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希
(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公司 培训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89 )
口译中的障碍及策略
姚 希
(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公司 培训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89 )
通过阐述口译过程中存在的口语障碍、跨文化障碍、跨专业障碍和译员的心理障碍,并分析了应对各种障碍的相应措施,提出了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更要深入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做好译前准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口译;障碍;解决
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eorge Steiner)有一句名言:“无论在语内还是语际,人类彼此间的交流都等同于翻译。”也就是说,有语言交流就有翻译,翻译的历史就如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悠久。在译学领域,最难做出系统研究的恐怕就是口译了,其科研难度远远高于笔译。本文综合论述了口译实践中存在的几大主要障碍,希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改进口译作品的质量。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口语的定义,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这就是说,口语不等于“说话”,即口语的使用过程,而是一种自然的、与后来派生而出的笔语有所不同的人类交流符号体系,限于口头表达。
口语的载体是语言学特征的声波振动,呈现“转瞬即逝”的特点,所以不容易流传给后世,更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口语是人们基于日常工作生活的情景和当时的背景材料,随机在头脑中调动的语言存储库,根据个人的思维思考习惯、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向接受者传达一种即时发出的信息。口语速度快,一般播音员的标准语速每分钟100字至130字之间,日常口语交流速度更快,在不依靠媒介的情况下不易保存,这给口译练习和口译工作造成了很大难度。另外,在口语交流中,由于讲话者思维的跳跃性、不连贯,对话者的打断,环境的变化等等,都会造成说话者词不达意,语句混乱。比如,常常会有“这个嘛”“哦”“等一下,让我想想”这样的习惯口头语,还会有一些明显不符合句法语序的语句,像“别着急大家都”“炕上坐”“吃个梨先”,给译员造成很大的困扰。
面对这些情况,别无他法,译员只有练就高超的记忆力,将说话者断断续续不完整的语句,在快速记忆的前提下,进行转换和整理,用目标语进行表达。更多的情况下不能按照原句的语序和结构进行翻译,要意译。记忆力的训练需要长久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需要译者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反应敏捷,思维高效,对信息快速过滤,去伪存精,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流畅地进行转换。
文化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而口译工作的重要载体——语言,同样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研究口译,在语言研究的同时,离不开文化研究。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口语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不同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其中的文化差异和碰撞给口译工作带来不少障碍。在此类翻译中,大多采用两种翻译方法,“归化法”(将原作者带入到译入语的文化环境中)和“异化法”(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尊重不同文化,尊重差异,谦虚学习,不断改进。
例如,英美人士大多信仰宗教,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宗教礼仪的地方很多,圣经里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所以“clay”一词,并不能简单译为“粘土”,它代表的也有“人类”的含义。中国以前出口一种“白象”牌电池,直接翻译过去就是“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代表的是“昂贵而无用的东西”,这样的产品怎么能有好的销路呢?还有这样的一段对话:A:“good luck!”B:“thanks,penny。Break a leg!(美国俚语:祝你幸运”)”。不懂美国文化的人翻译是可能对“break a leg”感到不解并进而产生文化冲突。在美国,登台表演的演员有一种迷信的想法,认为越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越会为演员带来好运。再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的是富贵,吉祥,是瑞兽,而英美文化中“龙”的形象则是凶残,诡异的代表。“蝙蝠”代表福禄寿,是祥瑞之象,而英美人认为蝙蝠式吸血鬼的象征,是可怕的的东西。
所以在对外交流中,译员首先要注意吸取外语文化的精髓,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在口语交流中,要做到联系语境,流畅沟通。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多与说话者沟通,了解字面背后的涵义,不可武断。
因为工作需要,译员经常会接触到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术语,这就要求译员对所翻译的内容必须进行全面了解。即使不能透彻地理解字词的涵义或概念,也要一知半解地了解内容或基本的概念原理等。即席口译要求译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说话人的语句进行听辩理解,遇到不熟悉的专业词汇,或抽象的科技理论,还要及时调取专业词汇库,进行言语搜觅,再重新组织。这完全不同于笔译,笔译译员可以有相对较多的时间与同事磋商,或查阅工具书。但即席口译译员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和工作强度。译员不可能是通晓各个学科的全才,尤其是一些新兴学科新型技术,他也会有跨越专业理解和融会贯通的障碍。由于人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积累的局限,还是会遇到卡壳或冷场,头脑空白的尴尬时刻。比如在科研现场的口译活动,服务对象多是中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而且多用纯科技词汇,而非专业词汇比例很小。如:go around(转圈)在航空用语中指的是“飞机复飞”,feather(羽毛)在航空专业英语中译作“顺桨”。另比如缩略词会频频出现在科技口译中,普通型缩略词通常已被各个行业的人理解和接受,如WTO(世界贸易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APEC (亚太经济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它们的使用己固定、且己被收入词典;专业型缩略词一般都为某一专业通用,并被编入专业词典,如CMM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数控测量机),ICAO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国际民航组织),FDR(Flight Data Recorder 飞行数据记录仪)等。这类缩略语只为从事本专业的人所熟悉;项目型缩略语的最大特点是:在词典上查不到,往往只出现在项目里,如PCM(Photo Contact Master明胶板),LM(Lean Manufacturing精益制造),JIT(Just in Time准时制),CI(Continuous Improvement持续改进)等,它们在项目中虽然使用频率很高,也有一些由于使用范围扩大、使用时间变长而被收入辞典,但大多数随项目结束而消失;而瞬时型缩略词则是说话人为表达方便,在某一场合使用的形式,如ASAP(as soon as possible),PIP(Precipitation Image Probe降水成像探头)等,这类缩略词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使用,事过境迁,一般不太使用。
面对这些障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每次完成口译任务,将遇到的新单词记下来,了解的新知识再次加深巩固,不要放过一个生词和生知识点。久而久之,我们的词汇量就会加大,储存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丰富。口译工作者的不菲业绩和经年久月的厚积薄发是分不开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在台上口若悬河的风采,一定与背后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很多老翻译工作者,都会有数量不菲的笔记本,记录着每次口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也许就是几个单词,一个俗语,或是当时的一些感受和经验。这些经验是书本上学不来的,只有实战,才能做到。
适当的紧张可以让人集中注意力,重视所要做的事情。但如果过度紧张,则会让译员精神慌乱,手足无措,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尴尬情景。由于译员面对的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语言和不熟悉的专业知识,译员的个性和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都会影响到译员现场翻译水准。有的译员沉静,稳重,对周边环境变化能坦然接受,翻译时精神专注。而有的译员性格活泼,则会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翻译时可能要不断的调整状态。现场的任何动静都会影响到译员的发挥。比如麦克风故障或突然停电,或是因为误译听众嘲讽,也需要译员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加强心理素质强化练习和专业素质强化练习。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在每次登台前,他的助手都会在他目光可以寻到的地方放几颗钉子,使他在紧张的时候可以将焦点放到钉子上来减压。帕瓦罗蒂一生登台无数,见惯了大场面,也会紧张。有意识的心理素质练习可以使译员紧张的情绪得到宣泄,比如可以将注意力放到别的事情上,想像自己以前成功的翻译经历,再次体验那种自豪,使自己重拾信心。或者看看轻松的文字,听听舒缓的音乐,转移注意力,分散过度紧张的情绪。专业素质强化练习,指的是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翻译技巧,艺高人胆大。译员遇到陌生的知识领域,感到词汇匮乏,会没有信心,自然而然会紧张。所以要在平时加强知识积累,广泛涉猎,建立自己的业务宝库,厚积薄发,基础打得牢固了,才能在临场发挥时游刃有余,从容不迫,表现出最佳的一面。
综上所述,口译工作不是简单的由甲及乙的复述,而是一种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另一次创作。译员只有明确了口译工作的障碍和对策,并加以科学的训练,丰富的实践,才能锻造出符合新环境新时代要求的口译人才,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口译作品。
[1]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
[2]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校对:王悦]
ObstaclesinOralInterpretation&Tactics
YAOXi
(Training Center,AVIC Xi'an Aircraft Industry (Group) Company Limited,Xi'an 710089,China)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n oral,cultural,trans-professional and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of interpreters in interpretation,this article makes analysis on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gainst various obstacles,and suggests that interpreters should have the strong language ability as well as a good knowledg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In addition,they should be well prepared before interpret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the high psychological quality.
oral interpretation; obstacles; solutions
2013-06-06
姚希(1979-),女,陕西富平人,讲师,从事英语的教学与研究。
TB61+8
A
1008-9233(2013)04-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