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德 盛,黄 亦 农,魏 有 焕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然而,“教、学、做”一体化目前虽已得到普遍认可并推广,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实施仍困难重重,这其中,就包括教材的困境问题。
就会计专业而言,真实企业的会计业务是通过证、账、表来体现的,会计专业“教、学、做”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原始凭证,能根据原始凭证准确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编制会计报表并分析等;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其中,原始凭证的分析和判断处理是基础,也是关键,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是终极目标。现实中由于行业门类不同,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业务也多是纷繁复杂,各类不同原始凭证的分析、判断成为初入行会计的难题,因此,这也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难点和一项主要内容。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做”的具体对象应是再现现实会计业务的证、账、表,尤要以丰富的原始凭证为重点。而实际教学中,无疑用于“做”的证、账、表相对容易获取,目前也有不少相关的实训教材;但实训与理论分离,用于“教”和“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和组织并没有围绕用证、账、表处理会计业务而展开,而是“会计教材=会计准则+准则讲解”,用文字描述会计业务,用会计分录取代账务处理,“学”和“做”只能是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使会计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陷入困境。结果是学校尽管进行了各项实训,但学生毕业了还是不知道整套账是如何做的,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一大堆原始凭证和账、表,更是理不清头绪,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在于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分隔,不能融“教、学、做”为一体,造成理论课与实训课分隔、知识与技能分离。这样的实训,只是让学生学会了简单的记账,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生职业能力无从提高,实际上并没有学会如何做会计。
传统的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已经无法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实施的需要,且教材编写时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未能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如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实务”,尽管近年来不断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项目化改革,但教材并没有完全反映会计工作过程的全貌,学生只能支离破碎地掌握根据什么业务事项做什么分录,而到了实际工作中,很难从全盘的角度对业务作出判断,更不知道有哪些无单事项要处理,造成会记账,却不知道如何对账,或账对不上又不知怎样查对等等。
李霄鹏认为:“传统的注重知识和理论传授的学校本位教材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无法达到现代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开发适合职业岗位,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学材”是发展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2]因此,要使“教、学、做”达到让学生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和职业能力形成的终极目标,需要采用能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学材”。如让学会计的学生利用会计“学材”在实际工作业务处理及对账、查账的过程中学会“做会计”,并在做的过程中领会会计知识。赵志群认为,“学材”是“以学生为中心”,供学生用于学习的材料及参考资料。“在学材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设想出最终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控制。学材有传统教材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发和编写学材是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的重点”。[3]
职业教育注重亲身的工作体验和获取工作过程性经验,即“做中学”。“学材”有不同于教材的学习方式:教材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知识传授;“学材”的对象是职业岗位中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工作过程与任务。“学材”可以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完成任务,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工作中思考,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会职业内容,通过在工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并形成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学材”更符合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基于此,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学材应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其组织与编排应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学材要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完成工作任务,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做中学,在做中形成技能,从而在实现知识习得的同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就会计专业而言,会计学材应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取舍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块及编排体例。如“纳税实务”课程学材,需改变现有教材只限于法规知识、税额计算、纳税处理知识的现状,将学材内容的编排与企业纳税实务工作的内容相一致,即从企业每月纷繁的业务中做出判断并处理:交哪些税?交多少税?涉税会计处理?纳税申报?相关涉税事务?以突出税务处理能力培养。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论提出: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这两个规律,在从新手到专家、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使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实现融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要求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即序化),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材应以课程标准为开发指南,在内容与组织方面应着力表现出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以及包含工作过程知识,更多体现“教、学、做合一”的价值取向。
如会计专业“纳税实务”课程学材的内容与组织,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是以一个月为周期纳税,完成一个完整的纳税处理与申报的工作过程,因此,各个项目设计应完整体现某一企业一个月所有税种的判断、计算、会计处理、纳税申报及相关涉税事务;(2)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学习理念要求项目之间、项目任务之间有难度递进。基于此,笔者认为“纳税实务”学材的项目可作如下考虑和编排:除每个企业都涉及所得税外,各行业主要税种由易到难依次是服务行业的营业税、商贸与制造业的增值税、烟酒等企业增值税加消费税,项目可序化为:(1)服务行业纳税实务;(2)商贸行业纳税实务;(3)制造行业纳税实务;(4)烟酒等企业纳税实务,小税种相对简单,可包含于各个项目的任务中。四个项目即四个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项目与项目之间也呈现了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关系,有重复,有比较。学生通过对税种的判断、计算、会计处理、纳税申报及相关涉税事务处理这一步骤的重复掌握技能,又在各个行业不同内容的比较中,融会贯通,逐步从“变”中掌握“不变”,提升能力。项目任务通过比较逐渐熟能生巧,进而通过掌握“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适的”工作过程,获得完整的思维过程的训练。[4]这样,即使学生从业后因税法等发生变化,遇到的问题超出其学习的范畴,也能够依据完整的思维从容应对。
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生疏到熟练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学材的编排必须遵循职业成长的规律和认知学习的规律,体现层次化:(1)整个专业各个学习领域要有层次递进,考虑前导、后续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串行排列或平行排列;(2)某一学习领域各项目的安排从易到难,如前所述“纳税实务”学材的安排;(3)各项目由三个以上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任务构成。如“纳税实务”学材中服务行业纳税实务项目设计如下:服务行业营业税(任务一),服务行业所得税(任务二),服务行业综合纳税(任务三)。
“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立体化的学材建设。会计专业学材应包含工作页、教材、财税法规资料库、网络课件、音像媒体、教学素材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并使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学材。其中,“工作页”是学材的主体。会计类学材内容需要以会计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步骤、一定的提示、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能融会贯通财会原理与技术。“教材”要按照“工作页”的逻辑思路,以完成“工作页”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所需知识组织教学内容,教的过程中应注重从实务到理论。
会计专业学材应本着校企合作的思路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由企业会计提供各种真实业务的票、单、证、账等资料,以及工作流程及岗位分工职责说明,在此基础上,由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提炼,做到学材开发来源于企业但又高于企业,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高2006[16]号.
[2]李霄鹏.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31-33.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