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2-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职业

王 艳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7)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 艳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7)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大学生焦虑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从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广大毕业生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

在所有造成大学生们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因素中,求职困难、求职过程压力大、求职竞争激烈等问题以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牵动着大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心。因此对于就要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们,在严峻的择业、就业、从业的压力之下,随之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挫折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一、对于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消极心理的分析

国际上,世界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冲击巨大。国内,连年的扩招。内外压力之下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自负心理。从自我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方面来看,现实自我与镜像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但部分大学生在此存在差距较大的现象,一方面不能正确而又全面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自己的愿望脱离社会的需要,一切理想化。这些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太高,行为上往往固执己见或自命不凡。这种过高的自我评价,好高骛远,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对于大学生选择职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是非常不利的。表现出这样的心态的大学生主要是平时学习成绩比较优秀或者曾经在校园里从事过学生会工作的群体。这一群体因为一向被周围人群公认为学习成绩优异、勤奋好学,是他人的榜样和楷模,因此产生很高自我评价,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在很多方面均要求过高,常常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心理学角度认为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成因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其中内部原因包括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健全、自我评价不当以及不良的性格特征。具有良好的性格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当中的或大或小的消极事件的侵袭往往有着良好的抵御能力,而性格不良的大学生在遭遇各种挫折的时候会表现出能力缺乏而被击倒,因而引起各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疾病。具有不良性格的这类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之中在遭遇到暂时性的挫折或者求职数次失败后,往往会因而产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他们在择业时,认知上往往觉得自己“不配”、“没资格”,不敢面对挑战,不敢参与求职竞争。大学生的自卑超过一定的程度,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沮丧、失望、孤寂等便会伴随产生,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心灵扭曲等不良心理现象。这些消极的个体心理体验与以上所提及的“自负心理”表现截然不同。自卑心理往往出现在学业不良或者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身上,每每在遭遇其认为激烈的竞争之中,就产生“事事不如人”的自我认知偏差,行动上表现为畏首畏尾,自信心、竞争力的缺乏,面试过程中有紧张、忐忑、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因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通常维护自己的自尊的方式就是防御,遭遇挫折的概率一般较大,而且容易出现一蹶不振的状况。

(3)急功近利心理。目前,大学生人群中也有一些在刚刚毕业步入社会时,就想“一步登天,一门心思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是希望工作能够一步到位。抱有这样心态的大学生通常在择业的时侯对于职业的性质过分看重,对于自身的报酬和地位关注过度,脱离客观实际的这种心理误区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依赖心理。具有依赖心理的大学生们表现为两种行为倾向:一是从众心理。缺乏自身的独立见解,而虚荣心、侥幸心理又会造成其放弃原有的自我期望,因此择业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自己的判断;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守株待兔”,不是主动去积极参与选择和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肯成长,依赖家长与亲戚朋友走后门、托关系,乃至连与用人单位洽谈都是让家长出面,择业的一切环节由家长一手包办,孩子坐享其成。这种做法造成的结果就是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择业过程中的成长机会。这样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我们的一些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5)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消极情绪体验,有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嫉妒心理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别人相对自己的优越之处看作是对自己不利的,是一种威胁,“拿别人优点和自己缺点比”,由此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感,甚至是恐惧感和愤怒情绪,基于此种看法,借着贬低、诽谤他人,以此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用以摆脱自身恐惧感和愤怒情绪的困扰。主要表现有:当他们看到别人在某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好的工作时,先是羡慕、转而痛苦、然后心有不甘,个别人甚至采取背后拆台等恶劣手段以求心理平衡。嫉妒的后果是严重伤害了同学间的感情,造成同学关系逐渐恶化,影响了同学的就业。嫉妒还会造成班级或宿舍团体内的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因而又更加重本人的内心痛苦和烦恼,以至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6)盲从心理。盲目从众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择业中表现出来的另一种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盲从的原因主是大学生们自主性的缺乏和竞争意识的缺乏,未能从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现实出发,而只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哪里“热”去哪里,什么“火”做什么,盲目从众。抱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脱离了自身实际,盲目跟风,特别是一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在择业现场目光狭窄,焦点集中在热门职业上,对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做分析,因此当然也不会扬长避短。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恰当的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自己的判断与思考,人云亦云。见别人去哪里,自己就去哪里,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7)焦虑心理。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焦虑情绪是许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会的。焦虑的心理现象在部分大学生还未毕业时已经形成,如此大的职业选择自由度,择业竞争的诸多风险以及各个方向的纷繁芜杂的信息的刺激,面对未来从事职业领域及工作地点的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心理压力增大,油然而生焦虑之感。这些焦虑多集中在: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担心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等。过分焦虑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心理甚至生理疾病等,严重时就可能产生择业恐惧,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的分析

(一)追求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

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否学有所用,希望工作中把所学的课本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并将“学有所用”作为其职业生涯追求的最终目标。例如,有些大学生表示很愿意在实力雄厚的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等到条件成熟后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甚至也有个别大学生毕业后就马上着手自主创业,开始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社会经济不断在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加快调整的步伐,直接导致了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还不够成熟,个别行业经常性亏损、生产能力过剩、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等问题的出现。这些统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有些企业不断改革、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压缩编制,下岗工人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就更加严峻,就业压力愈加增大。

(三)大学扩招后的冲击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高校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但学校在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也没有对当前社会所需的人才认真调查研究,导致了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不能够与社会的需求相接轨,这也致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缺乏预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造成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专业需求。人才市场出现“冷暖两重天”,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而有些冷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被打入冷宫坐“冷板凳”;有些行业的一个岗位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争,门庭若市;有些行业的岗位则无人问津,门可罗雀。再加上高学历的人群如研究生、博士生的人数不断增多,职业学院的技能型人才也对就业市场的冲击……这些现实存在的不断加剧的问题和冲突给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

(四)用人单位要求的苛刻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人才开始实行“双向选择”的模式,经过数年来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毕业生开始不断涌向就业市场,往往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人争一个职位的现象产生,一些用人单位只重视或只把寻觅人才的目光集中在“211”、“985”这样的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身上,导致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受到冷遇。如有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会上挂牌标明只用重点大学毕业生、“211工程学校毕业生”等,独立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连推荐表都难投出,有些用人单位受到社会偏见,受到外表、性别歧视,例如对男的要求1.7米以上,对女的要求1.6米以上,某些岗位只招男、不招女等等,这些用人单位既招有能力的人,又注重外表和形象,用人单位的偏见加大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过出现了种种心理误区。

(五)择业市场五花八门的压力

从每年的春节过后甚至前一年冬天,各个人才市场开始“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名行各业的用人单位纷纷进入抢夺人才的“战争”,这些用人单位通过招聘会、海报、广告、网站等形式来招兵买马。各式各样的招聘会一场接一场,招聘条件既苛刻又诱人,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也“挂羊头卖狗肉”,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和虚荣等心理引诱求职者上当,甚至采取骗色行为,大学生求职被骗的事例常有报道,所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择业的同时也可能受到社会一些不法分子行骗的困扰,尤其是女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更遭受到这种压力,这给择业带来很大的阻力以及困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有毕业生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大学生本人要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学校也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择业能力和加强择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指引。

[1]饶贵生.新编就业教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2]单津辉,贾宝和.就业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储克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G64

A

1673-0046(2012)7-0105-02

本论文是2011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立项编号为GH-11131《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论文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