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润才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根植航空彰显特色努力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
苗润才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论述大学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及其关系,说明办学特色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提出西安航空学院应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构建鲜明的立足航空、服务航空、错位经营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大学核心竞争力;航空特色;应用型本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号召举国振奋,深得人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高等院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如何发展,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是一项重要途径。谁能与时俱进,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升级转换,谁就能在持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思考
核心竞争力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组织素质中心论”。它从组织内在发展的观点出发,分析组织和服务的对象,揭示出组织竞争优势的持久源泉在于其核心竞争力。向任何组织一样,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久的比较优势并最终取胜,必须培植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积淀而成的,它孕育于大学文化,并深深地融合于大学的内在品质之中。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可能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所大学整体优化的结果,体现在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视角看,办学特色是实现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走向一流最重要的因素,其形成过程就是一所大学整体资源优化的过程。基于办学特色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最为基础性的核心能力,它为大学其他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从全局上、根本上、远景上统摄大学的发展与改革,引领大学不断向前。
(二)大学办学特色的再认识
特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色是指有别于其他事物之处,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既可以是褒义的,也可以是贬义的,既可以是正面的特色,也可以是反面的特色。我们通常所说的特色多指狭义的特色,是指事物的某些方面优于其它方面,而且优于其它同类事物同一方面的优秀品质,一般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大学办学特色是学校刻意追求并逐步实现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它学校的办学风格和优良品质,具有鲜明的独有性、社会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特征。办学特色沉淀着一所大学的历史底蕴,彰显着大学的个性;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所特有的比较优势,体现着大学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也就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引领大学不断向前,是使一所大学走向一流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大学的办学特色看不见,摸不着,但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它不仅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一所大学的方方面面,也会成为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社会上产生久远的影响。
(三)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
办学特色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办学特色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看,办学特色有大学管理者的办学思想特色、大学办学定位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等;从微观看,还有专业建设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等。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不是时间的函数,不是被动的自然形成,需要办学者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服务面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通过主观上有意识的不断努力营造才能形成。
(1)创新思考,顶层设计。作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既要体现大学独特的风貌,又要避免学校间的雷同。因此,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认真思考、科学研判、顶层设计。学校可以依托服务空间和地域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同一学科领域的高校,也可按照学校层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
(2)坚持不懈,长期凝练。学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加以凝炼。正由于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积淀而成的比较优势,办学特色也理所当然成为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竞争战略,更被视为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学校认准目标,不懈努力,长期营造。
(3)适应需求,创新内涵。学校的办学特色应相对稳定,要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更新内涵。特色的内涵必须富有时代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并不矛盾。办学特色应该与时俱进,要能够体现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服务面向的新需求,才能将办学特色内练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4)服务社会,社会检验。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一所大学要形成成效显著,影响广泛的办学特色,需要校内形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办学特色具有层次性,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信念和精神,尤其是和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学校的办学特色一定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密切联系,才能为社会所认可。学校必须走向社会,通过产学合作、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不同的院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基础,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实际,确定客观、务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依据长期的办学积淀和发展分析,我校升本后提出了立足航空、服务航空,错位办学的特色化办学思路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理清了思路。
(一)坚持立足航空,服务航空,培养实用人才
我校始建于1955年,是由前苏联援建的航空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建校57年来,学校依托航空工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培养了三万余名实用人才,为航空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57年来,学校缘航空而生,依航空而立,随航空而动,立足于航空教育事业,加强办学特色凝练,经过几代人的孜孜追求,通过反复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懈努力,历经了“自然形成、主动认识、凝练完善”的发展过程,遵循“以航空工业精神塑造学生、以航空工业需求设置专业、以航空企业参与优化模式、以航空企业满意检验质量”的治学理念,形成了“依托航空,服务航空,培养航空工业实用人才”这一鲜明的航空教育办学特色,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近年来,随着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学校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积极开展“解放思想谋发展”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立足航空,服务航空,打造鲜明航空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学校适应航空工业需求,高度关注航空工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开展校企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办学特色,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适应发展需求,提升层次,实施错位办学
我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影响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航空院校。经过57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飞机制造业为重点、主要面向现代制造业、民用航空服务、信息服务业和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依托航空,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逐渐形成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15门。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 “挑战杯”科技制作竞赛等国家级奖项19次。多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深受航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十七年的风雨兼程,学校积累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丰富的航空工业人才培养经验,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陕西重要的支柱产业,陕西航空工业发展迅速,在国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整体实力已占全国航空总体实力的30%强。国家大飞机项目的正式启动实施,陕西航空工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陕西航空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层次的趋势,飞机制造、航空产品研发管理等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西北民用航空发展迅速,民航机务、空管、飞行、机场、运输、乘务服务和管理人员需求迫切。我校作为一所培养航空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为航空工业、民用航空和相关领域培养运输、制造、管理和服务等类型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将有效地支撑陕西航空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开展航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
(1)坚定服务航空,培养实用人才。适应航空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发展需要,打造并保持航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鲜明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和前提。航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坚持依托航空、立足航空、服务航空的类型和服务面向定位,根据航空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需求,探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学院要按照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航空院校现状,积极开展航空制造、民航服务、机场管理、航空运输等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以构建学校特色鲜明的服务面向,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为航空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发展服务。
(2)发扬航空精神,传承航空文化。我国航空工业作为国防工业的重点之一得到了优先发展,短短几十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劣到优的快速发展,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铸就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勇拼搏,开拓创新,一丝不苟,分秒不差的航空精神,形成了赤诚向党、质量第一、航空报国的行业文化。这些极具特色的精神和文化应该成为我们开展航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准则,成为航空院校的教育理念和院校之魂,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为航空工业培养出合格的实用人才,才能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具有航空特色的学校核心竞争力。
(3)坚持基础宽厚,强化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属性要求,其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要宽,专业基础理论要厚,要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又是一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教育,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航空工业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4)强调适度发展,重视内涵建设。发展航空应用型本科教育,关键是坚持适度发展,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确保航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在办学形式和办学规模上,实施本专并举,逐步提高本科教育的比例;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主要是调整专业结构、以航空骨干专业为抓手,建立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在科研实力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以产学研为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范,引导教师以科研为切入点,提升教学水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培养、引进、流动、集聚的师资优化配置机制,实现教师结构优化和规格提升,实行多种聘任合作机制,重视人才引进;在开放办学建设方面,重视引进社会资源,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紧密依托行业,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寻找新的办学增长点,提升国际化水平;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更要确立教育的市场观,按照市场运行的特殊规律办学,形成专业设置要找市场、办学过程要贴市场、毕业环节要进市场、质量评价要靠市场的办学理念。
在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校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思维,千方百计地突出办学特色,强调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出贡献。只有不断增强构建学校办学特色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加快学校发展建设步伐,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马力,赵修文,蒋珍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47-48.
[2] 严伟,冯年华,顾婷婷.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2):76-80.
[3] 刘明生.明确办学定位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1):7.
[4] 陆正林.产学研结合的再思考——兼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J].高教探索,2012(1):28-30.
[5] 杜永红.构建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59-60.
[6] 顾永安.推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与建议——基于部分省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37-41.
[7] 韦巧燕.试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9):41-43.
[8] 罗锋.地方性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培育路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21-25.
[责任编辑、校对:徐行]
FindingRootinAviation,RevealingFeatures,andConstructing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y
MIAORun-cai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school-running features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points out that school-running features are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n university,and suggests that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should pursu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ith unique features,and form the striking features of basing itself upon and serving aviation and staggered operation so as to enhanc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higher education; school-running fea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aviation featur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2012-04-20
苗润才(1957-),男,陕西乾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航空学院党委书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国家重点瞬态光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G642
A
1008-9233(2013)04-0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