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听觉类型的区分及教学方略

2012-08-15 00:48王方明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音程调性音高

王方明

(武汉音乐学院,武汉 430060)

我们发现,由于教学中的一些错误的理念及模糊的处理,导致一定数量学生的“原始听觉”没有被合理开发,且造成了“听觉资源”的浪费,甚至破坏。有的原本已几近具备了能最捷径地达到专业且纯自然的听觉能力,经过训练,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多出了一些影响正常听觉的人为造成的“羁绊”。将简单、直接的事情,处理得复杂笨拙。究其根源,实属教学中存在有一定误导的倾向。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共同来探讨一下,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听辨类型的辨别与相应的教学导向。

听觉状态的形成与“先天”有关。所谓先天,指的是音乐最原始的听觉形态。这种形态,是以接触音乐以来,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各些因素影响后,相对形成的某种“读取”音乐的“听辨方式”的自然模式。这种模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形成了一种较稳定的听觉类型。严格来说,由于原始听觉形态听辨方式的不同,可直接导致将来专业学习音乐的成功几率。而我们教育者,针对以上几种听觉状态应进行正确的发掘、判别、区分及相对应的引导。

一、不可能开发

就音乐“界内”,不可能开发音乐听觉的情形仅属少见。这种状态,犹如美术界色弱、色盲,对色彩反应盲然一样,对音的感觉几乎没有任何高度的区分。虽然他们具有正常的听辨能力,对自然界声音的反应也极其灵敏,但无论接触音乐的时间长短,或以任何方式来接触音乐,内心却无法对乐音音准进行正确的“定位”与“储存”。因此,它所表现的音准与实际音准产生永远性的偏离与错位,形成音乐感觉中带器质性而不可逆转的“音高盲区”,这种现象在音乐界通称为“音盲”。

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归之为是一种生理现象,无论时间长短,它是不可能通过后天的任何专业训练,来达到预期目的的,且不可能学习音乐。因此,不属于音乐范畴所研究的对象。

二、可能开发

无论唱名正确与否,只要最终能获得音准的,就有可能开发。

判断方法很简单,在有效的音区范围内弹奏任一单音,仅用模唱即能对准钢琴者,既可开发。

以上第一种情况,虽是无法通过任何手段开发,但需要提到的是,有一种与上述极其类似的情形却是可以开发的。很多学生由于对音乐的完全无知,以至于当要求面对音准时,所出现的是完全的盲然现象,会有近似“音盲”形态。面对这种情况,千万不可妄自评判为音盲。因为有可能在细心辅导、严格训练几周,甚至数月后逐渐感知乐音、提升听力,达到正常的音乐听觉,这点尤为注意。

这类听觉的重点,并非唱名,而统一用模唱来练习。初始时只求被练习者将自己感觉最舒服、自然的任意一音,用“啦”来控制平稳,由钢琴跟随人声,逐步要求每一个音尝试对准琴声,开始时每音之间距跨度不大,继而由琴声“锁定”人声,逐步带动人声,音域跨度由小变大,由中间到两边,直至随心所欲。

另一种学生,包括一些学习歌唱及按键(品)乐器的学生,他们虽然一直在接触作品,但并没有“听”的成分,而从某种角度上是把对音乐的“唱”当成了“说”,把对键(品)的“看”取代了“听”。因此对音乐的听觉形成了一种“混沌”意识,使对音高固有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带来暂时性的偏差与错位。这种状态,当接触到对音准的严格训练时,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可能暂时无法获得良好的音准。但随着训练中的调整与修正,除个别学生需要较长时间以外,大部分学生会在短期内得以逐步地修正与完善。

以上两种情形不仅可以开发,反因没受到任何“听觉污染”造成的理念上的混乱,可更直接、更容易、更顺利地获得正规的理念以及训练。

三、首调

这类学生常常较早就开始参与社会性音乐活动,由于受到“社会调性”影响,因此虽然调性感很稳定,却不属于固定调性。其判别也很容易,他们的唱名可以不受调高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一个调都统一用同一种主、属等唱名关系所取代。首调如果用之于民间,它的“存活率”是非常之强的,但如果应用于高级别的专业乐队,或是音乐学院视唱练耳课程所要求的固定的听唱形式中,这种带有随意“可移动”性的听觉方式,就与必须严格遵循的固定音高,产生巨大的矛盾与冲击。

这类听觉在固定调性的训练中几乎是最困难的。必须认识到,如果首调观念一旦真正形成,就意味着无论运用任何行之有效的固定方式训练,都将永远无法以固定调性完全取代首调调性。因此,我们所做的事,是不可能削弱首调调性的,只能尽量让学生产生对固定听觉的认知,熟悉与简单运用固定调性。

固定听觉与首调听觉从观念上相比,主要是由于固定的每个音的音高都是固定不变的,首调的每个音都是相对可变的;固定的每个音都不为某个特定调性所用,因此都是独立的,首调的每个音都可以运用于任何调性,所以这些音都是相互联系的。

其训练方式,主要以建立固定调性为主。可以从基本练习入手。基本练习以固定音的和弦为主来展开。用和弦练习是原因是,第一,每个和弦内部都是相互联系的,这非常适合连接已成习惯的首调者练习。第二,和弦与和弦之间都不是连接的,这又将之引到到固定调的调性上来。先以固定方式构唱准所有和弦,使每个和弦都像一个个“爪子”,将属于此和弦音的关系都抓住。当以这种方法使大脑对这些音产生一定的音高印象后,再将所有和弦拆开,逐步建立独立音准。有了一定的独立音准后,就打下了建立固定听觉的基础。

四、相对固定

指的是已经具备一定固定听觉能力,临界于首调、固定之间,尚未定性,且有待与进一步开发和调整的一种听觉类型。

所谓相对固定,是带有很大部分“人工”痕迹的。他们首先接触C自然大调调性,从音阶学起,通过“搭桥”的形式掌握由近到远的各种音程,直至熟练整个白键的所有音程。再通过音阶或音程逐步“构唱”出一个个黑键,来试图掌握整个键盘。实际上,这种包括变化音在列的所谓的固定,是靠一个个的音程关系“度量”而形成的固定,是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形成的相对固定,而并非实际音高的绝对固定。这样的方式,只能算是在做某个调内音程练习的方式。因此,这种形态常常表现出调性不稳,更多的情况则是由固定调在不自觉中跑向了首调。

真正的固定,是在没有任何前提下随时都能唱准键盘上的任意一个音的绝对固定,是可以仅靠键盘上七白五黑那十二个音就能构建出所有的调式调性。所以又如上所说,这十二个音是用来为所有调性“调配”而用的,需要应用哪个调性时,就会将其中与这个调性所相关的音自动“抽调”出来运用于此调(调性训练时,调内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彼此连接的)。这十二个音只要不专为某一个调性所用,它们相互之间是断开而毫无联系的。

因此,要真正做好固定听觉,则不可以从调性入手,首先必须得断开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尽力背准钢琴键盘上有效区域内每个音独立的音高,待真正的音高稳定后,才可以进行调性训练。调性训练最好是由“音级移调”开始。所谓“音级移调”就是将简谱音级当做所有固定调的音级来唱。熟练后,也就具备了学好固定调性的前提。

五、绝对固定

这是听觉类型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也是高等音乐院校诸多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成型”听觉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几乎是靠“天然”形成的,对其负面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首调调性。

以七岁左右(上小学)为线,七岁以前接触固定乐器,因没有受到任何调性观念的影响,而是单纯接受固定乐器固定音高的,是形成绝对固定听觉的前提。七岁以后(一至两年内)接触固定乐器者,虽有可能因进入学校,无论是接触已经开有首调唱名的音乐课,还是参与音乐活动接触首调,但因涉及不深,还有形成绝对固定听觉的可能性。七岁前后学习唱歌、民乐等带简谱类首调乐器者,极难形成。到十二岁(上中学)以后,无论接触哪种表演形式,都有可能丧失绝对固定音高。到十四、五岁(上高中)之后再正规学习音乐,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首调而不可能形成绝对固定听觉。

在学习过程中,因对乐谱认知理念的不同,也会对绝对固定听觉带来影响。第一种是完全接触简谱,接受的是首调唱名,这与学习固定听觉走的是相反的路。第二种是将正规固定乐谱当做首调认谱的,这与第一种无异。第三种是对自己演唱(奏)的作品内心没有读谱,毫无唱名概念的,这对听觉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唯独最后一种,既是使用固定线谱作品,也是完全按固定唱名,养成正规跟随读谱(或内心读谱)习惯的,才是形成绝对固定听觉的前提。

这一类学生,大脑里对音乐的反应为,以纵向音高为主,横向音程为辅。其优势在于无论进行任何调性练习,大脑里的十二个独立的固定音高,都可按照其需要进行迅速、准确地“排列组合”,可毫无顾忌地横跨所有项目及任何调性,对每种调性予以准确地表达。

固定听觉还有一个特性即是,当真正掌握后,同样可以学习首调调性,而且首调学好后,固定与首调可“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相反,如果先掌握了首调调性,将永远无法领会绝对固定听觉。

由于绝对固定听觉属“纯天然”形成,也最接近于音乐专业听觉,因此,其练习几乎不用什么环节。如果有个别音不熟者,就直接背熟此音高。运用在调性练习方面,至于如何使纵向音高,改变成横向音程,这将会自然形成。就算没学过的调性,最多只用唱几遍该调的音阶即可。

以上,我们将听觉分成了五种类型,旨在将每种听觉做好明确的定位,使之制定出正确的、准确的、带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如果对一个学生就连初始的判断都失误的话,就会给今后的教学带来诸多的弊端和麻烦,也给学生造成损失,甚至遭到永久性的破坏。因此,严格把关、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谈到更多的主要是两大类型,首调听觉与固定听觉。这两类均属既成熟又稳定的类型,两类都在各自的阵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区别只是作用的场合及类别不同。首调具有简单、方便及灵活性,适合在多变性的民族、民间群体表演中运用,固定调规范、严谨,更适合在正规、专业团体使用,两者并无其尊卑之分。为何要尽量化首调为固定调呢?只因两点,其一,固定调是音乐大学院校所规定的初始听觉。其二,先学好固定调就有后学好首调的可能性,但如果先学好首调,就不可逆行地再学好固定调。

[1]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研究室.视唱练耳分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赵易山.视唱练耳高考辅导教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孙晓洁.视唱练耳应用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程诺婷.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互动学习[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3).

[5]刘 琨.视唱练耳训练内容及方法研究[J].大舞台,2010(4).

[6]张柏铭.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音乐,2006(4).

[7]杨丽霞.试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思维[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音程调性音高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