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创新*

2012-08-15 00:54:40戴毓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教工学生党员师生关系

戴毓军

(广西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创新*

戴毓军

(广西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广西 桂林 541004)

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创新是当前高校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型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呈现出分头建设、互不相干的现状,然后从高校党支部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师生关系的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必要性。最后从组织建设的完善、活动平台的搭建与实际效用的体现三方面给出了共建的有效途径。

教工;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

当前高校中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分头建设、互不相干的现实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的建设的步伐。全面创新教工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载体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1]。然而,由于对共建载体创新认识的不足,以及各个高校的差异,多数高校中的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仍呈现出一种分头建设、互不相干的状况。综合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融合意识较低。高校中的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虽同属于一个党委(党总支)管理,但是二者的融合意识较低,基本上是分头开展党支部建设。较低的融合意识不仅不利于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的交流与发展,更会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党组织的建设成效。第二,高校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工党支部的党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主要为单调的“碰头会”,或宣读党的政策法规,党组织生活带有浓厚的形式主义。不但不能为压力巨大的教师带来精神支持,反而因其枯燥无味引起反感。学生党支部的党组织生活除了政治理论学习,更多的是吸收新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大会,唯一能体会到的便是“思想汇报”和“举手表决”。第三,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缺乏交流平台。随着高校的改革,教师评估体系更多的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党员教师在追求学术造诣的同时忽视了其自身先进性的发挥。教师更多的是扮演教授知识的角色,对于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则极少有机会指导[2]。

一、创新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必要性

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创新是当前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型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当前高校中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分头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共建载体的创新不仅是高校党支部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学生工作和师生关系的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创新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是高校党支部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是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新时期里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必然要创新教工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载体。秉承创新共建载体意识和师生党支部融合意识,有助于保持高校党支部建设的创造力、战斗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模式还可以实现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学生党支部可以学习教工党支部的建设经验,教工党支部也可以引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思路,既全面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又加强学习型校园建设,实现学校教学发展与党组织建设的统一。

(二)创新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载体创新,一方面通过完善党组织建设与丰富党组织生活,吸收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另一方面通过与教工党支部的共同建设,加强教工与学生在党的理论学习、党的宗旨践行、党性锻炼等方面的交流与分享,让教师在党员先进性方面为学生作出现实表率。通过“党群互动、党员引领、学生互助、教师带动”的机制,全面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高校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创新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是高校师生关系发展的现实要求

师生关系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时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往疏离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创新,有助于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灵活的交流方式更深切的体会教师的育人用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师生共建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在深入了解之后维系着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创新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有效途径

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学校党组织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共建载体的创新成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迫切需求。要想改变当前高校中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分头建设等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途径为创新共建载体做出努力:

(一)继续完善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组织建设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提是继续完善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创新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需要有一套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第一,规章制度方面,高校党委应该制定详细的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方案,为共建工作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完善党组织活动开展和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共建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和制度化。第二,人员配置方面,共建活动深入持续的开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人员配置。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模式中,要重新选拔党组织的负责人,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工党员组成的状况。从有能力的教工队伍中选拔党支部书记,并注重在管理队伍中加入优秀学生党员成分,增强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第三,绩效考核方面,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及各种奖惩法则,将共建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的一部分内容,确保共建活动的严格性与督促性。紧紧围绕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确立共建活动目标,并制定有效可行的目标达成方案,确保共建工作的效率性和针对性[4]。

(二)努力打造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活动平台

针对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缺乏交流的问题,共建活动中应该为其打造共同活动平台,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改变以往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分离的现象,高校党委应该扩大党组织生活的活动范围,丰富党组织生活内容。第一,注重学生优势的发挥。高校开展共建活动,学生党支部不仅是受益者,同时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共建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成为共建活动中的施益者。学生党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年轻一代的闯劲,能够为党组织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学生党员的优势发挥有助于高校党组织永葆活力。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工党支部同样是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更是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在共建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在思想、行为、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其他教工和学生提供榜样。第三,丰富党组织生活,实现教学相长。为调动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党支部应该丰富党组织生活,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共建中的党支部生活应该有教工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党组织生活在充分考虑两方面的需求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做到结合实际、严肃认真、民主活泼。另外,党组织生活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思想汇报,可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引导师生的共同讨论,教学相长。

(三)大力加强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实际效用

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高校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合力的形成,根本落脚点是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的和谐建设。所以说,共建更应该注意共建载体的实际效用评估。第一,共建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建中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组织生活的丰富性有助于学生党员政治素养的提高,从而更深刻的领会到党的基本纲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第二,共建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分离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几乎没有思想理论方面的交流,更不用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净化。共建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既可以在第一课堂,又可以在第二课堂。党组织生活的开展增加了师生的交往频率,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往程度。教师在对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便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5]。第三,共建有助于学校党组织建设的开展。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后,丰富的党组织生活有助于支部成员政治素养的提升,从而保证了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更具有规范性、自觉性。另外,共建活动中用师生党支部双向互动替代党支部以往的单向发展,从而焕发学校党支部建设的活力。

三、结 语

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创新,有助于创新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形式和丰富建设内容,有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以至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和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工和学生党支部的共建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是现阶段高校发展的现实需求。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多数高校还未有师生党支部共建意识,或者共建成效与理论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相信随着高校改革的发展,共建活动在制度和管理上都将会进一步完善。

[1]孔祥年.“教工党支部与高年级班级党支部共建”在高校党建中的应用与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9,(6).

[2]林娜,伍锦昌.探索师生支部共建模式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

[3]高辉庆,贺涛.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雷达,宋春红,孟德勇.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5]张国兵,班旻.大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共建模式和实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G647

A

1006-5342(2012)01-0123-02

2011-10-03

200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立项研究课题“高校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实践与研究”(09DJ3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工学生党员师生关系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