).

[17]艾 琳.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双关翻译[J].上海翻译,2010(1).

[18]皮 维.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12).

[19]孙桂英.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阐释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20]高桂珍,时真妹.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

猜你喜欢
奥斯汀连贯外语教学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