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2013-03-27 16:15梁长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纲要

梁长平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有关意见和实施方案而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推进“纲要”课建设,主要是围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纲要”课任课教师要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在这里“教学体系”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以教材为基本遵循,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要素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在教学体系的教学要素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其中重要的要素,是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环节。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基。如果没有历史文献的支持,历史教学与研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纲要”课是以政治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为主线,以讲授政治理论为中心,其教学重点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演变,以及围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的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基本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历史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它要求史论结合,以论为主,以史证论。因此,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这一独特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专题重点讲解和展开课堂深入讨论等教学环节,对于建立“纲要”课优质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纲要”课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任课教师对学术界最新研究动态关注不够,没有把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难以了解和捕捉到学术界最新成果和信息。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档案史料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基本概况,然后分析了档案史料在“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纲要”课教学中档案史料的使用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纲要”课教学的建议和有关对策。

一 “纲要”课教学中的档案史料运用基本概况

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的做法,已经成为历史教育与教学改革过程中颇受重视的环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是学术界比较推崇的做法之一。“纲要”课是以历史学为基础又负有特殊责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搞好这门课的教学与研究,需要丰富、鲜活的史料作基础,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史料学功底。那么,何谓史料?史料的具体定义是什么?近代以来,史学家对此提出了诸多定义。如梁启超认为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关于史料与历史的关系,一般认为,史料与历史和历史学不能划等号,但如果没有史料的话,也就没有历史和历史学。学界对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早已达成共识,但对史料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则刚刚开始,它主要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而在大学的“纲要”课教学中,对史料教学的重视以及具体探讨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对于“纲要”任课教师来说,我们应该时时关注史学界关于近现代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将它们及时、准确地运用于教学和研究之中。

由于“纲要”课与中国近代史或中国现代史等历史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和研究中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史料的需求也不一样。从整体上来看,与“纲要”课相关的各类文献史料多达几十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关于1840~1919年间的史料。这部分史料在时间上横跨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两大时期。主要包括“各署衙所存文档、近代报刊、历史遗址调查资料、地方志相关文献、各种资料汇编、丛稿、丛刊、个人文集、传记、专著等”。第二,关于1919~1949年间的史料。主要以国共两党的档案和文献为主,通常称为革命文献。第三,关于1949以后的史料,即当代中国史史料。此外,还有各历史时期、各专题的历史研究状况和基本文献资料。以上文献史料反映了170多年来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进程,它们是“纲要”课教学所依据和参考的珍贵历史文献。

二 档案史料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纲要”课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一门特殊的历史课。中国近现代以来,丰富的历史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文献史料,因此,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纲要”课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档案史料已经成为“纲要”课教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运用这一独特的教学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纲要”课的兴趣,增强纲要课的实效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来,档案史料在“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档案史料丰富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

在构建“纲要”课优质教学体系过程中,关于各历史时期、各专题的研究成果,如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等;一些新解密的外交档案以及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而得出的新观点、学术界争论的新问题等为“纲要”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上个世纪末,俄罗斯联邦档案馆开放了20世纪20年代有关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重要档案资料。这些新公布的档案史料为大革命时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以及提供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新看法。近年来,研究者通过研究这些档案资料,认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直接指导和干预了中国大革命。“据统计,在此期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有122次,共作出了738个决定。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几乎全部来自莫斯科,并且由莫斯科派驻中国的代表、顾问亲自执行。”在大革命初期,莫斯科的指导思想及其路线方针基本正确;但在1925年秋开始走向右倾,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当时共产国际东方部起草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给中共中央的指示》,该指示要求“中共对国民党工作的领导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党团不要发号施令、共产党不应要求必须由自己党员担任国家和军队的领导职位等”。正在在这一错误指导下,才有了共产党在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问题上的三次大退让。此外,随着对外学术交流日渐频繁、解密档案越来越多,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国外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珍贵历史研究价值的档案史料和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如最近对外开放的斯坦福大学珍藏的《蒋介石日记》、以及《美国外交关系文件》中有关中国的数十卷档案资料等,都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史料。这些档案史料内容翔实可靠、信息鲜活,大大丰富了“纲要”课教学资源,为构建“纲要”课优质教学体系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档案史料提高了“纲要”课教学效果

通过运用阅读文献、档案史料等有助于提高“纲要”课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于“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并了解了一些近现代史基本知识,因此,如果我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学内容,这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和听课热情,从而导致该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而通过对阅读文献的多边运用,以确凿的档案史料充实教学内容,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如“纲要”课任课教师在讲解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时,可以结合最新解密的联共(布)档案以及学术界根据最新档案得出的新观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专题探讨,并适时地向学生讲解学术界在此问题上得出的最新结论和进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为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所犯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忽视了造成这一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错误指导,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作出的一些右倾退让的决定更是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驻华代表直接做出的。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并没有向国民党右派投降,有关“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这一提法是不合适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里去掉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提法,而是改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诸如此类的新解密档案和学界最新成果或观点,如能在“纲要”课堂中适当地运用,将它们融合进不同的教学专题讲解中,既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于实现“纲要”课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与中学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

三 档案史料在“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纲要”课程教学不能没有档案史料的支撑,适当地运用档案史料有助于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然而,从目前“纲要”课教学实践来看,档案史料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还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纲要”任课教师对档案史料的理解掌握能力有待加强

在“纲要”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对档案史料的掌握和分析处理能力直接影响了档案史料运用的教学效果。尽管近年来纲要课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逐渐向着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任课教师的知识面过窄,对档案文献的运用和处理仅限于学术研究,很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运用它们。除此之外,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仍然存在非专业化的现象,有些非专业的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有些任课教师对学术前沿关心不够,很少去了解学术界争论的新问题、提出的新观点以及开辟的新领域等;许多老师难以对档案史料等文献进行准确的解读和掌握,从而导致“纲要课”教学缺乏理论深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纷繁复杂的档案史料及史学研究成果需要审慎的辨别和严谨的考证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相关信息已经成为教师和研究工作者最常使用的途径和方式。为了搞好“纲要”课教学,任课教师必须学会和具备搜集、整理和考证档案史料的能力。在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考证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坚持理论指导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原则,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历史辩证的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对它们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仔细辨别和严谨考证。尤其是对国外相关研究中的歪曲、不实以及没有权威史料支撑的研究观点,不能盲目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只有在掌握真实、客观的档案史料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和介绍,从而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和理解力。

需要注意的是,“纲要”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历史学专业研究者,而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史学信息和研究动态,保持教学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从而构建“纲要”课教学与史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关系,即“‘纲要’教学是对史学研究的应用和推广,史学研究则是‘纲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纲要”课任课教师,要以敏锐的目光时时关注档案材料和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始终处于学术前沿,将“纲要”课教学建立在丰富的历史史料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的阐述才有可靠的论据支持,我们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纲要”课教学中,档案史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印证,对于学生理解近现代史基本规律起到了难以取代的作用。档案史料与教材体系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档案史料是在更微观的历史层面展开,相对而言它的内容更细致具体、史料翔实、材料系统,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档案史料,可以使得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相关问题的讲解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从而保证了“纲要”课教学体系的优质高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档案史料,既遵循了教学基本规律,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档案史料能够把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成效等各个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构建“纲要”课优质教学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1]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学与研究,2009(11):61-62.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梁 怡.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研究中史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2):92-96.

[4]姚金果.档案资料的新发掘与大革命时期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4(1):66-72.

[5]刘建民.试论史学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作用[C].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辑,2011.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