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

2012-07-09 21:14唐同利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2年12期
关键词:辩论品德教师应

唐同利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较多,涉及品德、法制、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知识。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想方设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化的主阵地。

终身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堂 “动”起来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品德、法制、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体验社会,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同时,顺利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为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避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一味说教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感。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高效。下面就重点阐述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采用何种方法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实现高效课堂。

一、终身学习,让教师拥有活水

虽然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并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但由于师资的短缺,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该课程多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教师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多数兼职教师侧重于语数外等“主科”教学而相应放松了品社和品生课教学,客观上影响了品社和品生课教学质量。

1.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由于多数品德教师不是专业出身,是不称职的品德教师,因此,兼职品德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和进修,逐步适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需要。

(1)在接任品德与社会课时,首先要把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研读一遍,从整体和内在逻辑上把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

(2)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最关键的是要精心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一,钻研教材。主要包括准确掌握主题的重点和难点;了解主题的结构特点;把握事例与观点的联系;分析插图的作用及其运用的机会和领会练习安排的意图等。

第二,研究学生。每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都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里特征和认知水平来设计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和了解该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心里特征,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搜集材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而教师个人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各方面的知识不可能都掌握。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搜集主题学习相关材料,做到胸有成竹。

当然,材料的搜集并不一定都得由老师来做,必要时可以在课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这6年》中“成长的惊喜”这一主题,跟学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课前,我引导学生大量搜集自己6年来成长变化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纷纷展示自己准备的材料。有些同学拿着低年级时拍的照片,有些同学拿出每年测量的身高、体重的数据,还有些同学拿出自己的素质报告书等。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在这些熟悉的、美好的回忆中共享成长的快乐。

2.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拥有长流水。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轻松、灵活地驾驭课堂,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实现高效课堂。

二、升级教学手段,调“动”课堂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场所,但学校是主要场所。而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恰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德育的主阵地。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1.民主讨论,交流提高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讨论,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真实的想法,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能够避免简单说教,还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学习《天有不测风云》这一主题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有哪些行为引发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形成?中国发生了特大自然灾害(如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当我们面临自然灾害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自救和互救?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的作用,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2.激情辩论,深化认识

可以抓住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知冲突,组织辩论。在学习《网络连接你我他》时,对网络陷阱,学生认识不足。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辩论的主题是: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由学生自由分组,自行搜集资料,自主备战。双方学生积极性都很高。辩论现场,精彩频现。尽管他们辩论的语言不十分专业,有些例子也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能感觉到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通过辩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才能发挥网络的长处,让网络为我所用。

3.深入社会,体验生活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价值。

学习《去中学看一看》这一主题,可以将学生带到中学去实地参观。安排中学学生做向导,以过来人的身份系统地介绍中学学习生活:进入中学时应注意那些、会有哪些不适应,等等。向导要及时解答小学生的疑问,教师还要适当点拨。通过体验,学生对即将到来的中学学习生活充满向往,能够以自信和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新生活。

猜你喜欢
辩论品德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好学者贤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同影子辩论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