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中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陈题新变活力四射——由一道祖冲之杯赛题变式引发的思考
●汪宗兴(成功中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在教师的教学中,遇到不会做的题是常有的事.笔者对于同事或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会极力思考.凡认为有价值的问题都将其详细记录下来,其中不乏值得玩味的“好题”,现撷取一题,共赏之!
例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AD,∠D=80°,∠BCD=30°,求证:AC=CD.
图1
图2
题目表述简洁,图形简单,凭直觉应该容易做,但经过一番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不过倒是有一个新发现!
尝试1如图2,作△ABC关于AC的轴对称图形△AB′C,联结DB′,采用倒推法,知:△ACB′≌△DCB′,△ADB′是等边三角形.顺推时,由于AC=CD未知,相关角度未知,探索失败!
尝试2图3与图2类似,作△ACD关于AC的轴对称图形△ACD′,联结D′B,探索失败!
图3
图4
图5
图6
尝试3平移腰是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如图4、图5,也没有成功!
尝试4观察图5,抽象出图6,此图与一道“祖冲之杯”赛题的图形相似,详见例2,能否将例2的证明方法迁移到例1上呢?尝试仍宣告失败.
例2已知:如图6,在△ABC中,AB=AC,∠A=20°,D是AB上一点,且AD=BC,联结CD,求∠BDC的度数.
(第6届祖冲之杯数学邀请赛试题)
这里∠BDC=30°,事实上例1等价于例3,如下.
例3已知:如图6,在△ABC中,∠B=80°,D是AB上一点,∠BDC=30°,联结CD,AD=BC,求证:AB=AC.
对比例3和例2,可以发现:例3就是将例2部分条件与结论互换而得.
前面的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笔者发现可以将原图形改造成与之“等价图形”,将原题改造成与之“等价试题”.这里所说的“等价图形”是指可以将图形整体或是部分经过全等变换复原成原题图形;“等价试题”是指它们可以相互证明其正确性,这是笔者这一番尝试带来的最大收获!
2“风雨”之后,终现“彩虹”
在图6的基础上,笔者重新构图,分离△AED、△AEC,以另类方式组合成图7,再抽象出图8.受对称思想指引,笔者又构造出图9,使图形整体上具有“对称美”.研究发现将结论当作条件,逆推,四边形AFCG是一个上底等于腰的等腰梯形.反之若能证明上底等于腰,就能顺利证明例1,功夫不负有心人,探究成功,因为辅助线GA,GE,GC实质并未用到,笔者又将图9简化,过程详见证法1.
图7
图8
图9
图10
视角1利用30°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及角平分线性质证明
证法1如图10,过点A作AE∥BC交CD于点E,则CE=AB=AD,以AE为边构造△AEF≌△EAD(AAS),从而
AD=EF=AB=EC,∠AEF=∠EAD=70°,
即
∠AED=30°,
因此 ∠DEF=∠AEF-∠AED=70°-30°=40°,
即
∠FEC=140°,
故
下面证:AF=FC.作EG⊥FC于点G,FH⊥AE于点H,从而
由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得FH=FG,从而
AF=2FH=2FG=FC.
又因为∠AFC=∠AFE+∠EFC=80°+20°=100°,所以
∠FAC=∠FCA=40°,
从而 ∠ACD=∠ACF-∠FCE=40°-20°=20°,
即
∠CAD=80°,
故
AC=CD.
视角2构造含30°三角形的外接圆,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的想法很多时候超过教师的智慧.笔者试着将此题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通过平移腰,构造辅助圆轻松解决,见证法2.
证法2如图11,作AE∥BC交DC于点E,作△ADE的外接圆O,从而
OA=OD=OE,∠AED=∠BCD=30°,
即
∠AOD=60°,
故△AOD为等边三角形.联结OC.因为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EC=AB=AD=OA=OD=OE,
即
∠COD=150°,
亦即
∠COA=150°,
因此
△COA≌△COD(SAS),
故
AC=CD.
看到学生提供的证法2,笔者真是自惭形秽,“平移腰”到学生那里变成了“成功之路”!既然可以平移腰BC,那么平移腰AD能否证明呢?见证法3.
图11
图12
证法3如图12,作BE∥AD交DC于点E,作△BEC的外接圆,O为△BEC的外心,则
OB=OE=OC,∠BOE=2∠BCD=60°,
从而△BOE为等边三角形,即
OC=OE=OB=BE=AD=AB,
得
∠OEC=∠BEC-∠BEO=80°-60°=20°,
于是
∠DOE=10°,∠DOC=150°,OC=AB,
从而
△BOC≌△DOE,
则
BC=OD,△DOC≌△CBA(SAS),
故
AC=CD.
异中求同,证法2和证法3的共同特点是构造含30°的三角形的外接圆,均出现等边三角形.根据这一构想,笔者作了多次尝试,又获新解.
图13
证法4如图13,联结DB,作△DBC的外接圆,圆心为E,联结EB,ED,EC,EB交CD于点F,联结AF,则
∠BED=2∠BCD=60°,
故△BDE为等边三角形.
因为
AB=AD,AB∥CD,
所以
∠ADB=∠ABD=∠BDC=40°,
从而∠ABF=∠ABD+∠DBE=40°+60°=100°=
∠BAD,
故四边形ABFD为等腰梯形,从而
AF=BD=ED,∠AFD=∠BDF=40°,
即
∠AFC=140°,
∠DEC=∠DEB+∠BEC=60°+2∠BDC=
60°+2×40°=140°.
又因为∠CFE=∠BFD=80°=∠BEC,所以
CF=CE,
从而
△AFC≌△DEC(SAS),
故
AC=DC.
图14
证法5如图14,在CD上取一点E,使∠BED=∠D=80°,联结BE,则四边形ABED是等腰梯形,从而
AB=AD=BE,
∠ABE=∠BAD=100°.
作△BCE的外接圆⊙O,联结OB,OC,OE,EA,则
OB=OC=OE,∠BOE=2∠BCE=60°,
则△BOE是等边三角形,从而
OB=OE=BE=AD=AB,
从而
△ABE≌△EOC(SAS),
即
AE=EC,
故
AC=CD.
视角3利用轴对称变换,直接构造等边三角形
证法6如图15,过点B作BE∥AD交BC于点E,将△BEC沿BC翻折,得到△BFC,从而
∠FBE=2∠CBE=140°,
即
∠FBA=140°.
联结FE,FA,则△EFC是等边三角形,△FBA≌△FBE,从而
FA=FC,∠AFC=100°,
即
∠FAC=40°,∠BAC=20°,∠CAD=80°,
故
CA=CD.
图15 图16
证法7如图16,在CD上取一点E,使∠BED=∠D=80°,联结BE,则四边形ABED是等腰梯形,从而
AB=AD=BE,∠ABE=∠BAD=100°.
作△BCE关于BC对称的△BCF,联结EF,EA,从而
FB=EB,FC=EC,∠ECF=2∠BCD=60°,
∠FBC=∠EBC,
故△ECF是等边三角形.
又因为
∠ABC=180°-∠BCD=150°,
所以
∠FBC=∠EBC=∠ABC-∠ABE=50°,
从而
∠FBE=100°=∠ABE,
故
△ABE≌△EBF(SAS),
即
AE=EF.
因为
EF=EC,
所以
AE=EC,
图17
故
AC=CD.
视角4构造等腰三角形,再证明△ACD与之相似,利用三角形相似解决
证法8如图17,以B为圆心,作圆切DC,并作C关于该圆的切线交DA延长线于点F,联结FB交DC于点E.因为AB=AD,所以
∠ADB=∠ABD=(180°-100°)÷2=40°=
故点B是△CDF的内心,BE=AB=AD,∠BED=∠ADE=80°,从而
∠DBE=180°-∠BDE=∠BED=
180°-40°-80°=60°.
又因为BC平分∠FCD(内心性质),所以
∠FCD=2∠BCD=60°,
从而
∠DFC=180°-∠FCD-∠FDC=
180°-60°-80°=40°,
故
△DEB∽△FDC,
即
因为
∠DFE=∠DFC=20°,∠FDE=80°,
所以
∠FED=80°=∠ADE,FD=FE.
又因为
所以
∠ADC=∠DEF,
从而
△ADC∽△DEF,
故
AC=CD.
回首证法1~8,笔者不禁感慨,数学题真是魅力无限,试题形式的简单与证法的多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巧用特殊角,构造辅助圆,利用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顺利解决!回顾反思此题的解决历程,道路虽曲折,但一路风景无限好,同时也深感陈题时间虽久,但内涵丰富,陈题新变,又散发出新的“活力”!
受前面构图的影响,笔者将例1中图形的2个部分重组,又产生如下变式题:
图18
图19
例4已知:如图18,在△ABC中,AB=AC,∠BAC=100°,D在△ABC的内部,∠ADC=80°,∠BDC=130°,求证:AC=CD.
例5已知:如图19,在四边形ABCD中,∠B=150°,联结AC,AD=BC,∠ACB=∠ACD,∠D=80°,求证:AC=CD.
[1] 孙维刚.孙维刚谈立志成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