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2-10-10 01:46罗曼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工学结合工学

罗曼丽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罗曼丽

“工学结合”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表演艺术专业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工学结合”的理论认知和探索实践较其他学科薄弱。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现状的分析和解读,指明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机制。

表演艺术专业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对“工学结合”的理论认知和探索实践较其他学科相对比较薄弱。为了更好的满足艺术市场的人才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的现状、指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思路、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是当前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新课题。

一、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历时20年,基本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然而,表演艺术专业因其学科发展规律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特殊性,一直以来,在要不要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适不适合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等方面都存在着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操作上的困难,严重制约了新时期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一)“工学结合”的片面认知

1.“工学结合”不适合高职表演艺术教育。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定的专业类别相挂钩,认为“工学结合”更适宜于工科类、服务类等专业,而表演艺术专业有其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和模式,不适宜采用此种培养方式。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将“工学结合”专业类别特定化,没有认识到表演艺术专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水平、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区别,忽视了高职教学侧重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对“工学结合”的片面认知。

2.将艺术实践等同于“工学结合”。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参与大量的艺术实践,因此,很多人误认为这种艺术实践就是“工学结合”。“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实践活动都是‘工学结合’,学校内部举办的演出活动并没有进入到市场化的运作中,仅能算是一种教学成果展示。只有根据市场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才能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1]

(二)“工学结合”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

1.较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表演艺术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学校可常年提供比较固定的实训基地。而表演艺术行业一旦演出剧目编排成型,演职人员就相对比较固定,但多数情况下,学校和社会难以有合适的岗位为大批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此外,如果学生进入演艺团体参与演出,一旦实习期满就会有部分学生离开演艺团体,这样就会给演艺团体造成因人才流动带来的重复化劳动,影响了节目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演艺团体也不愿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2.“工学结合”与课程体系相背离。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表演艺术专业也开始积极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本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来设计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然而从配套的课程设置来看,几乎看不出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不多。导致脱离主旨精神的“工学结合”变成是一句空话,因没有落到实处而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二、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思路

(一)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工学结合”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能否实现“共赢”。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工学结合”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加强联系,合理设计实训方案,并从制度上保障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实习生。此外,学校还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采取实习实训与课程考核相挂钩的形式,保证学生能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顺利完成实训任务。

(二)演出项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与演艺公司合作承接各类演出项目是表演艺术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规避了学生半年实习期不能顺应演出团队档期安排的矛盾,根据演艺公司的要求,与演艺公司合作编排一台节目,学生利用晚上、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参与表演。这种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保证演员的长期稳定性,降低成本投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相对于学校来说则是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实训基地;而学生则是对职业环境和工作要求有了全面的认识。实现了三方的互惠互利。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表演专业的教师多数毕业于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但是一线的基层经历较少,尤其是对艺术团、演艺机构的运作模式、艺术人才的专业要求等了解甚少,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要鼓励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轮训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建立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师资梯队。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合理建设校内实训场地并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对校内实训教学的安排要按照统一与分散、集体与自主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充分利用课余、周末及节假日安排学生实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提高学生校内技能训练的有效作业时间。”[2]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专业性强、管理规范、理念先进的文化演出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创造职业岗位实践条件,满足学生校外实训的需要。通过项目合作、制度保障等措施,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

(五)建立组织管理保障体系

1.设立专职部门或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与各类演艺单位接洽联系,有效落实符合学院特色和学生实际水平的实训基地,拓宽社会艺术实践的形式,保证学生在实习期或者平时业余时间都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要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分批分层次地参加各种性质的社会实践,从节目的选择、创编、排练,演职人员的分配到工作人员的配备等,都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整个社会实践中了解舞台表演的运作流程,才能真实地感受演艺市场的工作环境,提升职业竞争实力。

3.要对合作单位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确保学生能在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参加艺术实践,并切实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

三、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必须明确表演艺术市场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对表演艺术类人才的需要。

(一)高职表演艺术专业职业能力要素解析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因此,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通过广泛的艺术市场调查、行业专家论证、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艺术市场的岗位需求以及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上述途径,该专业职业能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舞台表演能力:器乐演奏、声乐演唱、舞蹈表演;

2.策划编导能力:群文策划、节目编导;

3.综合应用能力:活动主持、化妆礼仪、灯光音响;

4.人文素质:基础文化、艺术审美;

5.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沟通交往、团队合作。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体现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程总体布局相结合,通过聘请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授课、艺术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舞台表演实践和社会艺术服务等途径,将社会实践充实到每个学期的教学进程中,结合学生不同时期的专业能力,合理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表演艺术专业的工作环境。

职业能力 课程类别 实践环节 实践内容 时间安排舞台表演能力专业技能课 社会实践 艺术项目 1-2学期专业基础课 顶岗实习 舞台表演 3-4学期节假日、晚上专家指导 第5学期实习期策划编导能力 专业选修课 社会实践 群文策划编导 第4学期暑假综合应用能力 专业选修课 社会实践 社会艺术服务 第3学期人文素养 公共基础课 社会实践 第2学期暑假公共选修课 社会调查职业素养 公共基础课 就业指导 舞台表演 第5学期实习期公共选修课 顶岗实习 剧务服务

(三)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高职表演艺术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要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课六部分。其中,专业技能课的设置要体现高职教育“一专多能”的理念,根据学生特长实行专业限选课,主修的课程以一对一的教学为主,体现个人发展的“一专”;辅修的课程则以小组课或大课的形式进行,满足“多能”的职业需求。

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计算机应用、体育、就业创业指导

公共选修课:人文类、艺术类、基础类、技能类(模块选修,每个模块选一门)

专业基础课:音乐基础理论、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形体训练

专业技能课:器乐方向:钢琴(小课)、声乐(大课)、即兴伴奏、器乐(自选)

声乐方向:声乐(小课)、合唱、正音、钢琴(大课)

舞蹈方向:民族民间舞、舞蹈创编、声乐(大课)、钢琴(大课)

专业选修课:群文策划与编导、化妆技巧、公关礼仪、主持人艺术、表演素质训练、基础灯光音响调控

综合实训课: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实习、考证辅导、毕业汇报演出、校外艺术实践、毕业论文

艺术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别,它必须既遵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又遵从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才能进一步深化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也唯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表演艺术专业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发展规律,为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表演艺术人才。

[1]陈力群.对艺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J].今日科苑,2009,(20):269-270.

[2]向黎立.浅谈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94-495.

责任编辑:何 岩

G64

B

1671-6531(2012)08-0143-02

罗曼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讲师,文学硕士(浙江杭州311200)。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工学结合工学
盐工学人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