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良贞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看作是小集体性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往往也喜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融合其他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然而,无论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其他教师的课,总发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往往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小组合作缺乏实效。
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其他教师的相关经验,从小组组建、内容呈现、效果评价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分组前应先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性别比例、技能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标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如教学主题创作性的内容时,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分组标准,让选择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同一组,以利于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评价;教学知识技能性的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差异组建合作小组,并及时协调各组成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保持各组间的学生人数及能力的均衡,以保证教学时组间竞赛的公平性。小组组建完成后,组内成员均有各自的身份和职责,教师要尽量各小组保持成员的固定,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各小组内的不和谐因素,适时适当地进行小组成员组间的调整,给每个学生提供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组员太多不利于组内交流和组员个性的充分展示;组员人数太少,小组合作氛围变淡,也不利于组员间的互助。信息技术是操作实践性强的课程,就目前学校普遍的班容量,笔者认为课堂上小组规模以5~6人为宜,全班分成7~8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小组讨论、实践的效益,又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证人人参与分工合作,有利于团结,形成凝聚力,便于在操作时互助。同时也有利于开展组间竞赛。
由于信息技术教室的特殊性,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容易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场面。要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每个小组设立不同的角色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如领导者,负责激励督促所有组员参与活动并领导组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检查者,负责分发材料、检查组员的掌握程度、记录结果;操作者,按小组集体意见进行实践探究并形成成果结论;汇报者,将小组合作完成的成果结论面向全班学生汇报交流……组内各角色要轮流担任,以实现小组角色的相互依赖,增加组员间互动的有效性。
鉴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性,学生座位排列应不同于普通教室横平竖直一排排的摆放形式,尽可能地采取圆形、马蹄形、矩形等形式的排放方法,方便小组成员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讨论、协作以及教师的巡视指导。
只有在学生学习有了自己的见解,才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花大力气精心准备,深入钻研课程纲要及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要进行学情前测,基于学生基础明确教学任务,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和讨论的价值。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任务(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对任务(问题)做好准备。如教学创作演示文稿时,教师需先对学生进行一次PPT操作技能检测,以了解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并提前布置学生思考主题并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才能根据掌握的情况引导学生有效地分组活动。
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是无法完全预料的,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始终高效运行,仅仅依靠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巡视观察,密切注视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介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以保障小组合作顺利进行。如: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向学生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步骤;小组互助交流出现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干预指导,采取应急措施;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要及时表扬鼓励;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要能及时发现并点拨;小组任务提前完成,除检查、评价外,还应有备用的提高任务或其他活动,绝对不能让学生无事可做……
仅靠课堂上的活动来培养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意识是远不够的,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要重视课后的延伸。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些探究任务(问题)的解决可以放在课外,并将信息技术课堂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应用。如综合实践活动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汇报材料;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与同学、老师交流,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得与同学、家人分享,提出困惑问题,寻求帮助……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呵护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注重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人人参与评价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填写“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回顾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反馈在合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经验收获,自我了解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的目标等,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发现闪光点,感受不足,促进进步。
以组内评价为主,组间互评为辅,注重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态度、方法、情感评价,重点关注成员的倾听、交流、协助情况。通过相互填写“合作学习过程评价”(包括组内活动参与情况、分工完成情况、组内交流情况、组内互助情况等),让学生相互找出优缺点,在学生之间营造出相互勉励、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形成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束时一般会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评价,往往以整个小组为评价对象,将评价重点放在小组整体上,忽略组内成员个体的表现。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个体得到发展,其成果是基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所以在组织点评时要兼顾小组整体的评价和组内个体的评价。引导学生评价时,既要有笼统的小组整体评价,如“哪组的作品最优秀?说明理由”,又要有细化的个体评价,如“作品哪一部分最出彩,做得最棒”。在学生评价过程中,要适时点评或小结发言,语言要具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弱势学生的鼓励,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实践证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动手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弥补课堂上一名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关注不足,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一学习方式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继续不断探索研究,使它不断完善,更加合理,从而切实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