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为例

2012-08-15 00:51韦荣耀黄秀峰凌雁武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类学导师制本科生

韦荣耀,黄秀峰,凌雁武

(右江民族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gxweirongyao@sina.com)

一直以来,本科生是否适合参与学术研究是颇受争议的话题,传统意识认为,本科教育本身就是打基础,本科生基本概念都没弄清楚,过早参与学术研究,能有何作为?大学生是高素质的青年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培养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有效的途径[1],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用、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转化和创造的过程。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开展多年,本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人类学研究所定期每周开展1次学术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开展学术活动的技术优势

我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是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人类学研究所下设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3个研究室。利用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广西少数民族医学人类学和微量元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3个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广西少数民族骨质疏松症和微量元素相关转运蛋白组学、老年性痴呆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领域在全国同行研究中具有较大优势。目前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在导师制的作用下,每个研究项目均有5~8名本科生参与。针对以上的现状,为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开展了学术活动。

2 开展学术活动的形式

2.1 科研讲座 以人类学研究所为单位,邀请留学回来的专家和著名大学访问学者就目前热点研究主题进行讲座,给学生创造与专家座谈的机会,共同讨论学术观点,交流科研体会。

2.2 科研讨论会 以人类学研究为特色方向,举办学术讨论会,如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讨论、基于适体(Aptamer)纳米平台搭建讨论和少数民族人体组成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讨论等。围绕一个研究方向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探讨科研情况,集思广益。

2.3 科研报告会 按项目课题组,由课题组的同学主讲自己参与课题的研究进程和研究结果,然后由与会专家和同学提问、报告者和课题组导师协助作答并研讨,从而促进相互交流。

3 学术活动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

3.1 训练本科生学术报告书写和表达能力 大多数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书写上均遇到困难,关键是没有科研工作经验,通过大学期间的学术活动,学生对于学术研究步骤及论文书写有了基本的认识,解决了学术报告格式、表达方式等困难。

3.2 通过学术活动,在本科生中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 良好的学习、信息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作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素质:一是要有永远敢于追求真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二是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对科技发明的憧憬和满腔热情;四是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是要有投身科研创新的毅力。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本身是否具有对事业坚韧不拔的意志、冒险精神和执着追求,以及对创新能力的自信和激情,进而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提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之学校提供的大环境与导师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3.3 参加学术活动是激发本科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当今世界被誉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许多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实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最容易在交叉、边缘学科中产生[2]。人类学研究所积极响应学校实行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导师制,在科研实践期间,有意识地系统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在导师的帮助下探索和研究,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术无起点”理念的指导下,注重本科生的过程培养,未来某个学术领域创新性方法的实现,很可能在目前本科生开展预见学科发展的科研讲座中产生。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麦克尔·瑞伊教授被誉为硅谷“最具创新精神的人”,他认为创新应具备五大素质:直觉、意志、欢乐、力量和激情。谁能广泛获取信息,并分析处理,谁就有所突破,才能创新。因此,在本科生中开展学术活动,使之随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本科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3.4 通过学术活动,可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资料检索、信息综合提炼加工、社会调查、实验操作、运用创新技法和论文的撰写等能力,被认为是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研究方向目前的现状和进展,正确地把握研究方法,避免走弯路,促进学术创新。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术活动在导师制本科生素质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有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4.1 形式单调,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形式应多样化 从目前导师制在人类学研究所运行现状出发,可以考虑的形式有:①读书会。由各课题组导师预先为学生选定资料进行阅读,如一本书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参考文献,由同学们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的读后心得,然后提出阅读中的困惑或思考的问题,以及对有异议的观点进行讨论。②社团活动。目前,每年暑假学校均组织“三下乡”活动,主要以大学生社团带着调查方向到地方开展,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与体质状况调查”,活动结束后由参加的同学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但此类带有科研性质的“三下乡”活动均无后续的学术活动,甚为惋惜,建议此类“三下乡”活动后,由社团组织,邀请该研究方向的相关专家进行指导,组织讨论,训练学生的学术报告书写和表达能力。

4.2 加强与其他相近学科的交流,扩展本科生对科研的认识

少数民族人群体质研究与预防医学、体育专业研究人员开展的科研联系较多,建议相关学科加强联系,联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同时,也能扩展导师组学生对于科研的认识,扩大知识面,激发创造性思维。

目前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于本科生学术活动中。首先是观念,长期以来国内本科生培养普遍认为,学术研究活动应该在接受了全面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后,方可逐步接触。学习是思想与知识、思考与接受、提问与吸取协调促进的过程。学术是用专门知识和方法探究未知并完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实质都是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教学生学习与教学生研究不是两回事[3]。陈旧的观念是对学习与学术关系的认识偏差,所以办学观念必须更新。其次是经费的缺乏和获得经费途径不畅。只有学校在制度上建立长效机制,本科生学术活动获得经费上的支持,才能得以坚持和长期的开展。最后,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把它当成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遇和舞台。

[1] 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2] 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 1989:5.

[3] 蔡达峰.为本科生参加学术活动创造机会[J].上海教育, 2010(11):25.

猜你喜欢
人类学导师制本科生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