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召 刘德华
(中冶陕压重工设备有限公司,陕西 710119)
轧机机架是轧机中最重要的部件,要承受巨大的轧制力和冲击力,还有部分部件要安装在机架上,因此,要求机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1]。它的刚度对保证轧制的精度起着关键的作用,轧机的精度又是衡量轧机装机水平的重要参数,轧机的强度则是轧机能否长期安全有效工作的前提。本文对协和首信钢业有限公司1 150 mm 六辊冷轧机机架做了有限元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为设计提供了参考。
根据机架的特征和其结构特点对机架进行适当的简化,并根据模型结构及其载荷的对称性,只分析1/4 模型,然后利用ANSYS 强大的APDL 语言进行建模[2]。采用自底向上建模方式,创建关键点、线、面、体,生成模型,如图1 所示。
几何模型创建完成后,需要定义单元类型、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本文机架材料为ZG230-250,屈服极限为220 MPa,强度极限为435 MPa,弹性模量为2.1E5 MPa,泊松比为0.32。选用20 节点的solid186 实体单元,将机架全部划分成六面体单元,如图2 所示,共生成单元15 582 个,节点73 932个。
图1 机架几何模型Figure 1 Geometric model of standing
模型的简化,不仅能大大节约计算时间,而且能够允许网格的细化,增加计算的精确度,而将模型划分为六面体单元也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轧机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机械方面的约束和轧制力,根据实际情况对机架进行约束。对机架外侧轧制线位置节点约束其Y 向的自由度,机架与底座配合面约束其X、Z 向自由度。此外,由于模型的对称性简化,还需要定义YZ 平面和XY 平面所在的机架面为对称约束,约束后结果如图3 所示。
由于所建模型为原模型的1/4,因此上下的载荷为轧制力的1/4。窗口顶部选取与油缸垫板1/4 大小相等的区域,选择此区域的所有节点,将所需轧制力均布施加到每个节点。窗口底部选取与斜楔接触区域1/4 相等的区域,也将所需轧制力平均施加到每个节点,结果如图4 所示。
图2 机架有限元模型Figure 2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standing
图3 约束Figure 3 Constraint
图4 载荷Figure 4 Loading
施加完载荷后,直接进行求解,求解完毕,进行后处理查看。一般对应于轧机强度的衡量参数是应力,对应于轧机刚度的衡量参数是位移。下面分别用还原后的模型对两者进行分析。
(1)合成应力云图分析
由应力云图5 可知,应力集中处的最大应力为58.644 MPa,而应力集中部位为机架载荷处与前后面的相交线部位。由实际机架受力情况可知,此处接触较少,不是关键部位,基本不影响机架的强度。
对于机架横梁与立柱的应力值是两个关键的参数。通过云图5 可得,立柱内侧的应力为立柱上应力较大区域,应力基本分布在20 MPa。通过材料的屈服极限计算得,立柱处安全系数为11,在安全范围内[3],说明立柱处的强度可靠。横梁处的应力基本分布在18 MPa,计算得横梁的安全系数为12.2,强度可靠。上横梁与立柱连接处和下横梁与立柱连接处的应力基本为25 MPa,安全系数为8.8,强度可靠。
图5 应力云图Figure 5 Stress cloud chart
图6 位移云图Figure 6 Displacement cloud chart
(2)位移云图分析
根据载荷特性知,机架Y 向的位移应为最大,因此对此方向进行详细分析。由图6 可知,上横梁最大位移是0.18 mm,为其Y 向尺寸的0.15‰;下横梁的最大位移是0.16 mm,为其Y 向尺寸的0.13‰;立柱的最大位移是0.1 mm,为其Y 向尺寸的0.02‰。
其它两个方向的位移,分别为X 向最大位移为0.07 mm,Z 向最大位移为0.022 mm。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机架来说,变形量微乎其微,机架的刚性足够。
经过对1 150 mm 六辊可逆冷轧机机架进行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分析应力,证明机架的强度能够满足要求,而且有较大的安全系数。
(2)通过分析变形量,得知最大变形量仅为0.15‰,说明机架的刚度满足要求。
(3)通过现场运行情况,目前已轧出设计的最薄板带0.2 mm,全部产量已超过5 万吨,机架工作完全正常,达到设计要求,为用户带来明显的收益。
随着轧钢行业的发展,目前六辊可逆冷轧机凭借其优势,在市场上还很活跃,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做深入的研究。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分析手段——有限元方法,快速、准确的对机架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缩短设计周期,增强设计的可靠性。还可以利用多种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机架设计,提高工作效率。
[1]徐庆才,梅丽华.二辊轧机机架有限元分析[J].一重技术,2003(4):2-3.
[2]博弈创作室.APDL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黄庆学.轧钢机械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