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艳娜
摘要: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除了语言能力之外,还对译员的语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该文章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对口译实践的重要性。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用意识的培养以减少口译中的语用失误,真正提高口译者的口译水平及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译;口译教学;语用能力;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4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增多,从对外经贸往来到文化交流,从政治活动到民间旅游,口译活动已经变得多种多样,口译也发展到多层次翻译。在这种形势下,对口译员的能力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译员不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甚至会出现错误,导致交际的失败。实证调查研究显示,语用失误是导致口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译员语用能力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口译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用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口译水平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语用理论与原则概述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它描写和解释了语言在使用和交际中的诸多方面。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框架下的语用原则与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和开发。经典的语用理论与原则主要有:
1、顺应论:由维索尔伦(1999)提出,它以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为语用学理论框架提开创了新的思路。顺应论指出,语言是受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左右的不断选择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2、关联论:由Sperber和Wilson构建的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的范畴,在语用学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该理论阐释了认知与交际的关系。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交际双方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关联,并取决于语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们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试图达到最佳关联,即以最小的心智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3、合作原则: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他认为人们在交际会话中为达到交际目的而遵循的一套相互合作的原则,即: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然而,人们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出于需要会违反合作原则。
4、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的六条准则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1)得体准则 2)宽容准则 3)表扬准则 4)谦逊准则 5)同意准则 6)同情准则。
二、语用学理论对口译实践的影响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高级形式,并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它将来源语所表达的信息,在经过分析和加工的基础上,将其转变为目的语,从而达到双方的交际目的。
语用学理论对口译这一复杂的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其一系列理论,特别是顺应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等,能够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交际原则,达到成功有效的交际。
根据顺应论,语言使用者构成了语境的中心,他们可以激活语境构成的各种因素,因此,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须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灵活安排所传达信息的话语结构,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对象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等选择不同的话语和表达方式,使译语适合现场语境、双方的可接受性等,并顺应语境、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分,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在口译活动中,交际活动的双方通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或内容上,很少只关心对方所使用的语言。事实上,来自不同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之所以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主要是双方都在遵守共同的交际原则,积极寻求在不同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运用语言这个载体,转达交际意义。
根据关联理论,译者是发言者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双方的话语之间建立最大和最佳关联,从而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根据合作原则,译者可以合理、准确地理解原语,并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原语的语意,因此可以解决不同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信息缺损的问题,达到交际双方顺利进行交流的目的。同时合作原则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标尺,用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来评判口译的质量。
根据礼貌原则,我们在交际中都要恪守礼貌原则,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礼貌原则,因此,在交际中,译员只有了解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礼貌原则,才能排除障碍,真正达到口译的社交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将语用学知识运用到口译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此外,语境在口译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包含不同的意义,有时甚至一句话在同一语境中因说话人不同的语气或身体语言的加入也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而受译的双方并不熟悉相互的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价值观念,也不能通过语言来判断对方的语用意图,这就需要译者在口译中能够根据语境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准确判断出发言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并能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有恰当的翻译,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否则只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因此,口译过程中不能单纯注重语言形式的翻译,更要注重语言所包含的内在含义。同时,在口译中,母语的影响也会对语际转换形成负迁移,译者会直接按母语的思维和语言结构进行翻译,或者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往往会误解受译方表达的真正内容,造成交流障碍。
三、语用学理论在口译教学的应用
口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语用学理论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和口译技巧的同时,掌握语用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口译活动中。例如:一口译员告知参加宴会的一名西方官员需要穿正装出席,此时如果说“You should wear formal dress.”就显得失礼了,因为地位与身份的差异,口译员的命令式语气会引起官员的不满。而根据礼貌原则,我们可以说:“Would you please wear formal dress?”来避免生硬的口气。此时,教师就需要利用部分时间将礼貌原则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且通过类似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地运用自如。
由于口译员出席多种场合与活动,有正式的活动,如会议、谈判、演讲、访问等,也有非正式的,如旅游、会展、购物等,涉及的内容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与语境为学生渗透不同的语用理论,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例如:在听完一位美国教授的报告后,主办方负责人说“教授的报告十分精彩”,翻译将此句话译为“Youve made a very wonderful lecture.” 这句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wonderful一词使用欠妥,会给人以一种不真诚的感觉,会让美国教授认为是在被吹捧,而不是真正夸奖。这种表达实际上违反了语用学理论中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正确的表达方法应当是:“ We really appreciate your lecture.” 这样才能实现交际的功能,而不是只按字面翻译。因此,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语用学理论,从而实现成功的交际。
在口译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英汉之间的语用对比,可以从深层次上帮助学生理解英汉的语用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的性格比较谦逊,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会说,“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而按照外国人的礼仪,他们会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try to prepare. 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这也是文化顺应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再如,当中国人为客人送行的时候,通常会说“请慢走”以示礼貌,如果译员完全按照中国的习俗,直接翻译为 “Walk slowly” 则会引起费解,正确的译法为“Take care.”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应动态地选择语言,使语言既得体又能体现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当涉及国家政治及立场的外交口译时,口译员一定要顺应语境,表达发言人所要表达的意图,符合交际语境的严肃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在不同语境下正确选择适当的语言结构和语境顺应关系,提供足够丰富的文化知识。
人们交际的成功依赖于本身的理解能力,也依赖于上下文的推理。在口译教学中,教师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非语言的因素,包括时间、地点、说话人的意图、背景及社会地位。如果口译员没有把上述因素做到最佳关联,就很难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造成沟通障碍。
四、 结语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成功地完成一次口译活动并非只靠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语法知识,还需要考虑语用意识和文化差异。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建立相关的语用链接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用学理论,进行成功有效的交际,这也是提高口译教学和学生口译水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Vershueren,J.U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 1999
[2]、陈小慰. 口译教学中的相关语用链接【J】. 上海翻译. 2005(2):31-34
[3]、叶邵宁,藤巧云. 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培养【J】外语界。 2003.(6)
[4]、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2001(3):258-293
[5]、曾文雄. 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力【J】. 宜宾学院学报. 2004(5):153-156
[6]、周红民. 语用能力与口译【J】. 中国科技翻译. 1999(2):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