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明
(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河北保定071000)
患者女,71岁。因间断性活动后发憋、气短4年,加重伴胸痛1周入院。临床诊断:①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性心绞痛;②2型糖尿病。住院期间心电图见图1(本图系V6导联连续记录心电图):P波按顺序出现,PP间期0.72 s,频率83 次/min,PR 间期0.16 s;QRS 波群有3种形态且均宽大畸形,其中 R'2、R'5、R'10提前出现,联律间期相等,完全性代偿间歇;R3、R6、R11也宽大畸形,其前的P波及PR间期与正常窦性相同,是正常窦性激动下传,它们的宽大畸形是由于其落入了R'2、R'5、R'10形成的相对不应期,此处发生了干扰。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内差异性传导,干扰现象。
图1 室性期前收缩引起干扰性室内差异性传导
讨论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phenomenon)也称干扰,是临床上常见的心电现象之一。干扰现象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即对于传导的干扰和对于起搏点的干扰。根据干扰发生的时相不同,分为绝对干扰和相对干扰。传导的干扰可以发生在心脏传导系统中的各个部位,其中,心室内干扰较为常见,它可分为心室内绝对干扰——室性融合波及心室内相对干扰——室内差异性传导。此心电图是由于室性期前收缩(R'2、R'5、R'10)形成的相对不应期,使其后的第一个窦性激动正常下传过程中落入其中,发生了心室内相对干扰——室内差异性传导,从而造成R3、R6、R11形态不同于正常窦性下传的QRS波群,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化,所以提高对干扰现象的认识对分析复杂心律失常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