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①

2012-08-15 00:51姚金光林朝文黄秀峰唐汉庆周庆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研究室人类学少数民族

姚金光,林朝文,黄秀峰,唐汉庆,周庆辉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yao7760698@126.co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在相关的政策上要予以扶持和引导。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首要的就是要有创新型的人才[1]。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创新团队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对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后续工作的建议和措施,强调要注重方向凝练,突出平台建设,强化队伍汇聚,立足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基础,整合少数民族研究资源,凸显学科特色和优势,顺此思路,我区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将会是彰显学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住这一契机,加强我校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团队的建设将会使我校在“申硕”工作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主动。

1 民族地区人类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1.1 整合少数民族研究资源 人类学是研究人体特征、族群与文化的学科,展示的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它的理论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重要原则和尺度。人类学研究所把实践哲学置于人类学的视野内,从人类学研究的特征出发,关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教育方式。在此思路下,人类学研究所在广西各县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教学基地,并且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科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人类学研究所团队得到了锻炼,队伍科研素质得到了初步的提高。广西地处我国大陆沿海的西南端,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世居民族有壮、毛南、京、苗、仫佬、瑶、回、仡佬、侗、彝、水、汉12个民族。总人口5049万(2008年),少数民族人口1794万(35.53%),其中,壮族人口1518万(30.07%),因此,进行少数民族人群的形态外貌体质特征差异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2 彰显学科特色和优势 广西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深入进行以及广西桂西铝矿顺利开工建设及不断扩产,矿尘、矿渣、矿水的污染,铝矿区内环境的巨变,人群高铝暴露压力持续不断加大,铝、氟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形成高铝、高氟暴露的特点,对广西铝工业区内环境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人类学研究所申报的“广西铝矿区、巴马长寿地区老年人群血液微量元素及相关转运蛋白与认知能力相关性研究”、“FGF-β、MT1-MMP和Adiponectin基因型与广西壮族人群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和“广西铝矿区壮、汉族载脂蛋白E等老年性痴呆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铝暴露交互作用分析”3个课题自2007年以来三年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为突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积极开展老年性痴呆与微量元素(铝等)相关性研究;突出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重视氟中毒的治疗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为铝矿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桂西铝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贡献。建设广西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创新团队将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为维护广西各少数民族团结及进一步改善健康行为,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民族地区人类学创新团队现状

2.1 研究机构与人才队伍 右江民族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人类学研究所下设医学人类学研究室、体质人类学研究室和分子人类学研究室三个研究室。全所现有研究人员24名,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8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2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1人,学科带头人黄秀峰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归国专家,校级教学名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广西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和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自治区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在少数民族体质人学类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

2.2 研究课题与科研成果 近几年来,人类学研究创新团队承担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西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广西教育厅项目及院级项目10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76篇,SCI收录论文2篇,出版专著3部。获广西科学技术成果2项,百色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级课题和院级课题10多项,其中《广西少数民族(壮族、苗族、瑶族)体型和骨密度研究》获广西科技成果和百色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主编《广西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专著和教材5部,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十多年来,团队成员先后到广西、贵州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几十个乡村、学校开展少数民族形态外貌体质特征差异和少数民族骨密度及各民族群体的遗传关系研究,这些研究是富有成效的。

2.3 研究基地与实验平台 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人类学研究所在学校的有力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利用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人群的地域优势,先后在田东县等地建立了12个人类学研究所的科研教学基地,依托这些基地,对广西12个民族的形态外貌体质特征差异和骨密度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易感基因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人类学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延伸,在科研工作中团队得到了锻炼,同时为将来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平台。此外,科学实验中心历经团队多年建设,在管理、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其中,中药药理(肿瘤)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医药免疫实验室和中医药化学实验室为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为人类学研究所进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建设一支具有坚实的科研工作基础、强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充满活力、团结合作的团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 民族地区人类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3.1 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学术交流 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坚定不移地开展体质人类学研究、医学人类学研究、基因多态与肿瘤易感基因研究和神经系统损伤再生修复(铝中毒)方面的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争取再获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力争在四大索引发表更多高质量的论文并出版专著和教材,争取多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3.2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科学研究 健全科研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不断加强建设管理规范,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能满足将来“申硕”成功后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和科研需要的人类学研究所和应用神经研究室。建设并使其达到有较好的图书信息条件,能方便从网上收集、查阅信息,有充足的国内外期刊和资料用于研究生教育。

4 民族地区人类学创新团队建设内容

4.1 发挥地域优势,坚持源头创新 充分利用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和多年来形成的科研沉淀,坚持源头创新,坚定不移地开展体质人类学研究、医学人类学研究、基因多态与肿瘤易感基因研究和神经系统损伤再生修复(铝中毒)方面的研究。加快人类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室、医学人类学研究室、分子人类学研究室和应用神经研究室的建设,以满足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

4.2 实行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争取国家民委专项资助经费和教育部科技基金资助、力争再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经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以及一批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世居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领域进行有特色的研究,并积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申报科技成果奖;力争学校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体质人类学研究室、医学人类学研究室、分子人类学研究室和应用神经研究室的建设。

5 民族地区人类学创新团队建设措施与成效

5.1 创新团队制度建设成效 建立、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适合本团队科研和教学发展特点的相关制度,为教学、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立以学科带头人为组长的团队建设小组,带领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落实团队建设规划和解决团队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规范团队建设管理,保证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科带头人负责团队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多方筹措建设经费落实建设项目。争取政府投入建设资金进行建设,申请高级别研究课题和横向研究经费进行建设,学校投入配套建设经费进行建设。

5.2 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成效 人类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立项获准后,团队将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恪守创新团队“两个坚持,两个突出,两个推动”指导思想[2],“两个坚持”是指坚持围绕该学科重大的科学问题,坚持结合我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广西铝工业区的地域特点,对西南地区壮族、苗族、瑶族、侗族、水族和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群的形态外貌体质特征差异和广西铝工业区内环境进行研究。

5.3 创新团队社会服务成效 “两个突出”是指突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积极开展老年性痴呆与微量元素(铝等)相关性研究,突出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重视氟中毒的治疗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两个推动”是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人类学创新团队的各项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健康行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的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6 结语

为培养优秀的人类学研究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健康水平,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人类学创新团队建设,在人力、财力和机构设置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1996年人类学研究室成立,2007年人类学研究室更名为右江民族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的建设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经过多年建设,人类学创新团队成为一个素质较高、梯队合理、稳定的研究团队。2011年桂西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实验中心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100万资助,有利于帮助解决人类学创新团队资源短缺的困境,为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增加财力资源。

[1]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 黄秀峰,黄昌盛,凌雁武,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解剖学研究,2009,31 (3):223-225.

猜你喜欢
研究室人类学少数民族
电磁预测研究室工作动态剪影
形变预测研究室工作动态剪影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少数民族的服装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彩妆新方向!红研究室发布彩妆BA 20大新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