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利因素

2012-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校园大学生

刘 锐

(吉林师范大学团委,吉林 四平 136000)

浅析影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利因素

刘 锐

(吉林师范大学团委,吉林 四平 136000)

文章分析总结了影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利因素,如高校大规模扩招、就业压力过大、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心理健康欠佳等,并提出了要改善这种境况应坚持“换位思考”、“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适应‘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理念,以期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

和谐校园;师生关系;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者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师生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的前提,是高等学校实现自身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校园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与呼唤,为了达成构建和谐校园、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首先要对当前影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利因素有足够的认识。

目前,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凸显出来的影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利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校管理滞后

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中国高校招生人数是1998年招生人数的5倍,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达2500万人,入学率为22%,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虽然近年来高校扩招的各种结果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开始减缓步伐,但每年招生人数还是呈现递增态势,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形如“开闸放水”,自然难免“泥沙俱下”,扩招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日益凸显。扩招的生源来自不同的地域,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经历的千差万别,致使学生的性格迥然不同。虽然多数人高考成绩相近,但道德品质、个人素质相差甚远抑或参差不齐,由此造成了生源总体素质下降。迅速膨胀涌入高校的新生,使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思想道德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屡有发生,有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损社会公德,有失道德水准的失范行为,为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埋下了危机。

二、就业压力过大,师生交往减少,淡化了师生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413万,2007年59万;社会有效需求与高校毕业生急速增长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凸显,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普遍性,供需矛盾空前严重,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天毕业,明天失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严重,这给奔波忙碌、紧张焦虑的大学生造成极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为了挤过就业这个“瓶颈”,为了走出校门后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断加重自身的“筹码”,考级热、考研热、考证热耗费了他们的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无暇顾及与老师的交往、沟通和交流,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疏离、淡化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利影响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对1999年全国各地考入北京大学的32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总结高考经验。所有受访者都一致认为高考经验有两点: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二是心理素质。从他们的体会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和良好的个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调试能力是分不开的。2004年“北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和2006年“马加爵杀人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不容否认,这是心理疾患过激行为造成的严重事件。北京对在校大学生因病休学、辍学情况的统计表明:自1982年以来,心理障碍和人格偏离等心理疾病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辍学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明显增大,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应行为障碍,使他们封闭自己、孤僻、不愿交流,自卑、嫉妒、偏执、扭曲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一旦遭遇挫折、失意、困难时,缺少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行为就会失去理智。这些异于常人的表现不仅关系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成长,也势必影响到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四、构建和谐校园对策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而这其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占了很大比重。高校教师是大学生身边的典范和楷模,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的将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自己的真情、真心、真爱感染、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追求真知、塑造自我,在乐学、好学、勤学、苦学的求知路上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种教学理念要坚持:

1.走近学生,“换位思考”

教育是爱的艺术,它宛如春风化雨,因此教师要尽量深入到学生中,增加交流,增进感情。作为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曾有网友以三个“三”概括,即“三大需求”:求学、求职、求偶;“三大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三大烦恼”:人际关系、前途命运、两性情感。

从这一系列“成长的烦恼”可见,大学生心理压力和肩负的责任是不轻的。教师应走近学生,用他们理解和认可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开展“如果我是……”系列活动,挖掘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优势,以“如果我是班长”、“如果我是你的寝友”、“如果我是你的男(女)友”、“如果我是毕业生”等活动形式,走近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实际行动为他们疏导心结、排忧解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择业观。

2.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化道德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储备,切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真心做到为人师表。“一心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用一生的辛劳和全部心血为祖国培养一代英才,是教师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一生的追求。

3.适应“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把自尊还给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责任不同,客观上形成了师生关系地位上的“不等式”,教师应自觉克服身份、年龄、知识因素等带来的优越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权利、学习愿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爱护学生、赏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威信不是“威严”和“权威”,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学术造诣以及教育教学艺术对学生的感召力共同形成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德”与“才”的兼备、“身教”与“言教”的统一,这样才是称职的人民教师。“师法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要依靠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要“以人为本”,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创造师生互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完成为新世纪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4.崇尚科学、严谨治学

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个性差异,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学生跟着老师走,对教学内容是被动地接受,在知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必然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实际相悖。实例已经证明:教学内容、方法只有适应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信息时代,网络对学生而言早已不再陌生,教师的备课也不能再是原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中的“一本书”了,它传递的知识应是承前启后、多角度、全方位、多学科渗透的“精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论坛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

“过去的教材是过去的结论,今天的课程要讨论今天成果”,这是大学生独立性、创新性学习的权利、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激发教师不断进取、不断超越,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此外,也可以通过学生品牌第二课堂活动为教师与学生搭建平台,比技能、秀特长、话理想,不断缩短师生距离,扩大交流范围,这将使学生感到“师爱”并不遥远,教师不光是“知识上的先知先觉者”,也是他们可以倾诉、可以信赖的朋友。这种把单纯教育寓于“情感教育”之中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不只是高等教育需要面临和解决的的新课题,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只有深入挖掘影响校园和谐建设的不利因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采取措施为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杨雄等.中国青年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2]桑志芹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郭彦森.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林崇德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G64

A

1673-0046(2012)7-0100-02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校园大学生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