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敏 方秀才* 费贵军 范光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1(100730) 妇产科2
病例:患者女,42岁,因“反复排便前腹痛伴腹泻3年,加重1年”于2010年1月7日就诊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初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排便前脐周痛,伴便意和排便急迫感,解稀糊样便,2~3次/d,腹痛多于便后10 min内明显减轻,症状多持续数日,每年有超过半数的时间存在症状。近1年内患者腹泻程度加重,4~5次/d。于当地医院就诊,粪常规、腹部超声未发现异常。口服双歧杆菌后腹痛、腹泻减轻,停药后症状反复。病程中患者无发热、腹部包块、便血等,症状发作与月经无关。患者既往体健,平素饮食正常,精神睡眠可,小便正常,发病期间体质量下降1.5 kg。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未及肿大。肛诊发现外痔,指套无染血,缩肛和力排功能正常。入院血常规、粪常规+潜血、肝功能、腹部超声和结肠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拟诊为IBS,进一步行结肠测压,于X线透视下发现盆腔2枚节育器。追问病史,患者16年前曾放置圆形节育器1枚,术后无明显腹痛和阴道不规则流血。1年后患者妊娠行人工流产术,术中未探及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遂放置T形节育器1枚;3年前因节育器下移行取出术,并放置带尾丝T形节育器1枚。
患者常规取出T形节育器,行子宫碘油造影示圆形节育器位于子宫腔外(见图1A)。盆腔CT扫描证实圆形节育器位于盆腔内、子宫右后侧(见图1B)。患者同意行腹腔镜下节育器取出术,腹腔镜下见圆形节育器位于盆腔达网膜囊内,局部黏连,术中切断黏连,取出圆形节育器。患者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腹痛消失,排便基本正常,为成形便,1~2次/d。
讨论:IBS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腹痛多于排便后减轻、伴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亦是临床诊断的症状学标准。一般而言,对症状典型且无报警征象(如便血、贫血、腹部包块、发热、体质量下降等)的患者,可根据罗马Ⅲ标准作出诊断,无需全面检查。粪常规+潜血、血生化检查、结肠镜、腹部超声等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疾病[1]。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典型,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因此最初诊断为IBS。因本例患者为典型病例而纳入结肠测压临床试验,于X线透视下意外发现移位的IUD,可能是引起肠道症状的真正原因。移位节育器取出后,患者的IBS样症状缓解,表明其肠道症状为移位节育器刺激肠道所致,不应诊断为IBS,因此患者最终诊断为节育器移位。提示某些情况如盆腔疾病,亦可引起IBS样症状。
IUD移位是指IUD离开宫腔,移位至子宫直肠窝、子宫后壁、附件、膀胱后壁,亦可包埋于网膜、结直肠浆膜内,严重者可致肠穿孔[2,3],患者多表现为慢性不明原因性腹痛。目前尚无移位IUD致典型IBS样症状的文献报道。本例患者于首次放置IUD后妊娠,因人工流产术时未探及IUD,遂判断为节育器脱落;再次放置/更换的节育器位置正常,故使临床医师忽略了节育器移位与肠道症状的关系。
IBS的诊断强调症状的特异性,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包括某些妇科疾病。一般而言,由妇科疾病引起的下腹疼痛常与月经、性生活有关。女性IBS患者可伴妇科疾病,使其鉴别诊断复杂化。移位IUD致典型IBS样症状使本病的诊断更具挑战性。因此临床对拟诊为IBS的女性患者,需常规询问月经史、婚育史等相关情况,对有妇科症状和特殊病史的患者,除行常规生化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外,应安排妇科会诊和超声检查,必要时行盆腹腔CT扫描,以排除某些少见的器质性疾病所致的IBS样症状。
1 柯美云,方秀才.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中文翻译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34-436.
2 Balci O,Capar M,Mahmoud AS,et al.Removal of intraabdominal mislocated intrauterine devices by laparoscopy[J].J Obstet Gynaecol,2011,31(7):636-639.
3 Bitterman A,Lefel O,Segev Y,et al.Laparoscopic removal of an intrauterine device following colon perforation[J].JSLS,2010,14(3):45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