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

2012-08-15 00:54刘学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隐性德育工作

刘学阁

(承德高等技师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贯彻到高校教育各方面工作中去,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重视德育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是当代德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具体而又严肃的课题。

一、高校德育现状及课题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老师与学生的信息差逐渐弱化,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教育者不仅不能维护应有的信息落差甚至连筛选、过滤信息的机会也正在丧失。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如何与时俱进的推进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全体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时代,新发展,新阵地,当今的高校德育工作已经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以前的老方式、老经验、老办法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以人为本对德育工作者又意味着什么?在过去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硬性的规范约束,习惯于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去催人奋进将反面教材公之于众来达到杀一儆百的功效。以人为本意味着这些方法需要重新审视。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有目的地塑造他们,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有效地约束他们,隐性德育课程这种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是最优的选择。

高校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塑造心灵,它还对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网络化知识带来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而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不仅能拓展高校德育的新渠道,丰富高校德育的方式手段,而且能开创高校德育的良性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的理论概述

(一)网络德育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正进入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出现就是最显著的特征。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想观念。其中,高等学校是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高校生已然成为网民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因此,高校的德育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与过去的时代相比,出现了新的环境——网络德育环境。

所谓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依托计算机网络而形成的以信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网络是虚拟的,是信息交换的平台,可以把它当成一种工具来使用,但接受道德教育的并不是虚拟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如果我们仅仅把网络环境当成一种工具,势必会低估网络环境的力量,也势必会对接受德育的群体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网络德育环境既是虚拟环境,又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新的社会环境。

(二)德育隐性课程

德育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做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1]隐性课程与直接显著的德育课程相比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和优势。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的、潜在的,从而就避免了直接、显著的德育课程所造成的逆反心理,真正起到诱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德育课程的功能,把道德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起到更深更远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出现为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同时也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可以说网络环境的本身就是德育的隐性课程,它对网络上的所有个体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稳定性、持久性。总之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高校中显性课程的影响有着明显区别的部分。

三、高校德育隐性课程中网络载体的改造

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如果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一味固守传统的教育方式,无论多么努力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道德教育不关心隐性课程,而想要达到满意的效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对网络这个载体有全面的认识并加以利用,通过其改造和优化德育隐性课程,最终达到德育工作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德育隐性课程网络载体的改造上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一)避免负面影响,加强正面影响

1.筛选信息,加强监管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生快速便捷带来信息的同时,也可能因信息污染使学生误入歧途。所以应积极构建德育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最大限度地筛选信息,使正面影响得到强化。

2.建立“网上评论员”机制,发挥BBS的引导舆论功能

大多高校网站都设有BBS板块,它是高校生乐于光顾且展现思想的一个地方。他们在BBS里充分展现各种思想的同时,也会受到BBS中主流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建立网上评论员机制,主动开展对重大热点、焦点问题的理性舆论引导。

(二)使受教育者发挥主动性

1.让学生成为“网上辅导员”,进行良性互动

网络可以让每个人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一些不愿意向生活中熟识的人表达的东西,却可以完全向网友倾诉。我们可以在学生中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思维观念遵循网络道德的队伍,在缓解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引导能力。

2.让学生成为网络“红客”,培养信息筛选意识

网络信息垃圾的泛起并不是我们去严格监控就能解决的问题。在网络中学生总会见到垃圾信息,真正能使得他们不受到负面影响的方法是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意识。我们可以选拔思想品德端正,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一支“红客”队伍。他们能在网络信息监控和主流舆论引导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选拔和培养“红客”的过程,也是建立学生信息筛选意识的过程。

四、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德育工作的深入,从学校、政府、社会三大主体的角度看,亟待建立的是一种真实的网罗全社会的大德育意识。而这样的一个意识并非仅仅靠显性的德育课程就能建立的,它需要德育的环境也就是德育隐性课程的辅助。隐性课程本身就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联系,所以正确的理解隐性课程、重视隐性课程的发展,是我们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

未来社会的发展越发信息化、多元化,而接受教育的群体越发个性化,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个载体来进行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教育,是隐性课程发展的必然方向。逐步建设起全国高校德育网络体系,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德育专题教育,进行网络虚拟实践活动,进行网上思想调研等,都需要德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思考和努力实施。

然而,在我们努力研究并发展网络环境德育隐性课程的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隐性课程本身也逐渐向显性变化,这时又会有新的课程领域有待我们去研究。

结语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在现今的网络化时代里,高校的德育工作不仅要不断改革显性德育教育课程,而且要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扩充德育课程的内容,这将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开拓新的范围和视野。

随着党中央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德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研究,即使在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德育的隐性课程也将会有相当大的发展,从而更为有效地推动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推动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高等教育编辑部.德育为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隐性德育工作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