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棠
(福建闽北卫生学校,福建 建阳 354200)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师德观
黄建棠
(福建闽北卫生学校,福建 建阳 354200)
中职教育应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中职教育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与师德观,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在中职教育实践中,以基础原则、尊重原则、优先原则、平等原则等原则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好地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教育观;师德观
教育得当,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关注学生,关心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职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师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技术性工具”,以人为本是教师施教的重要“法器”。
从教师的工作对象和目标来说,它具体化为以学生为本或者说以育人为本。从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言,教师的行为与家长对学生未来的希望并无二致,但教师应该比家长想得更远,那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生存本领的人。教师不一定要完全满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但教师必须考虑到,应通过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具有生存的本领,即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命运,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从教育手段和过程上说,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在学校居能安其身,食能甘其味,学有所成,发展有望。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现实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再次,就是要正确处理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所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都是从这个层面讲的。从发展的角度看,中职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作为最基本的着眼点。
中职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观,指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在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矛盾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关于“谁是本,谁是末”、“谁为主,谁为次”以及“究竟谁优先”的基本准则。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教师应该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才有教师的位置。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所教学科的性质和功能。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当前,在教育中应克服“三多三少”,即知识看得多,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考虑得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重视得少;对学生眼前关注得多,对将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考虑得少。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只在学科的某个局部、技能、技巧上下工夫,将会小得而大失。
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要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得到发展。
中职教育之所以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师德观,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按照“物优先”的原则处理人与物关系的例子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房、实验室很少向学生开放,只是相当于展示学校实力和供人参观的“标本”;有些学校铺设了塑胶跑道,但为了保护塑胶跑道及保持操场的清洁,限制学生的活动。由此可见,在教育中,人与物关系的错位,不仅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价值变得低微,而且,会降低甚至丧失物态教育资源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从而降低教育的总体效益,也会影响培养学生自信、独立、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常见的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其中师生关系处于核心位置。然而我国的师生关系却处于教育中最不正常并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范畴。国内一些相关研究证实,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与教师相比,自己处于很低或较低的地位。这种长期的非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态,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造成我国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和开拓精神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新师德观的指导下,建立一种可逆性平等师生关系,不仅是改善学生生存与学习状态,建立进步、健康的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未来一代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我们不难体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美国学者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写到:“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往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这里所指的成功,就是一种和谐。和谐关系、和谐发展、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等,都是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的方向。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那么学校教育就应以和谐的关系为核心,以关心为纽带,在关心中发展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关心,使关心与和谐共生。
一个不被任课教师认可和关心的学生,往往会成为班级管理的难点,班级和谐的不安定因素,这时教师的关心实际上是被动和消极的,而当该学生重新获得真诚的帮助后,其学习动力以及对班级的关心程度可能是惊人的。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一般不可能如亲子关系般亲密,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可以使师生逐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而关心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民办教育家丁祖诒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表现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丁祖诒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在对具体的人即对每名学生极端负责的教育管理模式中。他在西安翻译学院推行在校学生不准谈恋爱,不准吸烟喝酒,强制要求早读、晚自习的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在校期间,学生不讲汉语,门卫也是外语专业的学生,食堂里的师傅也不说汉语,通过这种完全外语的环境,改善学生的语言思维。这样的管理模式貌似冷酷无情,但在这“冷酷无情”之中渗透着的依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关怀。丁祖诒在北大的演讲《公办民办共筑教育辉煌》中谈到其基本思路。他认为,在北大这样的环境必须讲宽松自由,而在西安翻译学院则必须封闭,因为两者的背景不同。丁祖诒的这番话情理兼备,语重心长,表达了一位极端负责任的师长对学生的关怀和珍惜。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严格训导,表面上好像使学生丧失了自主权,实际上给予了学生最重要的人生洗礼,使他们顺利地踏上人生的成功之路,这不能不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最好的实践。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学习关心社会、关心班级、关心身边的亲人,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与责任,进而热爱自我、热爱周围的人与事物,享受和谐幸福的人生。
教师尊重、关心学生的个性成长,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相处、获得个人修养、逐步完善自身,实现个体生命成长的和谐发展,最终享受个人成功快乐的生活。
G40-03
A
1671-1246(2012)04-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