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鈳颖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谭鈳颖
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湖南 株洲 412007
苏辙是宋代极富影响力的古文家,也是一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当时士风的影响,呈现出议论化、田园化等风格。本文就苏辙诗歌的创作特点展开分析。
苏辙;诗歌;创作特点
在中国古代诗坛中,苏辙是独特的存在。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苏轼的诗歌豪迈不羁,这些大诗人在史册上留下足迹,成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与他们相比,苏辙虽名气不足,诗作却毫不逊色。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学者多对苏辙的文章展开论述,却忽视了苏辙的古诗创作。事实上,苏辙诗别具“兴味”,苏轼、秦观等大家都对苏辙诗给予了中肯评价。苏辙与苏轼同出一家,在苏轼的影响下,苏辙早年对苏轼进行模仿,诗风与苏轼诗作相似。按照诗歌内容,可以将苏辙早年诗分为咏物诗、咏怀诗两种,其中尤以咏物诗最多。苏辙诗平坦朴素,文字精炼,毫无雕砌之感。苏辙晚年退居颍川,深入到农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此时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与前期诗作相比,苏辙的后期诗作更加成熟,思想内蕴更加深厚,诗歌意境也得到了延展。
今人对苏辙诗持有两类不同看法:一类学者认为苏辙诗看似形式简单,实则内蕴无穷,凸显了苏辙的深厚文学功底。还有一类学者认为苏辙诗平淡无奇,韵致了了,并不能体现苏辙的才学。学者的立足点不同,对苏辙诗的评判也不尽相同。想要对苏辙诗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必须纵观苏辙的诗歌创作,逐字逐句雕琢。
(一)寡淡平静
首先,苏辙的诗歌创作,具有寡淡平静的特点。对苏辙诗作进行品读,可以发现苏辙诗作的语言非常平实,毫无堆砌辞藻之嫌。诗人的人生经历往往会对写作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苏辙也不例外。苏辙与苏轼性格相距甚远,苏轼性格狂放,苏辙性格沉稳。苏辙因为追名逐利之心寡淡,所以其诗作并无功利性。苏辙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很少应用句式或修辞方法,文字由心而生,情感由心而发。以《春日耕者》为例——“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在阳光充足的天气里,农民需要播种。为了填饱耕牛的肚子,农民们需要半夜起来饲养耕牛。苏辙用寥寥数笔记述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让读者感悟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事实上,苏辙诗显示了作者本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只有思想成熟,才能用最平实的语言叙述生活。苏辙的诗作语言虽“淡”,“意”和“味”却一分未减。
再以《竹枝歌》为例——“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天寒析木手如归,水重还家足无力。”人们上山去采薪,山上布满了荆棘。沿途经过一条小溪,波浪涛涛扰人清静。天气寒冷,采薪归来的人们背着重重的木头,再经过小溪时已经无力涉水。苏辙用朴实的语言记述了当时人们上山采薪的场景,既没有对这一场景进行过度的加工,也没有对诗句进行特意的锤炼,只用了点染性的笔墨,就使读者体悟到了当时人生活的艰辛。
(二)温和自然
其次,苏辙的诗歌创作,具有温和自然的特点。苏辙是处在转型时期的诗人,其诗作也带有独特的中性化特征。宋代是思想开放的时代,理学、儒学、道学皆盛,对人们的言行产生重要影响。重视理性是这一时期诗人的最主要特点,从苏辙的诗中,也能窥见当时的理性审美追求。苏辙与苏轼相同,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强调无为而治,人要顺从自然,敬畏自然。苏辙自小熟读道家书目,深谙老庄的无为思想。以《和子瞻读道藏》为例——“道书世多有,吾读老与庄。老庄已云多,何况其骈傍?”这世上道家的书籍有很多,但是我只读老庄之书。老庄之书已经教我领悟了人生的哲学,我还要其他的道书做什么呢?在苏辙看来,老庄之书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因此无论人生际遇如何,苏辙始终保持淡薄之心,平和处世,不与人争。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苏辙的诗歌创作多超脱外物,体现了自我的孤高与豁达。以《雨中宿酒务》为例——“阮籍做官都为酒,不须分别恨南邦?”阮籍在做官时与酒为伴,那我更应该饮酒长啸,抒发男儿的一腔豪情。在这首诗中,苏辙以阮籍自比,虽然仕途失意,前路坎坷,作者却不曾悲观自鄙。
(三)意蕴别致
再次,苏辙的诗歌创作,具有意蕴别致的特点。对苏辙的诗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苏辙尤爱写咏物诗,对现实事物进行描述,抒发自己对现实事物的直观感受。一切理论由现实生发,一切诗作由现实衍生,苏辙立足现实,朴素而为,凸显了平淡事物的韵致。以《南斋竹三绝》为例——“行到南川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走到南川茂盛的竹林中,仿佛看见了旧日的溪山。苏辙以此物关照彼物,扩展了诗的格局,引人入胜,令人动容。
再以《九日独酌三首》为例——“涨水骤来真有浪,浮云卷去自无根。”浪花击打而来,水面上涨,而浮云飘来忽去,没有凭依。苏辙由地面的水联想到了天上的云,把水和云联系起来,为诗歌点染一层亮色,营造了浓浓的诗味。
综上所述,我国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在诗歌艺术领域,苏辙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其他诗人相比,苏辙清心寡欲,极少苛求。与其他诗作相比,苏辙诗寡净清淡,独具兴味。学者的立足点不同,对苏辙诗的评判也不尽相同。在对苏辙诗进行评价时,必须要透过文字表面,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体会作者的深厚文字功底,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诗境中。
[1]司聃.简论道教对苏辙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
[2]吴增辉.从“省之又省”到圆融三教——党争及贬谪与苏辙的思想蜕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袁玉鹏,徐超.试论苏辙《诗病五事》诗学思想[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8).
[4]唐骥.“少公峭拔千寻麓”——熙丰变法时期的苏辙诗[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I
A
1006-0049-(2017)22-0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