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特色 问题——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编写述评

2013-01-31 10:52:34蒋红
职教通讯 2013年21期
关键词:五年制大学语文文体

蒋红

1994年,江苏省开始试办五年制高职班,编写配套的教科书成为当务之急。1999年,苏州大学出版社率先出版了由施肇基主编的五年制高职统编教材《语文》;随后,施也频主编的教育部规划教材全国五年制高职《实用语文》(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苏立康主编的五年制高职《实用语文》(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也相继出版并投入使用。其间,还有部分省市也根据实际需要,推出了不同版本的高职语文教材。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有其特殊性,因此,其教材在编写目标、重点难点、编排体例等方面必须符合课程的要求。笔者认为,它与大专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或与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应是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因此,本文将围绕教材编写的理念、特色、问题等,对几套代表性教材进行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建议。

一、对几种语文教材的评述

(一)施肇基主编《语文》,遵循传统,夯实基础与提升素养有机结合

1999年出版的施肇基主编的《语文》,在同类教材中出版最早,该教材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前后共修订有三版之多。考虑到学习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及技能是首要任务,所以,这套教材采用按文体分类编排的方式,每一部分既有文选,也有文体知识介绍,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同一文体专题在编写内容、教学目标上呈逐步提升。以说明文为例,第一册说明文的选文围绕常见的事物、现象、制作工艺等;第二册则通过一组科技说明文,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习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及写作方法。这样的编排方式,是基于对文体本质的科学认识,它便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同类文体的学习和训练,有利于他们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五年制高职教材不仅要做好与初中的衔接,还应该在教材中体现大学语文的教育思想:即重视涵养,以文学作品的赏析为主;兼顾应用,写作及口语表达训练与职业素养接轨。这套《语文》教科书的前三册将学习重点放在对文体知识的掌握上,而第四册则定位于对各种美文的赏析,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鉴赏能力。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这套教材还将不同应用文体的写作与各种口语交际的训练贯穿其中,应用写作专题涉及书信、总结、计划、信息、通讯、法律文书、经济合同等体裁,此外,还专门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介绍综述和学术论文的写作。通过这套教材可以看出,编写者的思路是立足高职教育,适度兼顾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和向高等教育的延伸。

但是,这套教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选文注重典范性,但时代性却较弱。教材从1998年出版至今,虽然历经三次修订,但选文内容却并没有作太大改动,总体看来,缺乏现代气息。以第一册为例,22篇现当代作品中,创作于21世纪的仅有2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仅有1篇,其余都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作品。这样的选文构成,显然远离80后、90后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新生代的心理需求。(2)为了满足体例编排上的要求,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选文的通俗性。如王力先生的《谈谈写论文》一文,出自于指导古汉语专业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讲课稿,虽然文中关于搞科研、写论文的方法具有普遍性,但用来说明问题的材料显得过于专门化。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果例文内部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知识积累,那么教材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施也频编《实用语文》,内容丰富,彰显时代特色与人文主题

2000年,五年制高职规划教材《实用语文》出版,这是教育部第一套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公共课教材,当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材在阅读部分,创造性地将选文分为精读与泛读两部分,精读以文体为单元,泛读以专题为模块。两种编排体例和选文理念,既确保了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掌握,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其阅读兴趣。实用知识与附录部分,更是涉及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汉字书写、社交礼仪、文学史、语言学、文化与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广义的语文学科视野下的教材编写方式。与同类教材相比,该教材知识容量大,为其一大特色。

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材,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经典性和时代性的融合,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融合,科学性和趣味性的融合。精读部分,编者侧重选择文学价值高的文学经典作品;而在泛读部分,编者定位于人文教育,力图突破语文教材偏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局限,以人类普适的价值观为参照,将时代性、世界性、趣味性等重要元素融入其中,使高职语文教材滞后于时代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例如,教材中的大量文章贴近生活,将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的、优秀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主题涉及宣扬环保意识,提倡责任观念;维护和平,崇尚公平和正义;关注多元文化,倡导怀疑与创新意识等等。

正因为编者力图通过教材全面地传授语文及文化知识,因此,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介绍过于庞杂,学科性有所削减的缺陷。语文教科书的确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但它的文化价值应该通过语言文字本身以及文质兼美的选文传递。如果纯粹以专题的形式介绍故宫、长城等一些历史名胜,介绍音乐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语文教科书的学科性难免会受到质疑。此外,附录中的一些内容同样可以精简。如《常用标点符号简表》等语言文字规范的收录是必要的,但有些知识,如《节气表》、《我国少数民族简表》、《常见组织机构名称简表》、《天文数据表》等,是否有收录的价值,值得商榷。这些知识与语文学科的关系较为疏远,在有应用需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在专门的书籍中检索。

(三)苏立康编《实用语文》,构思新颖,教学内容的呈现符合教改理念

我国母语教材编写具有重语感、重积累、重感悟品味、重学思同步、重知情意行统一的传统经验;国外母语教材有内容时代感强、贴近生活、注重应用、形式活泼、呈现方式新颖、练习和活动设计灵活的新鲜经验。[1]在苏立康主编的《实用语文》中,可以看到编写者尝试吸取我国传统母语教材的经验与国外教材编写模式的长处所进行的创新。在阅读模块,淡化了按文体、按内容组元的方式,而是按照诵读的要领,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的编排模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感悟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也是对传统编写理念的一种贯彻。同时,这套教材的选文又有较强的时代性,贴近生活,坚持文学性与可读性的结合。在介绍一些文化专题的时候,也坚持选择文学性、思想性较强的美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时时体会母语的美。

教材是否既方便教师教学,又方便学生自学;是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其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分析这套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可以发现,编写者努力对以讲读为中心的旧模式进行了改革。教材以语言应用为经,内容覆盖诵读、写作、现代和古代文学作品赏读、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五大模块,导学、习法的展开也始终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附录部分的作品导读、拓展阅读、知识讲授具有自学辅导的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诵读统领整个阅读模块是该套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笔者认为,诵读有利于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作品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的体悟,但是将诵读的要求拆分成不同专题,均衡地分布在4册教科书中,并不妥当。“领会大意、读出轻重、断连恰当”,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意在加强朗读的规范性,这些要求应较为集中地在同一学期的1-2个专题中反映出来,而不应跨越两个学期。“激发情感、和谐自然、得心应口”,这是朗读的审美要求,属于美学空间,这方面宜让学生通过两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以逐步达到要求。

二、对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各方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趋向统一,教材编写也呈现语文素质与能力培养统一,经典作品与时代作品兼顾,基础训练与审美鉴赏并重的特点。但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与大学语文教材既有交集,又不完全重合,基于其个性和要求,笔者拟结合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对教材编写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一)如何看待教材的教育功能,重点在文化素质抑或应用能力

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逐步转向以培养高校学生文化素质为主,注重人文性、审美性与道德熏陶。[2]大学语文教材的这个定位符合高中毕业起点的大学生实际情况,但对于初中后起点的高职生来说,提高其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还应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对这一编写理念的贯彻,并不意味着削减高职语文在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因为教材完全可能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3]但是,如果高职教材弱化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则将失去一个清晰可辨的实践方向,对人才培养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如何处理教材的选文,能否既亲近经典又沟通生活

大多数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将经典作品的阅读训练纳入编写内容。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这些经典作品的纳入是必需的,就如在朱自清《经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4]那么,经典之外,教材的选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贴近他们的生活?这个任务可以由现当代的中外优秀作品来承担,在编排上设置泛读版块或选修单元,通过另一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广泛阅读。作品的编选范围如果能走向开放与灵活,那么,教材的选文完全能实现经典与生活的融合。

(三)如何设计能力培养的梯度,实现与中等教育的对接以及向高等教育的延伸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分别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例如,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这样的阅读目标基础上,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材可以设置逐级提升的能力目标。在低年级,学生应该进一步掌握阅读方法,增加阅读的文本种类,丰富阅读内容;到中高年级,应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逐步与大学语文所倡导的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目标相接轨。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编写修订过程中,应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总体趋势与五年制高职的基本特点结合起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内容取材、结构编排、训练设计等开展深入讨论,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教材体系。

[1]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关于母语教育的十点建议[J].江苏教育研究,2008(8):3-6.

[2]郑剑平,李澜澜.大学语文教材编撰现状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9-134.

[3]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4]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3.

猜你喜欢
五年制大学语文文体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人间(2015年8期)2016-01-09 13:12:46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