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

2013-02-20 13:06:21曾枣庄
关键词:次韵苏辙苏轼

曾枣庄

(四川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苏轼与江苏有较特殊的关系,他一生八典名郡(密、徐、湖、登、杭、颍、扬、定),徐州、扬州在宋代虽属不同路,而都在今江苏境内;杭州虽属浙江,但他在通判杭州和知杭州期间,经常往来于今天的江苏境内。他在《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中说:“惠山泉下土如濡,阳羡(今江苏常州宜兴)溪头米胜珠。”[1]卷六《东坡词·菩萨蛮》说:“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可见他对阳羡物产丰富、生活优裕、山水美丽的喜爱,并决心买田阳羡,以此为家。其《登州谢上表》说:“买田阳羡,誓毕此生”[1]卷六七;《扬州上吕相书》说:“轼已买田阳羡,归计已成”[1]卷七六。因此,他贬官广东惠州时,除幼子苏过随其南迁外,长子苏迈、次子苏迨皆留居阳羡。其《答陈季常书》说:“自当涂闻命(谪惠州),便遣骨肉还阳羡,独与幼子过及老云(侍妾朝云)并二老婢共吾过岭到恵。”[1]卷七五其《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过作诗,和其韵寄迈、迨》说:“寄书阳羡儿(苏迈),并语长头弟(苏迨)。门户各努力,先期毕租税。”[1]卷二三苏轼自海南贬所北归得到“任便居住”之命时,对究竟“居住”哪里很费了一番斟酌。其《与谢民师推官》说:“此去不住许下(今河南许昌),则归阳羡。”[1]卷七七《答苏伯固书》中说:“住处非舒(舒州,今安徽安庆)则常,老病惟退为上策。”[1]卷八五但不久得到弟弟苏辙的信,要他去许昌同住,特别是读到信中的“桑榆末影,复忍离别”一语时,苏轼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到颍昌与弟弟同住。建中靖国元年(1101)当他到达虔州(今江西赣州)后,曾准备住在常州、舒州或真州(今江苏仪征)。总之,住在江南,离京城远些,以免再次卷入政治漩涡。到达真州时,他又改变了主意,“决计居常州”。他在《与子由书》中详尽叙述了他不能归许的原因:“行计南北,凡几变矣。遭值如此,可叹可笑。兄近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行有日矣。适值程德孺过金山,往会之,并一二亲故皆在坐。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事皆可信人所报,大抵相忌,安排攻击者众。北行渐近,决不静尔。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极佳。浙人相喜,决不失所也。更留真(州)十数日,便渡江往常(州)。逾年行役,且此休息。恨不得老境兄弟相聚,此天也,吾其如天何!”[1]卷八五并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一生与江苏关系这样密切,因此在他交往的人中也以江浙一带的人为多,这里不能尽述。我正在撰写《三苏交游考》,现在仅就已写部分,择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以其生年和大体生年为序,略述如下。

孙洙

孙洙 (1031-1079)字巨源,先世为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祖时徙真州扬子县 (今江苏仪征)。年十九登进士第,补秀州司法参军,调杭州於潜令。包拯、欧阳修、吴奎举荐应制科试,进策论五十篇,指陈政事,推往较今,明白剀切,一时传写摹印,称为《经纬集》,韩琦比之为汉代贾谊。改馆阁校勘,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三年又应诏上疏,论时务十七事。熙宁三年,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因不满王安石变法,求补外,出知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干当三班院,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擢翰林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四十九。事迹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二五李清臣《孙学士洙墓志铭》、《宋史》卷三二一本传。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议五卷、《三史刊误》四十卷,《宋史·艺文志八》著录有《褒题集》三十卷、《褒恤杂录》三卷、《张氏诗传》一卷,均已佚。

孙洙博闻强记,明练典故,文词典丽,甚有条理,有西汉古文风格。其词《河满子》抒写秋景秋思,有“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句,思致绵绵,为人称道。孙洙与苏辙兄弟相厚善,苏轼通判杭州时有《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1]卷一七诗,孙洙即三同舍之一。

苏轼《孙巨源》称孙洙为“平生友”:“三年客京辇,憔悴难具论。挥汗红尘中,但随马蹄翻。人情贵往返,不报生祸根。坐令平生友,终岁不及门。南来实清旷,但恨无与言。不谓广陵城,得逢刘与孙。异趣不两立,譬如王孙猿。吾侪久相聚,恐见疑排拫。我褊类中散(嵇康),子通真巨源(山涛)。绝交固未敢(嵇康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且复东南奔。”[1]卷三苏辙有次韵诗,称“巨源学从横,世事夙讨论。著书十万字,辩如白波翻。谏垣适多事,忧心生病根。”“立谈信无补,闭口出国门。弃置卧江海,闵嘿宁复言。朝行共长叹,逐客继二孙。南方固乡党,谪官侣鹤猿。风俗未宁静,朋党争排跟。引去良自得,浊清在澄源。往者未可招,冠盖方骏奔。”[2]巻四苏辙自齐州返京时,孙洙亦在京,同饮于王巩西堂。苏辙《雪中会孙洙舍人,饮王氏西堂,戏成三绝》,其二云:“南国高人真巨源,华堂邂逅接清樽。十年一见都如梦,莫怪终宵语笑喧。”[2]卷六苏辙还有《读孙巨源经纬集》:“等闲咳唾烂成文,奏牍三千世共珍。不向人间调鼎鼐,郄归天上作麒麟。侍游曲水欢何在,敷奏延英迹已陈。四辅当时曾避柱,熙宁天子属词臣。”[2]卷一六苏轼与孙的唱和尤多,如《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子由同访王定国,小饮清虚堂。定国出数诗皆佳,而五言尤竒。子由又言昔与孙巨源同过定国,感念存没,悲叹久之。夜归稍醒,各赋一篇,明日朝中以示定国也》等,兹不一一。

蒋之奇

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常州宜兴(今属江苏无锡)人。初以伯父蒋堂荫得官,嘉祐二年中《春秋》三传科,官太常博士。治平间,应贤良方正科试,擢监察御史。神宗立,转殿中侍御史。以劾欧阳修不实,贬监道州酒税,改监宣州税。王安石新法行,为福建转运判官,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翰林学士,知枢密院事。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九七、《宋史》卷三四三本传。著有《华严经解》三十篇、《荆溪前集》《后集》八十九卷、《别集》九卷、《北扉集》九卷、《西枢集》四卷、《巵言集》五卷、《刍言》五十篇,已佚。《两宋名贤小集》收录其《三径集》一卷。治平年间,蒋之奇应贤良方正科,有《制举投献第一书》。这是一篇重要文论,纵论历代取人之得失,认为“三代取士之法,本于行而不本于言。士之出于其时,能有所立于下,则上必莫之遗。于是勉励激率,以笃于行义之习,而华言枝辞无所用于天下。及其有言,亦皆近于可用。盖其非有要利之欲挠于其心,则凡其所以言者,皆以情自竭,无所文饰,以求合于上,而必切于利害之际”。而到了战国,张仪、苏秦等游说之士,“言纵则天下合,言横则天下散”,“不出于诚信,而用之于诡谲”,但因“其言之切于事”,故“六国之君皆耸动振慑,改容加礼”。而自汉以来,“设科举以待天下文学之士,而求其直言极谏,以究于天下之治乱”,而“应诏之士承问进退,类皆以射策决科为利,而其意不主于言,是以虚词滥说多近于迂阔而无用,其间可称者才一二而已”,如“汉之董仲舒、公孙弘、晁错,唐之裴度、元稹、刘蕡之徒”。而现在的制科、秘阁之试,只不过“于百家笺传隐僻之说,度人之所不能及者出而为论,以观其记否。及大庭之问,则又及于区区之名数”,应试之士“未尝措一毫之思虑以及于天下治乱……是以今之学者不能望于汉唐之盛”[3]卷九八。其《都官集序》不仅批评宋之制举,更批评废除制举:“盖汉之举贤良方正之士,本以延问灾异,使朝廷由此警戒,以恐惧修省,思过而改之,求善而为之,则不为无益。而比年乃先试三千言于秘阁,中者乃得奉对于大廷,则有言之士或不得以自见,此固在所应改;而遂废其科,则朝廷因复不得以闻直言为可惜也。”[4]卷首其《北游赋》作于知广州时,序云:“潮阳吴先生子野,有道之士也,自少好游,凡四方幽遐瑰诡之观,无不至也。过余于南海,留与语数日,复告予将北游也,作《北游赋》以送之。”[5]卷五三四五

蒋之奇亦能诗,《全宋诗》收其诗二卷。其《梅花》云:“昨夜雪初霁,寒梅破蕾新。满头虽白发,聊挿一枝春。”[6]前集卷二苏轼与蒋之奇颇多唱和,不下十首。如《和蒋发运》、《送蒋颕叔帅熙河并引》、《次韵颕叔观灯》之类。苏轼有关蒋的命官制对他给予了很高评价,其《蒋之奇天章阁待制知潭州制》云:“蒋之奇少以异材,辅之博学,艺于从政,敏而有功。使之治剧于一方,固当坐啸以终日。勿谓湖湘之远,在余庭戸之间,务安斯民,以称朕意。”[1]卷一0七《蒋之奇可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制》云:“具官蒋之奇按治岭海,统制南极,声教所暨,耸闻风采。自唐以来不轻付予,朕既择其人,复宠以秘殿之职,使民夷纵观,知其辍自禁严,以见朝廷重远之意。其于服从畏信,岂不有助也哉。”[1]卷一0八

单锡

单锡字君贶(一作君赐,生卒年不详),宜兴(今属江苏)人,嘉祐二年与苏轼同科进士及第。轼爱其贤,以女兄子妻之。轼来宜兴,毎过其家必访。元丰七年为徳兴县令,《江西通志》卷四一载:“聚远楼,在江西徳兴县东南。宋熙宁间余士隆建,据邑最髙处。县令单锡扁曰聚远楼。”单锡“博学工诗”,道光《德兴县志》卷一二载其《聚远楼》诗,极写其楼之高:“井邑银山匝画屏,层檐飞翼入苍冥。晓穿帘幕扶桑日,夜浸栏干紫汉星。春水涨来斜涧白,炉烟抹去半峰青。无边光景归吟日,莫向樽前辨醉醒。”苏轼《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云:“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髙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巻入帘钩。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闻说楼居似地仙,不知门外有尘寰。幽人隐几寂无语,心在飞鸿灭没间。”[1]卷六单诗及苏轼的《聚远楼诗》都表现了单锡的闲适情趣。锡卒,苏轼有《祭单君贶文》:“呜呼维君,笃孝自天。展如闵子,人莫间言。内齐于家,外敏于官。民谓父兄,吏莫容奸。信于朋友,人得其欢。博学工诗,数术精研。人涉其一,君有其全。寿考富贵,人谁不然。君独何辜,所向奇偏。志不一遂,怅莫归怨。念我孤甥,生逢百艰。既嫔于君,谓永百年。云何不吊,衔痛重泉。何以慰君。”[1]卷六三

单锷

单锷(1031-1110)字季隐,单锡弟。少有志操,从胡翼之先生肄业,颇见推重。长益邃于学,著《诗》《易》《春秋》义解,博览诸家之说,断以胸臆。他经及子史,皆手自钞纂,篇帙盈庋,笔札细楷,几若摹印。其为文务辞达事举,不喜浮靡,论议衮衮可听。嘉祐四年进士及第,不就官。独留心于吴中水利,尝独乘小舟往来于苏州、常州、湖州之间,经三十年,凡一沟一渎,无不周览其源流,考其形势,因以所阅历,著为《吴中水利书》一卷(存)。锷性乐易,遇人倾盖如故。客至,无疏戚皆留饮,醉辄假寐,顷刻已醒,未尝为酒困。间有所感,赋诗见意,可传录者积数百篇。大观四年卒,年八十。事迹见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一五《单季隐墓志铭》。

元祐六年,苏轼知杭州,献其书于朝,其《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云:“旧闻常州宜兴县进士单锷,有水学,故召问之,出所著《吴中水利书》一卷,且口陈其曲折,则臣言止得十二三耳。臣与知水者考论其书,疑可施用,谨缮写一本,缴连进上。伏望圣慈深念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而十年九涝,公私凋弊,深可愍惜。乞下臣言与锷书,委本路监司躬亲按行,或差强干知水官吏考实其言,图上利害。”[1]卷五九

邵迎

邵迎(?——1073)字茂诚,高邮(今属江苏)人,嘉祐二年进士。历仕州县,精于律令,熙宁六年穷厄而卒,无嗣。著有诗文数百篇,次年苏轼集其文,为作《邵茂诚诗集叙》,首先感慨理想同现实往往矛盾:“贵、贱、寿、夭,天也。贤者必贵,仁者必寿,人之所欲也。人之所欲,适与天相值(相当、一致)实难,譬如匠庆之山而得成鐻,岂可常也哉!因其适相值,而责之以常然,此人之所以多怨而不通也。”文人尤其如此:“至于文人,其穷也固宜。劳心以耗神,盛气以忤物,未老而衰病,无恶而得罪,鲜不以文者。天人之相值既难,而人又自贼如此,虽欲不困,得乎?”而邵迎更是如此:“茂诚讳迎,姓邵氏,与余同年登进士第。十有五年,而见之于吴兴孙莘老之座上,出其诗数百篇,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晋、宋间人。而诗尤可爱,咀嚼有味,杂以江左唐人之风。其为人笃学强记,恭俭孝友,而贯穿法律,敏于吏事。其状若不胜衣,语言气息仅属。余固哀其任众难以瘁其身,且疑其将病也。逾年而茂诚卒。又明年,余过高邮,则其丧在焉。入哭之,败帏瓦灯,尘埃萧然,为之出涕太息。夫原宪之贫,颜回之短命,扬雄之无子,冯衍之不遇,皇甫士安之笃疾,彼遇其一,而人哀之至今,而茂诚兼之,岂非命也哉?余是以录其文,哀而不怨,亦茂诚之意也。”[1]卷三四现在还可以再补充说,邵迎死后的遭遇亦如此,“其文清和妙丽如晋、宋间人”,竟无只字存世;“诗尤可爱,咀嚼有味”,仅宋人高似的《蟹略》卷三残存其两句十四字:“盐豉调羮金液腻,橙韲荐鲙玉丝肥。”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任地方官,郁郁不得志。文章虽为朋友的不幸而发,实则包含作者自己的辛酸和不幸,特别是“盛气以忤物”、“无恶而得罪”二语,正好是苏轼自己个性和命运的概括。

苏舜举

苏舜举(生卒年不详)字世茂,武进(今属江苏)人。与苏轼同科进士及第,苏轼通判杭州,舜举知临安县,轼有《与同安令宗人同年剧饮》,感叹时光易逝:“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与君登科如隔晨,敝袍霜叶空残绿。如今莫问老与少,儿子森森如立竹。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1]卷四又有《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则劝与之同游:“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酺糟醉方熟,洒面呼不醒。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不如从我游,髙论发犀柄。溪南渡横木,山寺称小径。幽寻自兹始。归路微月映。”[1]卷五《咸淳临安志》卷九一引《乌台诗案》苏轼供词,论及此诗背景云:“熙宁六年因往诸县提点,临安县有知县、大理寺丞苏舜举来本县界外太平寺相接,轼与本人(指舜举)为同年,自来相知。本人见轼后,言舜举数日前入州,却被训狐押出。轼问其故,舜举言我擘划得人户供通家业役钞规例一本,甚简。前日将去呈本州诸官,皆不以为然。呈转运副使王庭老等,不喜,差急足押出城来。轼取其规例看详,委是简便,因问训狐事。舜举言,自来闻人说一小话云:燕以日出为旦,日入为夕;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争之不决,诉于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谓燕不须往诉,凤凰在假,或云凤凰渇睡,今不记其详,却是训狐权摄。舜举意以此讥笑王庭老等不知是非。隔得一两日,周邠、李行中二人亦来临安,与轼同游径山。苏舜举亦来山中相见,周邠作诗一首与轼,即无讥讽。轼次韵和答兼赠舜举云:‘餔糟醉方熟,洒面唤不醒。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其意以讥讽王庭老等如训狐不分别是非也。”

颜太初及其子颜复

颜太初 (生卒年不详)字醇之,又号凫绎先生,徐州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一作鲁 (今山东)人,颜渊四十七世孙。第进士,为莒县尉,补阆中主簿。以蔡齐与孔道辅荐,召试中书,改临晋主簿。移应天府户曹参军、南京国子监说书。事迹见《宋史》卷四四二本传。著有《颜太初集》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又有《淳曜联英》二十卷(《宋史》本传),今已佚。

颜太初博学能文,喜为诗。熙宁七年,苏轼知密州,为其作《凫绎先生诗集叙》,首记苏洵之言:“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次写自己对颜诗的看法:“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末叹宋代文风之变化:“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於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指孔子“吾犹及史之阙文”语),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兖公之四十七世孙云。”[1]卷三四又有《书诸公送凫绎先生诗后》:“凫绎先生既殁三十余年,轼始从其子复游,虽不识其人,而得其为人。先生为阆中主簿,以诗饯行者,凡二十余人,皆一时豪杰名胜之流。自景祐至今,凡四十余年,而凋丧殆尽,独张君宗益在耳。怀先生之盛德,想诸贤之遗烈,悼岁月之不居,感人事之屡变。故书其末,使后生想见其风流韵耳。”[1]卷六八

颜复 (1034-1090)字长道,颜渊四十八代孙,颜太初子。嘉祐六年试于中书,为第一,赐进士,为校书郎,知永宁县。熙宁中,为国子监直讲。元祐初,擢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进起居舍人兼侍讲,转起居郎。四年,拜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祭酒。五年,改天章阁待制,未拜而卒,年五十七。

颜复喜为诗,苏轼兄弟与之颇多唱和,轼有《和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师同游戏马台,书西轩壁,兼简颜长道二首》、《次颜长道韵送傅倅》等,其《百步洪二首》生动描述了他们的相游之乐:“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着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已为陈迹,喟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云。”[1]卷一五苏辙有《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归汶上》、《答颜复国博》等,其《送颜复赴阙》云:“箪瓢未改安贫性,鳬绎犹传直道余。不见失官愁戚戚,但闻高起卧徐徐。居中旧厌军容讲,补外仍遭城旦书。此去将身置何许,秋风未免忆鲈鱼。”[2]卷七

张天骥

张天骥(生卒年不详)字圣涂,号云龙山人,是一位退隐的官吏。苏轼知徐州时,苏轼兄弟曾多次访他。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苏轼为其作《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天骥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南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向)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1]卷三六

又有《过云龙山人张天骥》,首点题:“郊原雨初足,风日清且好。病守亦欣然,肩舆白门道。荒田咽蛩蚓,村巷悬梨枣。下有幽人居,闭门空雀噪。西风高正厉,落叶纷可扫。孤童卧斜日,病马放秋草。墟里通有无,垣墙任摧倒。”次写张弃官隐居于此:“君家本冠盖,丝竹闹邻保。脱身声利中,道徳自濯澡。躬耕抱羸疾,奉养百岁老。诗书膏吻颊,菽水媚翁媪。饥寒天随子(唐陸龟蒙),杞菊自撷芼。慈孝董邵南,鸡狗相乳抱。”末以盼归隐作结:“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早。故山岂敢忘,但恐迫华皓。从君好种秫,斗酒时自劳。”[1]卷八

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五:“或问东坡云:‘云龙山人张天骥者一无知村夫耳,公为作《放鹤亭记》,以比古隐者,又遗以诗,有‘脱身声利中,道徳自濯澡’,过矣。东坡笑曰:‘装铺席耳。’东坡之门稍上者不敢言,如琴聪、蜜殊(释仲殊好蜜)之流,皆铺席中物也。”所谓“铺席中物”,即借以自抒己意。此外苏轼还有《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题云龙草堂石磬》等诗。苏辙也有《过张天骥山人郊居》,称其不出门而名满朝市:“南山莫将归,下访张夫子。黍稷满秋风,蓬麻翳邻里。君年三十八,三十有归意。躬耕奉慈亲,未觉鉏耰鄙。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松菊半成阴,日有幽居喜。客来时借问,问子何年起。新求西溪石,更筑茅堂址。但令三岁熟,此计行亦遂。堂成不出门,清名满朝市。”[2]卷七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自幼性豪隽,喜读兵书,文辞慷慨。以《黄楼赋》贽见苏轼,轼大加称赏,以为有屈、宋之才,并向王安石举荐。元丰元年、五年,两次应进士试,皆不中第。八年,再试,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三年,苏轼、鲜于侁等举荐应贤良方正科试,进策论,不第,斥回蔡州。五年,经范纯仁荐,召为太学博士,校正秘阁书籍。八年,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入党籍,出为杭州通判,贬监处州盐酒税,削秩徙郴州,编管横州,除名徙雷州。徽宗即位,复宣德郎,放还,行至藤州卒。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本传。秦观的著述,其自编者有《淮海逆旅集》、《淮海闲居集》十卷。南宋乾道间刻《淮海居士文集》四十九卷,含前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文创作都有很高成就。词尤有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为“当代词手”。他仍以婉约词为宗,被后世视为正宗婉约词派的第一流词人。南宋张炎《词源》卷下云:“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他善于把男女恋情和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合起来,借助幽冷的意境,以含蓄的手法抒发感伤的情怀。秦观亦能诗。秦观文的成就绝不亚于词,可惜为其词名所掩。

秦观有《和东坡红鞓带》、《次韵东坡上元扈从三绝》诗。苏轼有关秦观的诗文尤多,如《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秦太虚题名记》、《秦少游梦发殡而葬之者,云是刘发之柩,是岁发首荐。秦以诗贺之,刘泾亦作,因次其韵》、《次秦少韵赠姚安世》、《次韵秦少游王仲至元日立春三首》、《扬州以土物寄少游》、《次韵参寥寄少游》、《秦少游真赞》等等。苏辙也有《次韵秦观秀才携李公择书相访》、《次韵秦观见寄》、《高邮别秦观三首》、《次韵秦观梅花》等诗。

秦观《好事近·梦中作》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7]巻下秦即卒于藤州,成为谶词。同卷附《东坡跋少游〈好事近〉》云:“供奉官莫君沔官湖南,喜从迁客游,尤为吕元钧所称。又能诵少游事甚详,为予诵此词,至流涕。”苏轼对秦之死尤为伤感,《与李方叔》:“淳甫(祖禹)、少游又安所获罪?遂断弃其命,言之何益,付之清议而已。”[1]卷七七《与欧阳晦夫》:“闻少游恶耗,两日为之食不下。”[1]卷八五《答钱济明》:“途中见秦少游奄忽,为天下惜此人物,哀痛至今。”[1]卷八五《答苏伯固》:“得来示,又知少游乃至如此。某全躯得还。非天幸而何。但益痛少游无穷巳也。同贬死去大半,最可惜者范纯父及少游,当为天下惜之,奈何奈何!”[1]卷八五

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幼颖悟能文,游学陈州,苏辙时为陈州学官,器重之,遂得从苏轼游。熙宁六年进士及第,授临淮主簿。哲宗继位,入为太学录。范纯仁荐试馆阁,迁秘书省正字、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八年,迁起居舍人。绍圣元年,出知润州,入党籍,徙宣州。四年,谪监黄州酒税务。元符二年,徙复州。徽宗即位,起为黄州通判,知兖州。建中靖国元年,召为太常少卿,旋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元年,复坐党籍落职,管勾亳州明道宫。在颍州时闻苏轼讣讯,为苏轼举哀行服,言者劾之,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大观二年,居陈州。政和四年卒。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本传。著有《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有校点本《张耒集》,较为完备精审。张耒还撰有《明道杂志》一卷。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论源于三苏,提倡文理并重。张耒的诗文正是其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长短利弊皆本于此。其文风近似苏辙。他又擅长辞赋,在苏门四学士中,以张耒存赋最多。他的散文立意警辟,文笔高奇。其诗歌创作成就较高,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词作不多,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

张耒有《和定州端明雪浪斋》、《闻子瞻岭外归赠邠老》、《次韵苏公武昌西山》、《东坡书巻》、《书东坡先生赠孙君刚说后》、《子由先生示东坡公所和陶靖节〈归去来词〉及侍郎先生之作,命之同赋。耒辄自悯其仕之不偶,又以吊东坡先生之亡,终有以自广也》等诗文。而有关苏辙者更多,如《和登城依子由韵》、《泊南京登岸有作,呈子由、子中、子敏、逸民》、《岁暮即事寄子由先生》、《寄子由二首》、《再寄》、《卧病月余呈子由二首》、《次韵子由舍人先生追读迩英绝句四首》。《寄子由先生》是张耒初游苏辙之门时作,时苏辙为南都教授,与苏轼《戏子由》叹苏辙家贫官卑的主旨相同:“先生四十犹不遇,独坐南都谁与语?青衫弟子天下穷,饥走京城困羁旅。高门得饭暂见肉,敝筐无实惟巢鼠。楼头酒贵不敢沽,三百青铜输杜甫。强颜讲学昧时宜,漫自吟诗愁肺腑。平生不解谒贵人,况乃令严门者拒。此生自料应常尔,但愿流年醉中度。又思人世乐乃已,此外纷纷何足数。豫期归日在凉秋,想见西风荡烦暑。区区怀抱冀披豁,一尊愿驻东归橹。”[8]巻一二

苏轼除《答张文潜书》外,还有《和张耒高丽松扇》、《桄榔杖寄张文潜》。后一首云:“睡起风清酒在亡,身随残梦两茫茫。江边曵杖桄榔瘦,林下寻苖荜拨香。独歩傥逢勾漏令(晋葛洪),远来莫恨曲江张(唐张九龄)。遥知鲁国真男子(孔融),独忆平生盛孝章(汉末名士)。”[1]卷二三前四句写桄榔杖,后四句抒慨,表明不以远谪岭南为意。其《答张文潜》云:“屏居荒服,真无一物为信。有桄榔方杖一枚,前此土人不知以为杖也。勿诮微陋,收其远意尔。”[1]卷五二

苏辙有《次韵答张耒》、《次王适韵送张耒赴寿安尉二首》、《次韵张耒见寄》:“相逢十年惊我老,双鬓萧萧似秋草。壶将未洗两脚泥,南辕已向淮阳道。我家初无负郭田,茅庐半破蜀江边。生计长随五斗米,飘摇不定风中烟。茹蔬饭糗不愿余,茫茫海内无安居。此身长似伏辕马,何日还为纵壑鱼。怜君与我同一手,微官肮脏羞牛后。请看挿版趋府门。何似曲肱眠瓮牖。中流千金买一壶,椟中美玉不须沽。洛阳搉酒味如水,百钱一角空满盂。县前女几翠欲滴,吏稀人少无晨集。到官惟有懒相宜,卧看南山春雨湿。”[2]卷九这些诗都体现了二苏及其门人一贯的宁穷也不趋走权门的节操。

从上可见,所谓苏门四学士或六君子有一半都是江苏人,其他如丁宝臣、丁逢、丁偃、刁衎、刁湛、王令、王观、叶清臣、朱长文、华直温、刘庠以及陈师道也是江苏人。限于篇幅,暂述及此。

[1] 苏轼《东坡全集》,四库全书本.

[2] 苏辙《栾城集》,四库全书本.

[3] 《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四库全书本.

[4] 陈舜俞《都官集》,四库全书本.

[5] 《永乐大典》

[6] 陈景沂《全芳备祖》,四库全书本.

[7] 秦观《淮海长短句》,四库全书本.

[8] 张耒《柯山集》,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次韵苏辙苏轼
宋 苏轼 行书次韵钱穆父还张天觉行县诗帖
中国书法(2023年9期)2023-12-26 18:03:59
因不宽容而给自己砌了一堵墙
因不宽容而给自己砌了一堵墙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20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当代音乐(2021年12期)2021-12-15 09:55:43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黄河之声(2018年4期)2018-04-24 02:43:57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山西青年(2017年22期)2017-01-29 22: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