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丽君[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郭茂倩《乐府诗集》收西曲歌三十四首,没有标明属于陈代的作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把《诗纪》中原列于晋代的十六首西曲歌编入陈诗(《乐府诗集》未注明这些作品之朝代),本文所讨论的就是这组西曲歌。据《乐府诗集·西曲歌》题解,这些歌均为倚歌。①如今,其所倚用之乐器已不可考,笔者本文主要考察它们作为文本的意义以及其中的民俗学留存痕迹。
要考察这些西曲歌的内容与形式,先将这些歌曲辑录如下:②
1.《夜黄》:
湖中百种鸟,半雌半是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
2.《夜度娘》:
夜来冒霜雪,晨去履风波。虽得叙微情,奈侬身苦何。
3.《长松标》:
落落千丈松,昼夜对长风。岁暮霜雪时,寒苦与谁双?
4.《双行缠》二曲:
朱丝系腕绳,真如白雪凝。非但我言好,众情共所称。
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
5.《黄督》二曲:
乔客他乡人,三春不得归。愿看杨柳树,已复藏班 。
笼车度蹋衍,故人求寄载。催牛闭后户,无预故人事。
6.《西平乐》:
我情与欢情,二情感苍天。形虽胡越隔,神交中夜间。
7.《寻阳乐》:
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
8.《白附鸠》:
石头龙尾弯,新亭送客渚。酤酒不取钱,郎能饮几许。
9.《拔蒲》二曲: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10.《作蚕丝》四曲:(《玉台新咏》卷十引第二曲作《蚕丝歌》)
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垂条付绿叶,委体看女手。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素丝非常质,屈折成绮罗。敢辞机杼劳,但恐花色多。
从内容方面来看,这十六首西曲歌囊括的社会生活有商人行旅、商妇闺怨、男女婚嫁、农妇生活、娼妓生涯等。其所涉及的社会阶层包括商人、妓女、农妇、无产者等。所涉之主题不外乎男女之情,只是因西曲产生之地经济发达、城市生活兴盛而多了些商旅气、风尘思。
首先,《夜黄》篇以鸟作比,写闺中少女思嫁,以唯恐“鸳鸯逐野鸭”之荒唐,突出其“恐畏不成双”的担忧。《夜度娘》为娼妓自遣。恩客或者她所中意的某个男子夜来朝去,来去匆匆。虽能聊叙微情,却对她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长松标》这首诗较为独特,应为男子自叙。这是男性无产者心底的一曲悲歌。“岁暮霜雪时,寒苦与谁双?”男子忧惧的是无法得到配偶,老而孤寂的悲哀。《双行缠》亦很特别。组曲中的两首诗句式相同,似为女子之自言自语,又像情人间的对答。两诗前两句“朱丝系腕绳,真如白雪凝”与“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均以借代手法来夸饰这个女子的美丽,别致的地方在于这两首诗的后二句。两首诗末句提供的两种回答意思刚好相反。前首末二句云:“非但我言好,众情共所称。”这是肯定的语气。意思是不但我认为你好,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后首的末二句却一反前首之肯定,“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他人都不认为你好,但我知道你的好,是“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境界。两种回答都是极有韵致的。《黄督》诗意颇难解,难解在“乔客”二字。乔客,似指过客,或短暂停留的人。陆机《与弟清河诗》十首之八有“视此蜉蝣,方之乔客”,意思应该与此相同。这首组曲是商人妇的代言诗。她把她的丈夫或情人比做乔客。为什么呢?因为三春过后,杨柳树上斑鸠鸟都已经回来了,他还没回来,他简直就是个他乡人。这第一首是怨,第二首却饶多趣味。“笼车度蹋衍,故人求寄载”,有一个人,还是一位故人,他推着或者开着一个货车从斜斜的坡道慢慢地来到了女子的门前。这个故人是那异乡回来的让人闺怨的乔客,还是乔客的故人呢?不知道。这个人要干什么呢?他要寄载,是寄东西还是寄人呢?也不知道。结尾两句更是韵味深长。“催牛闭后户,无预故人事”,关了后面的门,是不理这个故人还是收留了这个人呢?“无预”可解释为“不参与”,也可解释为“不相关”。如果是“不参与”,那是没有答应,因为我不参与你们的事。如果解释为“不相关”,那就是答应了寄载。同时还表明了一种决绝的态度:我的事与你们不相关。这是一个有趣的商人妇,她的婉转令人神往。《西平乐》中的商人妇却是另一番景象:“我情与欢情,二情感苍天。形虽胡越隔,神交中夜间。”这是一个盟誓:我们俩真情感天,虽相隔两地,却两心如一。《寻阳乐》也是妓女的自言体。“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迎来送往之间,这些女子有着多少的心酸苦痛呢?《白附鸠》写男女的送别。这首诗也是痴到极处,送别的时候,当然是不希望对方离去,然而这位女子的留人方法却较特别。“酤酒不取钱,郎能饮几许”,如果买酒不用钱的话,郎能饮几许?喝多了郎会醉吗?醉了就不会走了吗?《拔蒲》曲两首语意勾连。明媚的春天,青色的香蒲长得正当茂盛。从早到晚,女子陪伴情郎在五湖里泛舟拔蒲,然而劳动了一天下来,所采之香蒲却不盈把。当真是言尽而意余,余味悠长,与《诗经·卷耳》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蚕丝》四首也是一个整体。组诗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蚕的蜕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蚕的心就是女子的心,这颗心围着她爱恋的对象在转。桑之婀娜似兰妇,蚕之缠绵类妇心,这个人这颗心为着与君缠绵不惜微躯,为成匹配不怕汤镬,织成绮罗不辞劳苦。怕只怕,花色太多乱眼,郎心不坚使我心碎。这是农桑的生活,是农妇的活计,也是妇人的心思。总的来说,这些歌曲虽然写的不过是些片段的情思,然而仔细咀嚼起来却都是韵味悠长,让人倾倒。
其次,从形式上来说,这十六首西曲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四句的单篇体,如《夜黄》、《长松标》等。其中亦多两首成篇的。这些诗要么是两人对答似对歌者,如《双行缠》,要么是语意连贯的双篇体,如《拔蒲》。还有四首连贯一体的叙事诗,如《作蚕丝》,叙述了蚕蜕变为丝最后被织为绫罗的整个过程。在修辞上,起兴、夸张、代拟等随处可见。这些形式特征,王运熙认为“西曲的产生时代既较吴声为晚,而它的体制风格,却一般跟吴声相同,显然,它一定受到吴声的重大影响”③。西曲产生的时代虽较吴声为晚(此点非为定论),到陈代的时候,西曲歌已经非常盛行且成熟了,其形式特征与吴声互为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有趣的是,这些西曲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至今还有诸多民俗学留存痕迹。
1.“夜度娘”考夜度娘,指妓女。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篇云:“渠虽不贞,亦未便作夜度娘,成否固未必也。”此处的夜度娘就是指妓女。夜度娘这个职业存在的时间相当长。宋人寇准有《夜度娘》诗曰:“烟波渺渺一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清人赵翼《陈绳武寓斋宴集》诗有“浓装气压冬烘客,艳曲声翻《夜度娘》”。可见清代艳曲中还有《夜度娘》。陈代西曲歌中有《夜度娘》与《寻阳乐》两首诗关涉这个职业。两首歌曲写的都是夜度娘的故事。迎来送往是她们生活中永远不变的主题。在航运发达的南方地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解放前,沅水流域、湘西地区许多吊脚楼里还有一定数量的女子从事这种职业。沈从文反映边城生活的系列散文中也写到了这个现象。其中《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一文中写到的妇女与水手的关系,与《夜度娘》、《寻阳乐》里所反映的生活情境类似。④
2.拔蒲《拔蒲》写的是一个女子与情郎拔蒲一天却收获甚微的故事。拔蒲在江南水乡亦是很普通的农活,特别是在四五月间香蒲生长茂盛的季节里。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形似宝剑。晋代《风土志》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清嘉录》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至今吴越及湘鄂地区在端午节仍然保留这种风俗。端午节一般都要在家门口挂艾草、菖蒲。通常做法是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或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然后插或悬在门上用以祛鬼禳邪。端午节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南方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有趣的是,艾草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确实可达到杀虫的效果。
古代亦有菖蒲酿酒的风俗。《后汉书》记载:“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全唐诗》卷,第492页—第23页)宋人梅尧臣甚喜菖蒲酒,端午日无酒,他自我解嘲:“有酒不病饮,况无菖蒲根。”待到有酒时却又真情毕露,其《端午晚得菖蒲》诗曰:“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诗中之蒲,也有可能指香蒲。香蒲亦是一种水生植物,可作蒲席,嫩者可食。
不管是菖蒲还是香蒲,名为蒲的这种水生植物,在江南很普遍。蒲的使用既多,拔蒲就变成了江南水乡的一种普通农活。只是,少男少女一起在五湖拔蒲,这种农活的趣味就不一样了。
3.蚕妇采桑主题在乐府诗中一直甚为流行,不过诗中内容通常停留在艳情范围内。西曲歌《作蚕丝》反映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蚕妇生活。从采桑喂蚕到剥茧成丝,再到织成布匹,编成绫罗。诗中蚕妇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这是江南水乡普通农妇生活的写照。江南养蚕的人家多,蚕妇自然也多。陈代疆域所在,正囊括了这个养蚕的地区。蚕妇非传统题材中的采桑女子,但是诗中情调还是袭用了吴声的调子。王运熙曾提到:“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后人往往把西曲也唤作吴歌。例如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西曲《双行缠》,卷五卷六引西曲《月节折杨柳歌》,卷十引西曲《江陵乐》,均把它们唤作吴歌。”他的解释是“这使我疑心倚歌本不是西方地区的产品;它的好多歌词,本是吴地的杂歌谣,后来由于在声节上和西曲结合,遂慢慢演为西曲的一部了”⑤。王运熙的认识是很深刻的。单从文本所反映的民俗学痕迹来看,很多西曲歌如《作蚕丝》等,其情调品格与吴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4.双行缠西曲歌《双行缠》中女子之行缠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行缠,俗称“绑腿”,在南方是极为普遍的装束。由于湿热虫多又兼多石多草,南方人在从事生产劳动时,腿脚很容易受伤。为了加强对小腿的保护,南方民族多喜欢打绑腿。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有这种习惯。这种绑腿就是诗中提到的“行缠”。《释名》曰:“行缠,言以裹脚,可以跳腾轻便也。”不同民族绑腿的缠法也不相同。有的用腿布把腿包上,再系以带子;有的用很长的绑腿带自下而上一圈圈地缠绕;也有的在缠绕绑腿带时还缠出一定的花纹,组成几何图案与服饰相呼应。
行缠多为带状,亦有片块的;有单色和花色两种;花色又有花布、织花和绣花三类。不同季节,人们使用不同质地的布料。夏天裹麻布,冬季用毛毡。行缠的使用亦多讲究。有的民族无论男女,终年使用同样的单色。有的民族男性常用单色,女性喜欢花行缠。有的民族平时使用单色行缠,逢年过节、喜庆娶嫁等特别日子换用花行缠。“新罗绣行缠”指在绫罗织成的绑腿上绣花,应是在特别日子里所使用的花行缠。新罗少见而昂贵,日常生活里应该是不常使用的。诗中之行缠可能具有特别的意义,或为女性婚嫁所用亦未可知。
5.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诗中的商人妇在经济发达的荆扬地区为数不少。这些商人经常一去数月而不归,如《黄督》、《西平乐》中所描述的一样。丈夫异地行商,三春不归,商人妇往往只能在家中寂寞等待。有些人因守不住寂寞而改嫁,有的依然在苦等丈夫归来。从古至今,商人妇的生活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变。
如果说吴声多为儿女情长之思的话,西曲歌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更为广阔。这可能是吴声西曲一个重要的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西曲歌中所反映的生活在现代社会还留有许多的痕迹,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① 卷四十七“西曲歌”题解转引《古今乐录》曰:“《青阳度》、《女儿子》、《来罗》、《夜黄》、《夜度娘》、《长松标》、《双行缠》、《黄督》、《黄缨》、《平西乐》《攀杨枝》、《寻阳乐》、《白附鸠》、《拔蒲》、《作蚕丝》并倚歌。”见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78—779页。
② 此组西曲歌均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九,《诗纪》卷四十二。
③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编“吴声西曲的产生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④ 见沈从文:《湘行散记》,作家出版社,2000年7月北京第1版,第29页。其文曰:“许多在吊脚楼寄宿的人,从妇人热被里脱身,皆在河滩大石间踉跄走着,回归船上。妇人们恩情所结,也多和衣靠着窗边,与河下人遥遥传述那种种‘后会有期各自珍重’的话语。很显然的事,便是这些人从昨夜那点露水恩情上,已经各在那里支付分上一把眼泪与一把埋怨。”
⑤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