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晓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重庆 402160)
“音美”在许渊冲英译唐诗中的体现
张 晓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重庆 402160)
唐诗节奏感强、韵律优美。对于绝大多数唐诗,许渊冲提出在英译中完全展现原文的“音美”难度是非常大的,只能通过押韵、抑扬等方式来最大限度的传达“音美”。本文即以《回乡偶书》《游子吟》以及《江边柳》为例来分析一下“音美”在许渊冲英译唐诗中的体现。
唐诗;“音美”;许渊冲
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①诗歌的这种内涵,充分地体现了其音乐性。唐诗作为中国诗歌鼎盛时期的艺术形式,节奏感强、韵律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如歌。许渊冲,江西南昌人,与一九五七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同是当年抗战时西南联合大学的同窗,当年的英文老师是叶公超。许渊冲精通中、英、法三国语文,毕生文学成就斐然,曾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转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过去他先后把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及西厢记等翻译成英文,大都成为中西翻译作品中的经典,其中英译本楚辞更被誉为“英美最高文学”“西厢记”译本可媲美莎士比亚。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了大量唐诗,并提出诗歌翻译应尽量做到“三美”齐备;同时,他也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唐诗,在英译中完全展现原文的“音美”难度是非常大的,只能通过押韵、抑扬等方式来最大限度的传达“音美”。本文即以《回乡偶书》《游子吟》以及《江边柳》为例来分析一下“音美”在许渊冲英译唐诗中的体现。
什么是“音美”呢?许渊冲认为,唐诗的“音美”首先就是要押韵。他一直反对散体译唐诗的做法,因为即使译文传达了原文百分之九十九的“意美”,如果没有诗歌的“韵美”,就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许渊冲在保存原诗“韵美”方面,不是采用英语诗歌传统的两行一韵,而是改成每两行押韵,这样就与唐诗两句一韵的模式更加接近。唐诗的音美还涉及到音似的问题。许渊冲提出押韵方面,最好能做到音似。但是,音美和音似一致的情况很少,多数都是矛盾的。所以他也认为:传达原文的音美往往不能做到、甚至也不必做到音似②。再次,唐诗的音美涉及到节奏问题,许渊冲提出在考虑到原诗的实际情况下,可尝试用英语诗歌的一定格律来译,以体现唐诗的平仄之美。
唐诗的“音美”,首先就是押韵。许译的这首《回乡偶书》(见表1)押韵做得自然到位,采用的aabb的押韵方式 ,“young”与“tongue”押的[Λ η]韵 ,而“I”与“eye”押的[ai]韵。此外,该译文还多次应用头韵,如第二句中的“thinner”与“though”,“has”和“hair”,第三句的“my”和“meet”,“whom”和“who”。按照英语拼读规则,笔者已经在“表1”中将需重读部分标出;统观全诗,译文共四行,每行有十二个音节、八处需重读,整体读来琅琅上口、译诗抑扬顿挫、音律和谐,很好地传达了“音美”。
表1:该诗按照音节标识出来,画线部分为押韵部分
许渊冲英译的《游子吟》(见表2)押韵方式为abcabc。“hand”和“stand”押的[ænd]韵,“son”与“sun”完全同音,押的[Λn]韵,“alas”与“grass”则押的[s]韵。此外,第三句中头韵的使用,“Sewn stitch by stitch”,能展现一部分“密密”的“音美”。但是,从唐诗的含蓄抒情角度出发,“alas”的使用显得突兀,破坏了中国古典诗歌娓娓道来的含蓄之美。再者,第五句虽然有“for fear”这样的头韵结构,但是,整句话的意思出现误译,连“意美”这个首要的充分必要条件都未能满足,此处即便是实现了“音美”,也不得不考虑有音韵害义之嫌。按照英语拼读规则,笔者已经在“表2”中将需重读部分标出。统观全诗,原文六行,每行五个音节;译文共六行,每行仅六个音节、八处重读,第一二句每行三个重读,且位置较为对称;最后四句,每句四个重读,位置大致对应。整体语言简单明快,节奏感强,传达了原诗的音律感。
表2:该诗按照音节和句子重读部分标识出来,画线部分为押韵部分
许渊冲英译的《江边柳》(见表3)押韵方式为abab。“side”和“sighed”押的[aid]韵,“float”与“boat”则押的[?ut]韵。原诗的第一二句有两个叠词“袅袅”、“青青”,许译也有两个叠词:“long,long”和“green,green”,很好地展现了原文的“音美”。原诗是五言绝句,共四行,每行五个字,而许译也为四行,每行十个音节,除第一行为七个重读外,其余三行均是八个重读、位置较为对称。从节奏上说,许渊冲的译文琅琅上口、节奏感强。这一方面,也可以说最大程度实现了“音美”。
表3:该诗按照音节和句子重读部分标识出来,画线部分为押韵部分
许渊冲提出了“文学翻译十论”,提倡翻译之余仍需保留文字的音美、意美和形美;文学翻译应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艺术;翻译文学应发挥译语的优势,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总体而言,许渊冲对押韵的把握非常准确,每首诗都能很好的押韵。而且,每首诗都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都具备诗歌的音乐性。从这个方面来说,诗歌的“音美”得到了保存。但是,如若说“音美”的基础是“音似”,那翻译中就太难实现了,许渊冲本人也承认那“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笔者想强调一点,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几乎每首诗都出现了“凑韵”现象,有的无伤大雅,而有的却难免造成“音韵害义”的结果。
注 释:
①钟如雄:《中国古代诗歌内涵》,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②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H315.9
A
1008-7508(2012)09-0157-02
2012-06-20
张晓(1981~),女,重庆永川人,硕士,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汉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