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闻奇,周 晟,吴 英
(甘肃省中医院放射影像科,兰州 730050)
结肠癌是消化道好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结肠癌并准确分期、指导治疗的重要方法。传统气钡双重造影是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方法,随着螺旋CT扫描技术的发展,CT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的诊断,成为此类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现将45例临床高度怀疑结肠癌患者水灌肠螺旋CT检查结果与内窥镜或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45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并接受水灌注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的结肠病变患者。男29例,女16例,年龄28~81岁,平均63.2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血便、大便形态异常、肠梗阻、贫血、消瘦等。
1.2 检查方法
1.2.1 肠道准备 检查前一周内不服重金属药物,检查前2 d进食少渣食物,前1 d进食流质,检查前晚口服番泻叶和生理盐水1000 ml清洁肠道。CT扫描时应使膀胱处于充盈状态。CT扫描前800~1000 ml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比剂保留灌肠。
1.2.2 CT检查 使用 NEU-SOFT DUAL螺旋 CT机,螺距 1.25,层厚 7.0 mm,层距 7.0 mm,120 KV,175 mAs,必要时行3.0 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造影剂用碘佛醇(300 mg/mL)100 ml,注射速率3.0 ml/s,三期扫描动脉期 (22~30 s)、静脉期 (65~90 s)、平衡期(3~5 min)。扫描体位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肝上缘至坐骨结节水平。一次屏气下完成扫描。
2.1 病变部位 回盲部6例,升结肠8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12例,直肠9例,2例未见明确异常。
2.2 CT表现 ①肠壁增厚:正常肠壁厚度为1~3.0 mm,结肠癌肠壁不均匀增厚,可达 0.9 ~2.5 cm,表面凹凸不平,局部管壁僵硬,管腔变窄,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分界部分清晰,部分模糊。增强动脉期增厚的肠壁有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延时期强化较均匀但程度减低。②软组织肿块:肿瘤向腔内、外生长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肿块基底较宽,偏心性生长,表面凹凸不平,伴有病变附着处结肠壁的增厚。其中1例肿块呈单纯外生型生长。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表现为突向肠腔表面部分的明显线样强化,而肿块整体呈轻度不规则强化。静脉期,肿块整体强化明显但不均匀。平衡期强化程度下降,但趋向均一。肿瘤坏死区各期均无强化。③壁外侵犯:结肠癌累及浆膜,CT表现为肠管壁轮廓不光整。周围脂肪间隙受侵CT表现为不规则的条带状致密影或邻近脂肪层模糊、消失、密度增高,与增厚的肠壁界限不清,这是肿瘤向胃外直接扩散的可靠征象。④转移灶: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结节状的软组织密度影,当淋巴结直径>1 cm时检出率较高。肝转移为最常见的远隔转移器官,表现为肝实质内低密度灶,增强强化程度不明显,可见“靶征”或“牛眼征”。其次为肺,还可有肾上腺、卵巢、骨、脑等的转移。
2.3 对比分析 45例结肠癌CT检查结果与结肠镜或术后病检结果对比,水灌注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诊断的阳性率达到了95.56%。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分析,得出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准确性与结肠镜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
表1 CT检查结果和结肠镜检查病理结果对照
3.1 结肠癌的比较影像学 常规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可较明确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结肠黏膜皱襞及肠腔形态的改变。纤维结肠镜可在直视下发现病灶并对病灶进行活检,是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但两者不能直接显示病灶浸润肠壁的深度、侵犯肠管周围组织及转移等情况,若肠管梗阻严重,常导致纤维结肠镜检查失败。近年来由于螺旋CT扫描技术的显著进步,在结肠癌的诊断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尤其是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如多平面重组、仿真内窥镜的应用可使肿瘤部位的显示率达100%,可显示肠镜不能进入的狭窄段肠管来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及范围,且无不适的痛苦[1-2],并可明确显示肿瘤对肠管壁及肠管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以及肿瘤转移的情况。
3.2 水灌肠螺旋CT扫描技术 肠道内对比剂根据检查目的不同,可选择空气、水、有机碘水溶液、稀释钡剂、脂类对比剂等。目前常用的有空气、水、有机碘溶液。空气是一种简便、效果较好的腔内对比剂,已成为结肠检查最主要的腔内对比剂,但空气与病变组织间存在较大的密度差异,因此往往在扫描时形成较大伪影,并存在明显的容积效应,不利于对病变细节的显示。有机碘水溶液也因容积效应的影响,不利于细小病变内在结构及粘膜破坏情况的显示,尤其在增强扫描时对病变强化程度及黏膜破坏情况的判断存在干扰。而水作为对比剂能够获得较好的肠壁与肠腔的对比效果,准确的显示病灶的强化形式及程度,且经济实用,操作简单,因此,在结肠癌的CT扫描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3.3 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水灌肠螺旋CT检查可清晰显示结肠癌的部位、内在结构、肠壁浸润、肠外侵犯及肿瘤转移情况。结肠癌的基本CT征象有肠壁增厚、腔内肿块、肠腔狭窄、肠壁的异常强化等。在结肠周围丰富脂肪组织的衬托下,对浆膜及邻近组织是否侵犯更易作出判断。若肿瘤仍局限于肠壁内,则肠外壁光滑清晰;若癌肿已穿透肠壁外,则肠壁浆膜面模糊不清或伴有浆膜外的索条影;若周围脏器受侵,则脏器间脂肪间隙消失。据统计,采用此标准判断的准确率可达60% ~80%,对于肿瘤壁外侵犯诊断的准确性更高。
相对于其他器官和系统,CT在胃肠道病变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胃肠道的蠕动及检查前准备不足,肠道内容物的影响及肠管充盈不佳,肠腔及肠壁结构显示不清,对病变的判断造成一定影响[3]。以水作对比剂并进行积极的检查前准备,可提高结肠癌检出率,准确估计病变的器官外改变,周围器官侵犯的及有无远处转移,明显提高结肠癌的检出率及分期的准确性,指导临床合理诊疗。
[1]周康荣,主编.腹部 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49.
[2]杜渭清,宦 怡,张劲松,等.螺旋CT诊断结肠癌3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11):1009-1010.
[3]张晓鹏,主编.胃肠道CT诊断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