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祥荣 郭向红 胡勇 金剑峰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 常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并导致患者不适。药物是转复心房颤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是目前最常选用的两种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者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转复效果如何, 作者进行了用药一周临床观察比较。
1. 1 一般资料 作者从2006年1月~2011年12月将收治入院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7d)的患者共52例, 随机分成两组。A组(胺碘酮)27例, 其中, 男性17例,女性10例,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57±12.8)岁。B组(普罗帕酮)25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8例, 年龄36~76岁, 平均年龄(55±13.6)岁。排除标准:①全部病例均排除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②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甲亢或甲减者。③排除血压≤110/60 mmHg者。
1. 2 用药方法 在心电监护下, 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A组, 先静脉注射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150 mg, 30 min未转复窦性心律者可再次给予150 mg, 随后0.5~1.0 mg/min持续静滴24 h, 静脉用药的同时给予胺碘酮口服200 mg、3次/d, 共一周。B组, 首次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 mg, 若无效, 30 min后可重复70 mg, 最大可重复三次(总量210 mg), 次日开始口服普罗帕酮200 mg、3次/d。若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均予电击复律。用药前均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甲功全套、常规心电图(除外Q-T间期延长者), 房颤时间>48 h,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50 μ, 同时予口服华法林,心脏超声排除左心房明显扩大、右心房内有血栓者。
1. 3 评定疗效标准 心房颤动在一周转复为窦性心律。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均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治疗结果 胺碘酮组的27例中在一周内有22例有效转复(其中24 h内转复的有15例, 3 d内转复的共19例),有效率81%(22/27);普罗帕酮组的25例在在一周内有13例有效转复(其中24 h内转复的有10例, 3 d内转复的共13例),有效率52%(1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转复有效率优于普罗帕酮。
2. 2 不良反应 胺碘酮组有3例出现低血压(BP<90/60 mmHg),显一过性;2例出现静脉炎, 经硫酸镁湿敷后缓解, 2例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HR≤50次/min), 但无症状, 胺碘酮减为200 mg/d, 窦性心律加快亦未出现房颤, 2例出现轻度Q-T间期延长(≤正常值25%), 不必停药。普罗帕酮组4例在静脉注射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注射完毕后数分钟内都缓解。两组复律后均未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滞、窦房和窦室传导阻滞。
目前, 对于心房颤动的处理策略有二, 一是“控律”(复转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 二是“控率”(即仅控制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心房颤动的早期仍应以“控律”为主, 若阵发性心房颤动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复最终为发展成持续性房颤。目前临床循证医学最充分的纤颤药物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
普罗帕酮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 也常用作房颤转复药,但该药有使室内传导阻滞加重, 使QRS波增宽, 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且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 对心功能不全者有诱发或加重心衰的作用。因此限制了该药在临床上的选择。作者的研究结果该药对房颤的转复有效率为52%。而胺碘酮虽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但对心肌电活动中几乎所有的离子通道均产生作用, 早期主要呈现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性, 较晚期才表现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特性, 能较全面地对心律失常多种机制产生影响[1]。这大概就是胺碘酮在转复心房颤动的作用较普罗帕酮更为优秀的原因, 而且胺碘酮是致心律失常作用最小的抗心律失常药。多中心临床试验已证明, 胺碘酮无论是对房颤的转复还是预防房颤的复发都是最有效地药物[2]。
二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且显一过性。但胺碘酮若长期使用会产生发生率很低却较为严重的心外不良反应。好在作者使用的时间均较短。若长期使用, 该药的不良反应还是要引起重视的。
[1] Roy D, Talajic M , Dorian P, et al. Amiodaron to prevent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anada Trial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2000, (342):913-920.
[2] 杨延宗. 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 (37)6:516-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