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波,韩爱华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其核心体现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紧密相连的教学过程的执行力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实效运作是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基本单元,尤其是“教、学、做合一”模式的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这必将对高职师生的课堂心理感受和心态变化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并能指导、鞭策教学,使“学”与“教”真正达到较完美地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套路,师生课堂心理关联度更为密切,互动心理变化更加突出。高职生的知识结构属于操作型,对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形式和灌输技巧依赖性较大,其心理活动有较大的可塑性。那么,高职师生的课堂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它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彰显教师的教学有效感和高职学生的学习有效感为基本内涵。面对诸多的教学任务,责任教师无不为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而施展教学才华,教学心理稳定和变化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借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职业性,这实际上是教学有效感的现实表达。高职生面对接踵而来的诸多学习任务,其突出的心理活动就是期望责任教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备优良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教学能力,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最大的收获,其引申出的是学习有效感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连接的枢纽是教学有效感和学习有效感。
教学有效感是指教师认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有效感有两个基本维度,即教育价值有效感和个人教育能力有效感。前者是第一位的,其应该与教学质量相辅相成;后者是第二位的,是指教师在教育价值有效感的基础上,认定和审查自身的教学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所谓学习有效感是指学生在教育有效感的基础上,认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对课堂节奏和效果产生明显的牵制作用[2]。学习有效感维度包括学习价值有效感和个人学习能力有效感。不可否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营造教师的教育有效感,必然能够感应学生的学习有效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教”与“学”的同步效应,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尤其如此。否则,就会产生师生心理异化和“空洞教学效应”。故教学有效感和学习有效感是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连接的枢纽。
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出于教学主导和教好学的观点,教师置身课堂的第一观念就应是能否胜任高职“工学结合”和“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教师心理活动能否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进行有效调整,这往往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侧面。笔者认为,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基本框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风度对高职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它使高职生对教师产生一种真实的教学“美”感,即它是学生对责任教师评价的第一印象。教学风度含义是指教师衣着、举止姿态、表情运用、讲课节奏、语言表达能力、责任感、自尊、自重、自爱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对高职教师来说,执着追求教学风度是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心理诉求。衣着朴素、举止端庄、言而不过、自尊、自重、有爱心、富有责任感,具有一种“气质自然美”,再加上语言精辟、学识渊博、板书合理,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展现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教学技艺等。“艺术潜质美”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心理取向。若教师衣着不整、华而不实、言过其实、得过且过、自我吹捧,缺乏责任感和爱心,不能灵活使用教学新技术,课堂教学缺少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特色,就会造成学生对其第一印象不良。
工学结合和“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模式频现于高职课堂教学,为促使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将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3 者并举,着力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了适应这一教学过程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审美意识逐步完善,教学心理活动趋于活跃,并为教师所重视。这是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然反映。
高职教师课堂审美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1)有优选教学法则,拥有说课、备课、备“自我”特点和备学生的强烈心理活动,力求课堂效果最大化,收效好则继续完备,收效差则及时纠偏。(2)有力求讲课严谨、文理渗透、板书合理、条理清楚、突出重点、强调工学结合,注意与相关课的联系的心理鞭策。(3)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拓宽知识面和进行知识更新的心理活动。(4)在课堂反复教学中,有把握教学环节,进一步革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学生求知欲和学习质量并及时获得教学反馈的心理要求。通过现身课堂的自我审美和鞭策能力的心理活动,可使教师建立起自信和自强,心理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相同或相关课程教师之间的教学攀比心理活动特别强烈,这种心理起着举足轻重的教学促进作用。高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特色使高职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攀比,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寻找和抓住攀比机会,并追求课堂攀比效果。(1)攀比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攀比意识强烈。同专业相同或相关课程教师之间有讲授攀比意识、效果攀比意识和综合攀比意识,此3 种心理意识使教师有自尊、自强、自重和赶超教学质量的举动,并促进着课堂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提高,引导教师进行公正的自我评价。(2)攀比举动。在攀比意识的作用下,教师利用反馈信息和教学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丰富教学方法,从而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局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课堂动态变化能展现教师驾驭课堂的闪光点。教师要把握课堂动态变化,将高职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以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以责任感和爱心灵活地烘托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6 步骤针对性地演绎和创新,适时矫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感。
课堂上学生的感受心理是有过程的。对教师的教学风度、师德规范、教学艺术、备课情况、运用教材能力、板书、语言表述以及综合组织能力,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直接的感受。高职教师教学特点不同,教学品位各有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教学能力的不同都可使高职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参与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感受心理变化,逐渐跟随课堂节奏,达到完善接受知识的境界,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与教师交流的行为,从而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心理。对教师教学脱节现象如“满堂灌”、“案例”教学不当、实训课堂教学能力不强等,都可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受”的心理变化,课堂学习心理活动扭曲,出现压抑的授受关系,以至学生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干扰课堂教学。同样,教师讲课松散无序,只有“骨头”无“肉”,也能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概况有较细致的观察,其课堂观察心理活动集中在以下几点:(1)观察教师讲课的准确性、逻辑性、有效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2)观察教师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能力;(3)观察教师的课程改革与设计、讲课节奏、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创新和综合运用教材的能力;(4)观察教师教育心理技巧、教学情感、责任感、爱心呵护学生、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功底。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有效感和责任感,益于反馈教学。
学生评估教师授课水平的心理活动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有力鞭策。如学生能接受教师的系统性教学,认可其教学艺术性,对其课堂应变力和教学风度满意,那么学生的心理变化就会适应该教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授课效果。反之,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学,课堂授课效果差。
师生课堂心理变化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应予以重视。
[1]孙永波,马骥.中等医学教育的教育有效感和教学品位[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3):30-31.
[2]孙永波,付增智.树立学习有效感是医学职业教育的一个现实命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