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法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探析
——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高法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90后”大学生具有的特点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挑战。文章通过分析“90后”成长的社会环境,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90后”各种特点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90后”大学生管理提出建议。
“90后”;大学生;需要层次理论
随着越来越多“90后”步入大学校园并成为大学生的主体,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90后”大学生的许多特点不同于他们之前的大学生,而高校学生工作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特点,因而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常常会陷入困境。
文章结合“90后”成长的社会环境特点,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来分析“90后”大学生特点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有效开展“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据了解,以“××后”称呼一个群体最初是在我国文学界开始的。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作家将80年代出生的作家称为“80后”,但很快人们在使用“80后”的时候其含义扩大到包括我国所有80年代出生的人。此后,人们又逐渐将9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90后”。
其实,“90后”所具有的特点在年龄较大的“80后”、“70后”身上也可以发现,只是作为不满或刚满20岁的年轻人,“90后”的这些特点更显著,也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90后”普遍的特点有:
“90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有着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不具备的物质条件,这就是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对绝大部分“90后”而言,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使用网络就像穿衣吃饭一样简单而不可缺少,网络成了他们娱乐、学习、结交朋友、买卖商品的重要途径。
“90后”喜欢利用各种机会张显个性,做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让人感觉自由散漫、难以管束,喜欢玩乐、标新立异,在彰显个性时(例如发言、表演、参加各类比赛)通常很自信。相对而言,他们乐于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善于静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90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群快乐幸福的年轻人,但事实上不是如此。许多处于中学或者大学阶段的“90后”不善于和同学相处,也容易和父母以及老师产生“代沟”,遇到失败或者挫折容易想不开。同时,许多“90后”时常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和空虚感。
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无孔不入的经济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求物质财富上的成功成了许多人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受此影响,“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更加务实,他们对空洞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性不高,通过奋斗获取更多的财富及成就成为许多人的理想。因此,做兼职、创业、考取证书为以后的求职打基础成了许多人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按马斯洛的理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要是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的,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各层次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时,人会首先寻求各种途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若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变得强烈。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安全的需要要求生活安全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对于自我发挥的欲望,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生活的现状我们可以知道:不同时代、地区的人,其需要的层次和结构是类似的,但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所处的需要层次则有较大区别,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也会有较大不同,并且呈现出与他们所处的主要需要层次相关的规律性。认识这些不同以及规律性,有助于我们在开展“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时知己知彼、因势利导、提高成效。
从“90后”成长的外因看:首先,“90后”出生时我国已经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可以说,绝大多数“90后”都成长在衣食无忧、居安不必思危的环境当中。第二,在“90后”的小学、中学阶段,正值全世界互联网技术大发展和广泛得到运用的时期,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90后”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容易得到各类信息。第三,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90后”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要求他们听话、刻苦学习,这种常常与他们的意愿不一致的管制使许多“90后”养成不同程度的叛逆性格。
从“90后”成长的内因看:大多数“90后”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在安全需要层次之上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先后变得强烈。由于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他们自然会受到周围越来越普遍使用的网络的影响,而网络确实能提供很好的渠道供人们去结交朋友、展现自我魅力。来自长辈的压力以及因大众媒体炒作个别“90后”极端行为带来的社会偏见,让许多“90后”产生不满,由于尊重的需要而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走“有‘90后’特色的道路”,并以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来应对那些不尊重他们的人。由于得不到来自周围人足够的尊重,一部分“90后”喜欢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物(别人难以理解的事物不容易受到批评,甚至能引来重视),例如网络聊天中使用的“火星文”,发型和服饰方面的“非主流”,发展出他们的“宗教”——“春哥教”,等等。
“90后”绝非像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认为的那样特别“另类”。事实上,从生理角度来说,“90后”与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只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与之前时代的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要根据他们成长的环境以及所处的主要需要层次的特点来开展适合他们的学生工作,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第一,注重团体建设,满足学生的归属感。按马斯洛的理论,“90后”大学生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上都普遍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因此他们爱和归属的需要就变得特别强烈,这一点与现实吻合。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许多“90后”大学生都会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同学群体而内心苦闷,一部分学生甚至会要求调换班级或宿舍。基于这种现状,针对“90后”大学生应该多开展带有团体性、趣味性、分享交流性的过程重于结果的活动。例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后开展的旨在破除陌生感、加深认识、增进团结的团体训练活动以及各班常常为班上同学举行的简单的生日宴会、班级聚餐等,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对于竞争性较强的活动,应该力求公开、公平、公正,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避免因竞争失败而带来的被冷落感。学生宿舍是最容易满足归属感也是最容易导致归属感丧失的场所,要引导学生爱自己的宿舍和室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将宿舍满足学生归属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包容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尊重的需求。面对“90后”大学生的许多特点,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充分的包容。对于他们怪异的服饰和发型、许多女生指甲上色彩斑斓的指甲油、部分男生耳朵上穿的耳环,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带着教师的威权进行批评斥责,而应发自内心尊重他们在选择自己外表打扮上的权利,即便是出于执行校规校纪的目的,也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提出规劝,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对学生尊重,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我们的一切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对人们的言行表现得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强。对这种现象,用以往的大学生为标准来批评他们只能适得其反,甚至“挫折教育”也治标不治本,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切实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诉求,甚至让他们参与确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措施。
第三,搭建展示平台,帮助学生自我实现。“90后”大学生的表现欲、荣誉感都很强烈。以笔者给“90后”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例,学生最感兴趣的不是笔者认真备课后所讲的内容,而是课堂中安排的小组讲授,因为讲授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以及小组的成果,在同学们的认真倾听以及掌声、笑声中,让自己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很大的满足。“90后”大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遵守纪律、个性特点等方面彼此有差别,但他们在需要层次方面的特点确实非常类似。因此,在针对“90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科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展现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机会,避免出现传统的学生管理中容易出现只顾“优生”、不顾“差生”的情况。
第四,与时俱进,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时期正值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和社会各要素不断分化又重新聚合,意识形态领域也呈现多元化,这也一度导致许多年轻人在理想信念上的迷茫。对此,我们不能开倒车,而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90后”大学生们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普遍较强的特点,用普世的价值观如公平正义、爱心奉献等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生涯规划理论来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通过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塑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磨练他们开创事业的意志。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许多看似独特的、难以被社会大众所理解的特点,其实是一个在物质水平大幅提高、网络高度发达、传统教育方式没有完全转型等综合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群体所自然体现出来的特点。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当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理解“90后”大学生特点的形成原因,满足他们对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他们的诉求,搭建适合他们展现自我和培养素质的平台,从而助力“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
[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4).
[3]胡邦宁,廖元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J].时代文学 (下半月 ),2008,(11).
G64
A
1673-0046(2012)7-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